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是现代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其标准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其内容的科学性、指标的全面性以及形式的专业性,以便形成具有统一性的认证标准共识。鉴于各区域职业教育差异化发展的现实,"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亦应具有区域特征,贴近地方实际,符合区域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建设有利于职业教育在宏观政策层面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上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做出正确的引导和规范,从而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
李亚霞 《时代教育》2009,(5):188-189
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中最宝贵、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历来受到社会和学校的重视.人们对职业学校教师以"双师型"为培养目标几乎已达成共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就业问题以及企业用工荒问题的加剧,职业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模式,"校企合作"和"教学工厂"被应用于各种职业教育中。在对"校企合作"模式与"教学工厂"模式进行分别论述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教学工厂"的运行模式,以期对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随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家主义职业教育被作为富国强兵战略的一部分而得到了迅猛发展,此时的职业教育"被缚"于教育功利主义战车。20世纪后半叶开始形成终身教育思想和全民教育思想使得职业教育步入了"全球主义职业教育"时期,"被缚"的国家主义职业教育正在求得全球化的"解放",即在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过程中,职业教育逐渐从传统的"岗位培训"扩展到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应为未来社会培养"幸福生产者"。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施"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的指导思想,"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并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正>"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旨在严把教师入口关,从源头上解决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现存的问题。然而,如何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7.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双师型"的内涵,"双师型"是职业教育教师素质的载体作了论述;分析了目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就"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标准和管理办法、培养培训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要想迈入工业化、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重要而迫切。然而,现实当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使"双师型"教师真正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日,广东现代社会调查与评价研究院联合腾讯教育,完成对全国9668名公众的专项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职业教育依旧面临严重社会偏见,有84.6%的人认为只有差生才读职校,"职校是差生集中营",甚至有受访者认为,"上职校就是浪费青春",超过九成受访者支持对职教领域进行深化改革。对此,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两名学者William Peterson和Eric Hanushek在其新书中表示,"在中国很多地方,职业教育与培训简直在拖中国发展的后腿",他们认为"为转瞬即逝的当下需求培训技术工人的职教目标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宏观合作、微观分离是各国职业教育校企关系的基本形态,"合作"与"分离"的这种校企关系格局既不能相互颠倒、也不能相互代替。在我国学校本位职业教育体制下,"合作"逐渐成了校企关系的唯一正确选择,甚至演变成学校职业教育的边界扩张行为,完全扭曲了"校企合作"的本意,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可以有效的将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融合在一起,推进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并且适应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真正的实现了校企双赢。  相似文献   

12.
<正>案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不了解和不理解,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大众特别是学生家长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期望。职业院校是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实施的最终落脚点,应该理性客观透过家长意见的"小视角",坚定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格局"。首先,要保持职业教育办学的自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发布各类职业教育促进政策数以百计,职业教育投入持续增加,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从社会大众的切身体会看,仍然存在国家热、社会冷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5月30日发布的《2007年人才发展报告》指出,目前中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教育院校的认可程度不高。最主要的原因是,"五千年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根深蒂固,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  相似文献   

14.
<正>职业教育依托专业教育的特殊功用实现育人目的。专业教育的育人价值首先体现为对人发展方向的引领,而后才体现为对人的知识、技能、思想、道德等素质的培养。"专业引领"应该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义项。中职教育大都将"专业引领"置于学生专业学习之前一次性实施。由于不了解学生志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只能对各专业及其相对应的社会行业做概括性介绍。对于人的终身定向发展,"引领"和"选择"双方都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所以,科学的"专业引领"应当置于专业学习过程之中。长期以来,我们注重专业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通过对当时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的考察,批驳了当时人们把职业教育"正当主义"等同于"衣食主义""生活主义"的错误认识,认为"衣食主义"过于狭隘,"生活主义"太过宽泛,都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主旨。指出,职业教育的"正当主义"应该是"生利主义",而非"生计主义"。认为"生利主义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强调的是"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注重个体的产出能力和利民利群的社会价值,与职业教育的本旨相符合。并从职业教育的四大要素:职业教师、职业设备、职业教材、职校学生角度,分别提出了可操作的改革发展建议。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双师型"是我国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提出的基本要求。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科学有效的认定标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始终不尽人意。以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包括"职前培养"和"职中培养",要以"分级"的"双师型"教师资格为评价标准,以建立岗位职业能力培训系统为关键点,以校企双方"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基地为保障措施,为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7.
"双证融通"是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之间的衔接,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国家职业标准相一致.德国职业院校正处于功能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其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地位同等、有效衔接,从而能够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通过借鉴德国"双证融通"的先进经验,对推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使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高职院校专注"大而全"的规模扩张效益,"应用型"育人成为口号,而单纯依靠"一技之长"传统式的"应用"被市场选择的范围和成功率也凸显不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由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构成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利于学生创新创业,也利于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双创"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就像体育竞赛与学校体育的关系一样,既有交集又有差别。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是"双创"人才培养的基础,"双创"人才培养也可以算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成果展示。其差异性表现在,"双创"教育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拔尖型人才,培养对象是有创新潜质、创业冲动、相对"精英化"的群体,培养的路径通常是"研发+实验"模式;职业教育培养大众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是职业学校办学标准的主要指标之一,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的重点任务之一。江苏省历来重视实训基地建设,《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推进职业学校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建设一批"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