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子与礼貌言语在维系和谐的社会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的社会文化反映不同的面子观与礼貌言语表征。中国文化自古就有众多关于面子的表达,如"颜""脸""面""相""貌"等。"礼貌"一词既关乎礼仪(即"礼"),也关乎面子(即"貌")。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对面子和礼貌行为的研究有助于促进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人际互动模式的理解,减少或消除跨文化冲突。基于社会语用学视角,着重考察中国文化语境下的面子与礼貌言语行为研究,同时兼论西方的面子与礼貌行为理论。其次,对两项主要的"面子"研究范式,即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进行批评分析。最后,基于文献研究,对中国文化语境下的面子与礼貌理论的发展进行分析概括,论述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拥有千年文化并受着这千年文化影响着的民族,面子对于每个受着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对于有些中国人来说面子甚至比生命还要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人们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然而在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人们对面子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所遵守的礼貌原则与维护面子的策略也大不相同.对面子的执着使得很多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感到痛苦,因为他们的很多做法不能够被人们所理解.本文将以电影《刮痧》中部分情节为例,着重分析在西方礼貌原则与面子观影响下中国人面子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委婉语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它的产生和理解依赖于交际语境。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和分析委婉语和语用原则的关系。委婉语是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并遵守礼貌原则,间接言语行为和面子理论。  相似文献   

4.
面子问题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热点。自Brown Levinson提出礼貌理论以来,面子-礼貌研究的经典范式受到诸多追捧,但同时也饱受争议。20世纪中后期以来,国外学者开始更多地将研究重心转向于不礼貌现象。基于礼貌理论的框架,Lachenich,Austin and Culpper分别提出了各自的非礼貌论。本文意在从Browm Levinson提出的面子理论和Spencer-Oatey提出的人际关系管理理论下的面子概念来探讨不礼貌言语行为中的面子问题,分析和对比在不同面子概念下,不礼貌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由于历史发展和思想价值观的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面子观。在西方,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以面子观为中心的礼貌理论,包括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面子保全论三个概念。而在中国,面子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处世要求等的总和。本文以电影《面子》为例,从影片所表现的双重文化特征和强弱文化语境对"面子"意义的不同理解的角度来阐述中美文化的差异,将更有利于解释我们当今社会中的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李雪  薛晓彤 《考试周刊》2011,(76):110-110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礼貌现象一直受到语用学家的关注,礼貌与面子更是语用学研究的热点问题。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面子理论已广泛地应用于交际活动中,也可以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这种特殊的交际活动中。本文简要概述了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的基本内容,并指出了其对英语教学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 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曰国的礼貌准则 ,对英语、客家语礼貌语用与文化价值进行对比、分析 ,指出英汉在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脸面"(face problem)是社交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保全面子成为英语社交的重要技巧,本文以"面子保全"理论为基础,用具体实例分析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在英语会话中的应用——保全面子。  相似文献   

9.
叶舟 《学周刊C版》2014,(11):144-145
“脸面”(face problem)是社交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保全面子成为英语社交的重要技巧,本文以“面子保全”理论为基础,用具体实例分析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在英语会话中的应用——保全面子.  相似文献   

10.
礼貌是人类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Brown和Levinson的普遍礼貌模式的核心为面子理论。尽管由于文化的差异,造成不同文化中语言礼貌的差异,但文化差异中也蕴涵礼貌原则普遍性。研究语言中的礼貌原则普遍性有利于不同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亲属称谓语广泛存在于世界语言体系中,是确立家庭成员身份、疏通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依据。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孕育出的亲属称谓语却不尽相同。日本亲属称谓语折射出集体主义至上、亲疏关系分明的东方文化;英亲属称谓语体现出欧美文化里强调个人意识的面子观念。本文从语言特性、礼貌现象和面子观念入手,选取日语、英语两种亲属称谓语为研究对象,针对两者中亲属称谓语在父系和母系、血亲与姻亲方面的相似之处及其原因进行论述,在日两者显著差异的基础上,探究背后东西方礼貌现象差异、日语中"亲疏观念"特殊体现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从面子视角分析中国小学生手册中教师评语的礼貌现象。按体裁特征,将随机收集的教师评语语料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报告的形式,大部分以“该生”开头;第二类是信件的形式;第三类是诗的形式。然后,以定性研究为主,从面子视角对教师评语中的礼貌现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第二类的教师评语,以信件的形式,包含较多的礼貌策略,能更有效地保全学生与家长的面子,有助于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送礼”行为,这一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社会习俗,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礼貌原则,面子观。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方不同的“送礼”方式,找出面子观差异的根源,得出只有深入到文化的深层中去,成功地理解其本质特征并习得相应的言语策略,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可能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红楼梦》两个版本中对"尤三姐"的描写,对比分析其人物设定及个性.希望能推广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东方文化的传播,也为红学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想法。  相似文献   

15.
Brown&Gilman(1968)认为权势差别存在于一切社会制度中,它决定着交际中对称呼的选择。选择适当的称呼可以显得礼貌,从而维护交际参与者的面子。但是由于不同文化构成权势、对等的因素不同,对面子礼貌的解释不同,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称呼规则。本文从权势对等及面子和礼貌角度对日英汉三种语言在称呼使用频率、使用方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原因进行了尝试性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语言的称呼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英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最早对礼貌和面子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G.N.Leech)总结了六条礼貌准则.他们均强调其理论的普遍性,这是他们受到指责的众多原因之一.其实在承认礼貌的普遍性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礼貌的相对性;在探讨礼貌问题时,必须考虑礼貌的文化特征.本文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探讨英汉礼貌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Brown和Levinson提出的面子理论和礼貌策略作为研究外语课堂互动教学的理论背景,具体分析了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威胁面子的各种行为,并提出了相应的补救对策.  相似文献   

18.
倪俊 《考试周刊》2008,(48):191-193
礼貌原则是在说话双方互动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言语交际原则,最终是为语言交际服务的。莱可夫的礼貌原则和布朗、列文森的"面子理论"对提示语有很大的解释性和启发性,礼貌原则只有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起作用,这些原则对提示语使用的解释的角度也不相同。本文用以上几种礼貌原则及莱可夫的转喻分析两则提示语,目的在于深入地理解礼貌原则的本质和它在语言研究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并深入探讨它们背后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林琼瑶 《考试周刊》2013,(91):20-21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的学者对礼貌理论的研究,这里说的礼貌不是大家熟知的行为规范,而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者重点介绍了Lakoff的礼貌规则、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论、Leech的礼貌原则及顾曰国在汉语文化基础上提出的礼貌准则,阐述中西方礼貌理论的研究成果并以赞美为例,指出文化因素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礼貌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英语求职面试中,面试官和求职者具有不同的交际目的,会不可避免地进行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根据Brown和Levinson面子理论,分析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和求职者之间的面子威胁行为和所采用的礼貌策略。研究表明,面试中最常用的策略是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面试官进行的面子威胁行为要远远多于处于权势劣势一方的求职者,而且往往会赤裸裸地进行面子威胁行为,以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拉开与求职者距离,维持自己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