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课堂上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气。那么,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2.
论语文课程目标的人文性内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现代教育中的“人文性”指的就是与“物质性”、“功利性”相对的“精神性”。人文教育就是与功利主义教育相对的精神教育,是与职业性的、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的实利主义教育相对的“立人”教育,是培养“精神成人”的教育。人的精神是有不同层面的,“精神成人”就是人在不同的精神层面逐渐成长的过程。相应地,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目标也就体现在以下不同层面之中:精神的第一个层面是情感,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目标的基础性因素。精神的第二个层面是道德意识,道德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目标的重要内容。精神的第三个层面是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目标的重要方面。精神的第四个层面是审美,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最高的人文目标。  相似文献   

3.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教育活动的始终.然而,据我观察,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育实现人文性在有些课堂却成了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1.把握文本,有些偏颇记得有一次听课,师问:“在当今社会中,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课堂上热闹非凡.“花生派”在“苹果石榴派”的滔滔雄辩下,黯然失色.从种种逆向设计不难看出,教师在努力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力求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从而张扬个性,体现人文性.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上,更体现作它的人文性上,从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阐明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在学生素质培养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应重视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5.
近日.读到一篇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文章,题目是《语文:体现一种力量,叫思想》。文章没有停留在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关系的阐述上.而是从“力量”“思想”的层面表述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感悟.由此引发我的思考.那么数学教育中需要感悟的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汉语母语教学中的概念,其本体是以文化素材体现人文精神的口语和书面语。人文是语文教学涉及到的文化素材,人文性是人文蕴含的精神内涵。明确语文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语文与人文及人文性的关系,对于语文教育理论、语文教学实践、语文教材编纂和语文教育政策的研制具有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的“人文性”,就是人性,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主张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育也是人文教育,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人文教育。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有思想的个体,离开了“人”,言将难以自立。  相似文献   

8.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 ,“人文性”是核心 ,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机械割裂。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还存在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模式 ,即过多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训练 ,忽视了“人文性”教育。应将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上 ,重植人文精神之根。为此 ,要达成以下三点共识 :一、语文的人文性再认识。二、人文文化是提高道德感、责任感的基础。三、以文悟道 ,悟道做人  相似文献   

9.
现行语文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明确地体现了大纲关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定性,体现了对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解读其内涵,领会其精神,有助于我们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我们对当前语文界关于人文教育的讨论的准确把握,对于澄清思想、转变观点、改革教学方法是大有裨益的。一、人文素质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思想”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意在强调这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理解“语文素质”呢?人教社赵晓非在《新时代、新教材、新观念》一文(《中小学教…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的青年,应当是适合于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的高素质青年,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更要具得高度的人文素养。这里所说的人文素养,主要指高尚的人格。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教育应当“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体现,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上,更体现在它的人文性上,本文分别从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阐明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人文的精神“教育”是不能“灌输”也不能“训练”的,其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感染”。这种“感染,”首先要求教育者本人具备人文精神的素养,其次教材内容必须突现人文性,因此教材的改革与更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种统一是摆在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加强语文阅读中的人文渗透是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试图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探索人文教育的渗透方法,以适应新时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   “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 1996大纲相比,看似改了几个字,其实体现了语文教育理念的变化。 (1996大纲除了说语文是“交际工具”外,还加了一句“文化载体”,其实“载体”也是工具,表述似不够全面。 )即在肯定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又强调了它的“人文性”。我以为这较好地揭示了语文的本质属性,因为语文本来就是语言、文化的统一体,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 (语言和人是俱在的…  相似文献   

15.
一、新大纲与语文教育的性质   新的教学大纲的第一句话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即是肯定了语文的另一属性“人文性”。因此,“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的两个属性。应该说工具性是就其手段而言,人文性是就其意义内容属性而言。或者说,工具作为载体,是表现方式和承传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灵魂和内容,是工具的蕴涵物。工具作为“表”的成分,是基础和凭借;人文作为“里”的成分,是精髓和生命力所在,是目的和结果。   那么什么是人文性 ?人文性即是体现人文精神的一种特性…  相似文献   

16.
苏使如 《考试周刊》2012,(72):30-31
很长时间以来,中职语文教育特别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以“听、说、读、写”为主要培养目标,针对这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比例严重失衡,笔者从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谈起,主要从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赞美学生这三方面来体现语文教师对学生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一、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淡漠 韩军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一文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六个回归”:一、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真;二、回归语文教育的“生活”之本;三、回归语文教育的“积累”之本;四、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我们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究竟淡化到什么程度呢?在我们教育界课改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上,更体现在它的人文性上,本文从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方面阐明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大的解放,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0.
语文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是民族思维方式、思想品质、精神面貌等的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语文,应在反思传统、审视现实的基础上,确立新的语文教学观,即开展人文性教育,将人文性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和谐统一,把课改落到实处。然而当下的语文教学在很大层面上仍然停留在语文作为交际工具的工具性上,人文性严重缺失,语文教育呈单足前进的畸形趋势。其后果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普遍厌学,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也被严重束缚。本文就如何才能尽快的从单纯的工具性语文教学中解脱出来,步入人文教育,使我们的语文教育真正地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