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堂好课》是由央视综艺频道联合喜马拉雅共同推出的青年人文化沉浸式节目,它打破传统空间,创新节目形态,为青年人营造了文化沉浸式的学习氛围,并用多元化教学策略传播了文化热点,并从教师、班主任、课代表、学生四个角度精准角色定位,创新传播策略,凸显主流价值,为"清流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
朱雯熙 《传媒》2021,(11):62-64
文化综艺类节目是近年来电视节目领域兴起的热门类型,独特的节目形态、深厚的人文价值以及丰富的交互体验使其广受年轻观众的喜爱.《一堂好课》作为央视综艺频道推出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将教学仪式与节目制作相结合,将录制场地从电视台扩展至露天课堂.节目邀请了12位"学科领路人"为当代青年学子答疑解惑、启迪心灵,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从沉浸式传播、综艺节目价值以及复合传播力三个方面对节目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文化综艺节目的融合创新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郑太昆 《传媒》2021,(4):67-68
由央视综艺频道与喜马拉雅APP联手打造的沉浸式文化分享节目《一堂好课》已在全国多个电视媒体及网络平台正式上线.节目开播至今,在抖音、微博、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等平台引发了强烈反响,吸引了大批"90后""00后"互联网用户观看与评论,成为文化分享类节目中的"行业标杆".本文结合《一堂好课》的节目内容、创作方式以及传播路径,分析电视媒体在制作沉浸式文化节目方面的职责使命与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4.
弘扬传统文化是媒体应承担的重要责任,如何深入文化内涵、创新节目形式是当前文化类综艺发展的首要课题。《登场了》系列综艺以多样的形式在传播手段上进行了创新,赋予了人文综艺互联网时代的特色,使历史文化成为生动可感知的具体表达。本文以爱奇艺制作综艺《登场了》系列综艺节目作为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探讨节目在互联网语境下的传播创新,最后提出了网络人文综艺节目的提升路径,为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2021年,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依托中国优秀文化经典的核心要义,通过沉浸式的场景传播迅速出圈,获得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带来了新气象.文章以该节目为例,以场景传播的视角解读其现象级传播背后的理论逻辑,以期为促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和丰富中国优...  相似文献   

6.
自2018年全国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工作会强调"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机构要大力扶持‘公益、文化、原创’节目,让好节目进入好时段"以来,公益节目受到更广泛关注。2019年第二季度在腾讯视频上线的《忘不了餐厅》,突破以往综艺类公益节目的壁垒,创新节目形式,获得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本文以《忘不了餐厅》为研究对象,通过节目分析,剖析公益娱乐节目的创新传播策略,为如何做好公益传播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雷莹 《传媒》2018,(7):49-52
由于长期以来媒体市场激烈的竞争,我国国产综艺呈现出追逐经济利益、忽略文化思考的亚健康状态,节目内涵不足、复制率高等问题频出.近几年,在媒体市场变化和传播效果反思双重作用下,综艺节目的人文意识慢慢觉醒,开始尝试将节目的内核转向对"社会化"和"人性化"的思考,深度审视当下社会问题和受众需求.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17年,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有针对性、有影响力的文化综艺,这些综艺在情绪体验、文化传播、心灵鼓舞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积极的传播效果,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8.
李勇  程前 《现代视听》2013,(5):13-17
江苏卫视娱乐节目《非诚勿扰》首开"海外专场"节目形式,把目光投向海外,与国外媒体合作,率先将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将国内综艺娱乐节目作为对外传播的节目形式向外推广,并运用"二级传播"策略,提升节目的传播范围和国际影响力。其传播路径和观念的创新为我国广电节目对外传播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给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国家形象的建设以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成功策划《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优质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之后,央视历时两年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坚持创新意识,立足于中华文化宝库资源,从文物入手破题文化综艺,通过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让国宝活起来",形成了现象级传播话题.《国家宝藏》从节目形式的编排、节目风格的定位到节目角色的设置,都力图推陈出新,分析其创新之处,对中国原创文化节目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普遍存在内容创新不足、审美导向存在误区、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等问题。2018年引爆流量的《偶像练习生》也存在相应问题,但其在节目制作、粉丝权力强调、偶像人设等方面却呈现新的变化与创新。反思国内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不足,吸收借鉴《偶像练习生》的成功之处,未来我国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应注重对练习生的培养,多渠道借助新媒体平台强化互动,精准定位受众抓住"她市场",并注重优秀文化传播和正向价值观传递,引导造星机制从"娱乐化"转向"励志化"。  相似文献   

