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电视媒体与武术传播——以“武林大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央视"武林大会"栏目中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等基本要素进行分析.认为不同传播者有不同的把关角度,均应以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为中心;电视传播的武术内容应反映武术全貌,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文""武"交汇融合;电视媒介扩大了武术传播的时空范围,还原了"真实武林",同时对武术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产生了一定冲击;电视媒体要注重对受众的引导作用,使其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传统哲学思想、中医学思想、养生学思想、"文事武备"的人才观等不同内在侧面和武术的传承方式、传播媒介、民间传说等不同的外在侧面,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中华武术神秘现象的表现形式、出现"神秘"现象的原因、"神秘现象"的实质及"神秘感"对武术发展的作用,这四个困扰当前武术发展的重要问题.从而为认清武术的真实面目、了解武术的本质、促进武术的健康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法,阐述科学技术影响武术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时代必然性,进而从武术技术、训练方式、制度管理、竞赛体系、产业化进程,传播途径等方面阐释现代武术科学化发展的路径;同时指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也对现代武术产生了诸如偏离技击、网络传播中的本末倒置以及武打影视带来的过度玄虚等异化现象。建议倡导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的和谐的科技兴武之路.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科学》2014,(4):51-54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术在申奥异域传播中的文化错位现象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指涉武术与奥运会的文化价值体系、武术申奥传播进程中的自我文化阐释以及在异域传播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研究认为:传统武术与现代奥运会隶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传统武术在异域传播进程中对内存在"天人合一"的文化阐释焦虑,对外存在文化形象模糊的错位;武术文化自觉失范表征为竞技武术在入奥征途中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暴力切割、大众武术传承过程中危机凸显和武术的工具理性统摄凌驾于价值理性;指出武术传播必须跳出现有的奥运逻辑刚性框架,只有认同和自觉践行传统武术价值系统武术才能得到西方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5.
从大众传媒看当下武术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分析当下武术传播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认为武术在当代的发展离不开大众传媒的中介和平台作用,我国武术开始在国际上引起世人注目就是发端于影视文化对于武术的传播.但是在新的媒介技术层出不穷以及国内外的受众欣赏水平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武术的传播并没有非常充分地学会"善假于物",尤其是新形势下影视以及网络媒体对于武术的传播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当下如果想大力发展武术,进一步扩大我国武术文化的影响,非常有必要重新认识武术传播与大众传媒的特点,并清晰定位二者关系,从而实现对武术文化的正确、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6.
"武林大会"的文化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林大会"使传统武术的部分拳种进入了主流电视媒体,这是武术传播的质的飞跃。但需要明确:"武林"不等同于"武术界";"技击"不是武术的核心;武术文化传播的动因是"神秘",而不是"真实";武术功夫的精粹是"套路"与"和谐",而不是"格斗"和"对抗"。武术电视中的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中存在"二律悖论",在传播过程中要讲求武术的"品格"和节目的"品格"。  相似文献   

7.
新功夫剧是以真功夫和历史文化内涵为依托的功夫文化电视剧,文章在对新功夫剧的概念以及文化内涵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从武术传播学、电视剧学等理论角度出发,认为新功夫剧是我国武术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分析了新功夫剧《少林寺传奇》的成功之道,探寻出新功夫剧对武术传播的积极作用,认为新功夫剧可以传播并丰富中国武术文化、为国内外观众树立起真实的中国武术形象、丰富武术影视传播理论以及吸引更多的武术爱好者,有效扩大武术习练人群。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当今有关武术本质的五种学说"技击本质论"学说、"多层次本质论"学说、"文化本质论"学说、"道本质论"学说、"生命本质"学说进行评述。结果认为: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人们将厘清覆盖在武术表面的迷雾,透过武术现象看到武术的真实本质。  相似文献   

