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应国勇 《职业圈》2007,(9S):115-115,127
自然界任何事物所存在着自己独特的美。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学科,自然有它美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物理时去不断地发现、欣赏它的美,那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文章从八个方面来简单地讨论物理学的美。  相似文献   

2.
龙狮舞之美随人的本质力量的重组和再造,永恒不息地呈现新的内涵,它以图腾崇拜为基础,由古代以依生为主导的和、真、善、尊之美逐渐过渡到近、现代以审美为主导的形式、神态、技巧、意境美,最终向美生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根雕艺术是从泥土中走出的民间艺术,展示着民族文化的魅力。它融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独特的艺术珍品,不仅走进了豪宅深院,也走进了寻常百姓之家。很难想像,大自然的泥土中蕴藏着鲜为人知的奇形异状的美。那些被忽视的、被抛弃的各种乔、灌木及竹的废根,和自然界的景物一样,同样具有幽雅的形态,蕴藏着生命的内在活力。根雕艺术创作追求的是自然天趣的美。罗丹曾说过:“在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的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发见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到它内心的‘真’。这‘真’也即是‘美’。”信奉自然应是根…  相似文献   

4.
《职业圈》2004,(5):48
时下,走在街头,如果有人冲你龇牙一乐时,牙上有闪着亮光的东西,你千万别惊讶,这就是牙齿美容中最流行的水晶牙饰.它已经风靡欧美等地,掀起了一场"水晶美牙热".而正在热潮涌来时,你能抓住这个时机,说不准就能轻轻松松赚大钱.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所反映的乃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并将揭示出存在于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依从关系及变化动态。所以,应对文化做出如下定义:文化就是通过人的活动、思维、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界之间所有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与联系。文化学的前景是:它必须从新的角度思考文化发展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全部历史,并详细研究生态文明等当代全球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是马克思的人和物一体化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质上与马克思的新现实世界观是同一的。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有一个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它的主要原理是:现实自然界是人与之发生直接现实关系的自然界,物质变换或新陈代谢是现实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是造成现实自然界新陈代谢断裂的社会原因,共产主义是恢复现实自然界新陈代谢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黄楠森先生坚持和宣扬斯大林的见物不见人的非人的只知斗争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是造成当前环境污染、自然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直接的思想和理论原因。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见人不见物的主观唯心地否认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也是对马克思的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的背离。这两种倾向都是马克思哲学的异化。我们正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哲学的人和物一体化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和现实自然唯物主义观作指导,杨弃马克思哲学的这两种异化倾向,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建设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实现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森林与生态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动物以本能的方式生存,现成地从自然界获得生存资料,环境改变时,它以自身的变化去适应环境;人以化的方式生存,在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创造化价值,通过劳动改变环境使之适应自己的需要。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8.
文献分析表明,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意味着美就是生命完满实现其整体特性时的存在状态。孟子的这种生命美学观是在孔子全幅开辟了生命世界并强调文质相辅相成的基础之上,通过接受子思诚则形的本体论原则与稷下先生将生命充盈与美联系起来的思想,对先秦和、全之谓美的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它强调了美是生命本身自足时的存在状态而不是一种外在文饰,论证了美善统一原则,并更细致地区分了美的层次、突出了美的非现成性。这种主张从根本上表明先秦儒家既强调善也崇尚美。在中西美学视域融合下其美学意蕴与意义值得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9.
正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勒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明确地将有机体与它们生存的环境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自然界的空气、水、土壤与生物界的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有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彼此结合成一个严密的统一体。自然界与生物界的这种状态被称之为  相似文献   

10.
"万物静观皆自得"--儒家心学与诗学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明新儒家看来 ,宇宙人生是不可分的 ,仁者“静观”万物时的浑然与物同体 ,与其生命精神的内省体验相关联。由自然界鸢飞鱼跃的活泼生机 ,可见天地生命流行的生生之仁 ,而仁体就在人心里 ;故在返观心体的直觉活动中 ,能获得自适、自得之乐 ,体验到自然和谐之美与生趣盎然的诗意 ,融会贯通心学与诗学。  相似文献   

11.
走进太岳山     
古老的三晋大地上,有这样一座山脉,它叠峰连云,劈地摩天,山上那繁茂的林木中还隐现着亭、台、楼、阁,自然之美与人类的智慧相映相融,让人称奇,叫人神往。它就是太岳山。  相似文献   

12.
<正>认知传播,是当下正在冉冉升起的新兴学科,可它研究的却是古老的话题。说它年轻,是因为近几年认知传播的独特性才被多国学者认同,开始朝着显学方向演进。在我国,2014年首次举办全国性认知传播学术年会,成立相关研究组织。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人类诞生,伴随着生产、生活,便产生了对自然界的认知活动。严格地讲,认知传播从那时起便已产生。只不过认知传播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将研究对象聚焦于人类传播活动中信息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春天的嫩芽一日一日地茁长成了一片绿色。当我的思绪还停留在小小的嫩芽上时,那嫩芽却在我的不经意间,摇身变成了饱满的叶子了。我惊讶自然界的迅速,它一刻不停地在活动、成长、改变。一片绿叶似乎涌溢出心底进发来的生命在风雨阳光孕育的世界中,它时时刻刻涌现了无穷的生命力。小小的花草,静静地承受着风雨的吹打,不知名的小花在浙浙沥沥落个不停的春雨中,竟然发出闪亮的光彩。雨珠一滴滴从花瓣的尖上悄悄然滚落,让那娇弱得让人爱  相似文献   

14.
社会心理学教授躺在讲台上的摇椅中,悠闲地告诉他的学生们:"奋斗这个词已被讲滥了,它通常是指一种强硬的人生态度,主张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但事实上,人面对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是极其渺小、无力的,因此,不要因为年轻的激情而被‘奋斗'这个词误导."  相似文献   

15.
山川秀丽,有时美得令你震憾,不知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赞美它,那是大自然的造化。但也有这种状况,虽未亲眼目睹山川的面貌,却早已被它的峻美所陶醉,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它清晰地印在你的脑海里,成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富春江便是如此。没见到富春江之前我就早已熟悉了它,被  相似文献   

16.
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根本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加给它的,而是国家民族在长期群体参与互动中,历史地形成并认可的.如果把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意识形态划分为文化心理与文化观念两部分,那么,文化价值现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而文化精神则是超越欲望、目的、动机、情感、情绪一类文化心理,上升到无欲的形而上学高度,所获得关于真理、正义、大美、崇高、庄严、神圣一类思维形式.从贯通几千年文化历史根本存在意义上讲,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它的根本精神.中国文化"刚健、中正、仁义、和平"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它的根本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一种东方超象审美理论,体现着中国古代文人很深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思想理念,是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自觉追求的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它要表现的不是外显的客观世界,而是一个隐秘、永恒的内心世界,具有和谐的音乐美、色彩美和志性美。它通过"移情",把主人公现实的不和谐状态转化为精神上的和谐状态,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超脱,具有更深厚的审美内涵,表现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8.
叶军,浙江绍兴人,世界知名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7年11月出生于浙江绍兴,198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应用物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在科罗拉多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界中,草木是非常普通的植物,许多种草往往会很杂乱地生长在一起,所以人们就用了一个“杂草丛生”的词来形容。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范德瓦耳斯气体的内能、摘和准静态的绝热过程中的过程方程进行了一系列讨论,深化和丰富了物理学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