11.
慢综艺是近几年一种较受观众喜爱的综艺节目类型,该类型节目数量不断增多但节目质量良莠不齐.《你好,生活》作为央视推出的首档慢综艺,通过节目场景、内容、反馈等方面为受众打造沉浸式体验,受到广泛好评,节目质量在三季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你好,生活》的沉浸体验为慢综艺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也反映了更多进步空间.  相似文献   

12.
张光耀 《视听》2024,(3):14-17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慢综艺的价值内核在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大众的精神世界、抒写文化传承与提升文化自信。慢综艺结合价值塑造的理论问题,注重顶层文化设计、契合国家战略。由此,慢综艺得以传播的重点在于提升节目品质,打造文化精品,挖掘多元价值,不断尝试创新,还应当把握传播策略,不断拓宽发展空间,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构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蔡景其 《东南传播》2015,(2):120-121
随着电视和网络传播技术的日渐成熟,从2009年起我国综艺娱乐节目迅速热络发展。首当其冲的国内原创综艺栏目打起"逆袭战",栏目井喷,节目类型多点开花,尤其是明星真人秀节目异军突起,影响力日渐扩大,本文以电视人的视角对我国综艺娱乐事业、新时代下的电视传媒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剖析综艺娱乐类节目尤其是表现突出的明星真人秀节目通过创新的形式、明星的加盟、广泛的社会效应以及与新媒体的紧密融合,在国内综艺娱乐节目发展出现雷同化缺乏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困境中寻得突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电视现象,对于扩大电视台影响力、打造电视频道的品牌文化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各个方面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川川 《传媒》2020,(2):67-69
近年来,网络自制节目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不断向沉浸式传播方向发展,通过突破时空局限,实现技术增长和视听体验的沉浸式包围;通过突破情感壁垒,实现节目主题和文化情感的沉浸式交融;通过冲破单向维度,激发受众参与和社交圈层的沉浸式互动;通过冲破线性结构,构建故事讲述和多层语境的沉浸式叙事。在这种策略的指引下,最终实现提高观众黏度、提升节目品牌、延伸艺术想象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诗词大会》以中国经典文化为依托,通过仪式化电视方式有效传播了传统文化,节目形式上融合创新、柔性叙事与竞赛并重;档期和平台上抓住受众人群;注重网台联动,形成媒体涟漪的宣传效果,从而成为国内现象级自制综艺的典范。对于原创文化综艺的创新发展而言,还需突破竞赛模式、积极拓展精品多元IP开发,以实现传统文化与电视媒介良性结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蔡雯婷 《新闻传播》2018,(15):52-53
近日,《向往的生活》第二季火热上映,"慢综艺"节目再次回归观众的视线。回顾2017年,众多内容注重生活情感、形式轻松缓慢的综艺节目频现荧屏,"慢综艺"作为现今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成功打破了竞技类综艺长期霸屏的局面,为受众带来了一种新的节目体验。本文将以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为出发点,分析《向往的生活》的节目特点,挖掘其热播原因,并对"慢综艺"节目未来如何进行有效传播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周媛 《新闻传播》2024,(3):58-60
在全媒体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越来越多,综艺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为节目创造更大的影响力、累积更多的忠实受众,就需要不断对节目进行创新,拓展文化传播的内容,创新播出形式和渠道,对节目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实现节目的长久发展,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大范围传播。本文论述了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发挥的社会功能和全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面临的发展困境,并对全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发展路径进行了浅析,期望可以给予广大电视节目制作人一定的参考,制作出更加优质的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  相似文献   

18.
2017年开年,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霸屏,引发了"清流热潮"的热议。而事实上,这只是宏观政策与市场选择下的一次电视节目调整,不应忽略其时代价值,也不宜"过分神化",当前电视人应该做的,是为热潮降温,加强节目创新,使文化类综艺节目能够真正与娱乐综艺、网络综艺平分秋色。  相似文献   

19.
于洋  殷晓峰 《传媒》2021,(22):49-52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紧抓时代主题,聚焦社会热点,拓展节目形态,革新节目传播策略,开启了节日晚会高质量、多元化、全覆盖的新探索.本文从精神内涵创新、节目形态与艺术表达创新、节目传播策略与文化产业创新三个维度对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并展望未来文化节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徐桐 《东南传播》2022,(3):123-126
我国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在节目数量日趋饱和、节目模式日趋固化、受众注意力稀缺的情形下,如何在内容、形式与传播等方面推陈出新成为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可持续性发展之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既有研究多从节目形式、叙事策略、传播策略及受众心理等方面对某个或某类观察类网络综艺进行个案分析,对观察类网络综艺这一节目类型的创新研究关注较少。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归纳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创新特征、探讨创新发展趋势,以期为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