9.
从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等不同视角,提出以传播武术文化为中心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战略和对策。研究认为,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形成"武术身份"、"武术认同"、"武术自觉"的基本共识;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具有国家维度、城市维度、农村维度的战略高度;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明确武术文化传播者、武术文化传播内容与武术文化传播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武术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要增强人际传播路径、群体传播路径与组织传播路径的有效性;武术文化传播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国家空间凝聚力、促进国家产业创造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传承民族生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军队武术传播的特点与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我国古代军队武术传播的现象、特点;军队武术传播与民间武术传播的关系:军队武术传播对武术传播的理论和技术贡献以及武举制的传播价值:开创以武入仕之先河,提高武术与习武人士的地位,使武术内容精练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1.
论武术文化传统的继承特征及发展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文化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文化传统的继承特征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仁、义、德、和、易"等思想对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优秀的武术文化传统为本质内涵的"文化真实"因子与"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整合以及文化安全"因子各自功能的有效发挥,是武术文化发展意识觉醒的内部表征,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武术文化科学、健康发展的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技自其产生便给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而竞技体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现代科技的集中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竞技武术自然深受现代科技的影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现代科技对竞技武术的产生、训练、比赛与传播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展开探讨。旨在揭示现代科技对武术的促进,进而为竞技武术的科学发展提...  相似文献   

13.
武术进入奥运,尚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竞技武术国际传播过程的本质,认为竞技武术国际传播是整体性、双向性、动态性和社会性的过程;并且从传播策略应用上提出五点建议,包括传播类型多样化策略、国际化视野与本土化特色相结合的策略、推销宣传策略、传播媒介多媒体化策略以及传播策略中的"空手道"等。  相似文献   

14.
功夫网络游戏与武术文化为双向互赢模式,一方面,底蕴深厚的武术文化是功夫网游创作与升级的内驱力,另一方面,功夫网游是武术文化得以表达和传播的有效平台。玩家通过功夫网游这一文化传递的"信使"可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人们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武术思维。基于科技造成武术文化流失的大背景,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功夫网络游戏对于武术文化的表达与传播功能做了分析,结果认为功夫网游对于武术文化的表达、传播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其表达主要通过古代器物、服饰、建筑等武术元素以及亦幻亦真游戏情境的设置;其主要传播功能包括传播武技、传承武术精神、传播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5.
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武术国际传播策略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武术国际传播的时代机遇,面对当前武术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中外文化差异显著、传播内容复杂多样、传播媒介单一等制约因素,应加大中国文化推广力度,为武术传播奠定基础;整合武术资源,构建武术跨文化传播内容体系;树立武术品牌意识,杉显武术品牌价值;运用多元化传播手段,提升武术国际话语权;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复合型武术国际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16.
基于网络传播的重要特征,阐释网络媒介在武术传播存在的优势,以期阐明武术利用网络传播的合理性,随后也分析了网络传播给武术传播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提出相应建议,旨在借助网络传播的传承武术,普及科学真实的武术知识与武术文化,进而实现武术的大繁荣。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拳技和长短器械的传承与发展。这个时期中原地区的礼仪传统、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逐渐被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吸收和接受,有着鲜明民族特色的武术拳械文化在各民族之间也有了更加广泛的交流和传播,出现了相扑、角力、拳技、力士舞等活动,单刀、双戟与刀盾产生了口诀精要,形成剑舞与剑文化,出现了大矟、两刃矟以及棍棒器械。这些现象反映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在武术上的密切关系以及武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8.
简要梳理武术文化对外译介的历史、问题以及战略机遇,对译介内容、原则及方略展开探讨。研究认为,武术文化对外译介的内容应是立足于文化身份的中国选择,选取能反映武术技术和理论要旨的术语、凝结武术经验智慧与规律的谚语、集聚武术技法及思想大成的典籍。武术文化对外译介的原则应是:作用于文化宣介的中国阐释,强调武术术语应形成标准,在技理概念"能指"上形成音译统一;武术谚语应首选异化,保留真实语境和民间、民俗文化信息;武术典籍应重在阐释,坚持文化本位与筑牢意识形态话语权。武术文化对外译介的方略应是:服务于文化交流的中外合作,由体育学、武术学专家进行注解与意释,保障译文的确切性;在多学科融合与中外合作中进行翻译与审阅,保障译文的可读性;扭转"以我为主"的意识,拓宽出版、发行、传播渠道,提升译文的传播性。  相似文献   

19.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播着真实且彻底的传统中华文化,深受青年朋友和大学生的喜爱。在武术传播的研究文献中,有关于学校武术传播的纵向研究中多次提出学校是武术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途径,学校是发展民族体育的"主阵地",特别是高校。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当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人生理念和生活方式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此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武术教育,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都有着重要作用。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视野下,武术文化国际拓展的本质是文化拓展,这就离不开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播状况的审视。从某种意义上讲,武术项目的奥运之旅,实质上是中华武术文化甚至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汇之旅。我们应以"武术本根"为基础实现国际拓展,遵循多元发展的道路,实现武术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