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匡定科举考试内容和评判标准,是科选是否公允的关键,历代有识之士在不断地探讨这个问题。“熙丰新法”间王安石颁布了《三经新义》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并推出了根据儒家经典阐释义理的“经义式”作为答卷形式和评判标准。《三经新义》与“经义式”的出现,可谓科举史和经学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从此义理之学代替了汉唐以来的“传注经学”,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亦从训诂章句的囹圄中解脱出来。从王安石对科举考试内容与评判标准的首次匡定到八股文的形成,标志着科举考试向着更规范、易于操作的轨迹发展,同时它也蕴含了历代有识之士对于科举考试公开、公平、公正的孜孜追求。但是,对考试内容与评判标准的匡定又造成“科举之业盛和文化学术衰”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2.
肖川 《中国教师》2005,(5):44-46
从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东方古国的雍容华贵,慢慢地零落已尽。中国封建教育的空疏无用、腐朽没落的本质日趋显露,已到了山穷水尽、行将就木的时候。可以说,中国教育近代化这个历史命题,从某种角度上是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所推出的。清代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是因袭明代旧制:学校与科举相辅而行,且偏重于科举。科举取士是封建统治阶级以功名利禄笼络知识分子的手段,各级儒学和书院不过是科举乡试的入门阶梯,学校名存实亡。科举知识分子为获取功名利禄以读“四书五经”和参加科举考试为手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功名意识,“代圣人立言”、“经…  相似文献   

3.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刘海峰教授,孜孜求索数十载而铸就的力作——《科举制与“科举学”》,已由贵州教育出版社于2004年9月出版发行。这是刘海峰教授继《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中国考试发展史》、《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中国科举史》之后的又一部研究科举考试的规模恢弘的学术作,也是第一部提出关于“科举学”概念并围绕其进行研究的专。  相似文献   

4.
由厦门大学高教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刘海峰教授撰写的《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一书已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在这部近24万字的专著中,作者通过对科举制的产生与勃兴、改革与发展、盛衰与革废、科举与学校的关系、科举的教育考试性质、科举考试的传统与变革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探讨,认为科举既有高等教育考试和学位考试的性质,又有  相似文献   

5.
李觏不仅在哲学上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主张革新,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许多有益的见解。李觏是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的理论上的支持者,也是“庆历兴学”的支持者。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就必须培养人才。为了培养人才,就必须兴办学校,加强教育。范仲淹指出:“当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俟何时而教育哉?乃于用人之际,患才之难,亦由不务耕而求获矣。”他认为只凭科举考试取士而不教育的办法,是不问耕种只求收获。庆历年间,范仲淹为相,在政治上实行改革的同时,也提出了兴学的主张,即所谓“庆历兴学”。兴学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州县立学,并改进太学和国子学。一是改革科举。经宋仁宗同意,并下诏州县皆立学;规定应科举者必须先受教育,士必须在学三百日才许参加考试。但不久范仲淹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庆历兴学也宣告失败,州县之学也只留下空名,科举改革也全部作罢了。庆历兴学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兴办学校,改革科举,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的思想,比当时国家只管科举考试,不管教育的现象是一个进步。李觏的教育思想正体现了这种变革的精神。李觏在《安民策》、《教道》、《庆历民言》等论文中,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考试发展史上,近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以科举选士为导向的传统教育考试制度,历经千余年的演化,晚清已出现重重危机。由于科举选士标准与官学、书院教学内容长期不变,科举考试流弊加深,不能培养、选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了应对“洋务”,挽救统治危机,清朝统治者开始兴办学堂,培养外语、军事、技术等洋务人才,引入新的学校招生和学业考试。这类考试一开始是以“补充”形态出现,备受科举考试“正途”之挤压,既不具系统性、广泛性.也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直至20世纪初年,废止科举制,新的学校考试制度才最终确立,由此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千百年来,科举考试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似乎变成了“评价”的化身。科举意识深入千家万户,并以文化的形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可谓根深蒂固。直到今天,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带着浓郁的科举情结来看待当代的教育评价,狭隘地认为“评价”就是考试,考试就是最好的教育手段,并且往往把“评价”与教学、学习相分离,“评价”便成为了独具特色、与教学过程毫无相关的只鉴别优劣、好坏的“筛子”。于是,学生被贴上了不同种类的“标签”,学校教育也由此走向了“标签”教育,与素质教育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8.
清末科举考试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举考虑是为了矫正世卿世禄制的社会弊端而产生。科举考试的改革与废止普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全面发展,科举考试发展表明,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9.
“三言二拍”中的科举考试和现实社会的科举考试,在形式与内容上是相差不大的。冯、凌二人在“三言二拍”中所表露的对科举取士的态度,和现实社会中的科举,同样有相通之处。表现在:一、个人才华高低是中进士与否的决定条件之一;二、科举制不断完善的同时,科举考试有规律可寻;三、积德行善者中进士;四、科名前定。冯、凌二人将对科举取士的态度融入拟话本中,对科举取士制度进行肯定的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科举制的担忧,同时还对士子进行了劝诫。研究“三言二拍”,对研究明代社会的科举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针对北宋重科举轻教育的局面 ,提出要重视地方州县的学校教育 ,科举考试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在他的积极推动下 ,促使宋代产生了一系列专科学校并出现了第一次兴学运动  相似文献   

11.
分区定额与原籍应试是清代科举制的两大基本原则。在原籍应试原则之外,又存在针对流动人口而实行的寄籍应试之法。由于科举录取率以及考生科场竞争力的区域差异等原因,在人口流动越发普遍的社会背景下,不同地区均存在程度不一的冒籍应试问题。清政府试图通过廪保、官员担保等机制防治此类舞弊现象,但其实际治理效果比较有限。探讨清代科举冒籍问题,对于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以及治理当今高考移民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宋代福建的科举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科举制度在沿袭唐代旧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科举制度的公平原则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福建士子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尽情施展才华,使福建一跃而成为宋代少数几个科举大省之一.发达的科举在促进福建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民间重学风气的形成,以及各种人才的大量涌现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福建文化在宋代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同时,文化的繁荣又促使科举进一步发达.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13.
丁日昌作为洋务派的重要成员,认识到强国必须培养具有先进思想和济世意识的人才,而变革迂腐僵化的科举制是当务之急。他主张,一是大胆变革科举内容;二是严格考试;三是向台湾地区的番人等少数民族添加学额,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准等,寄托了他改制兴国之心。  相似文献   

14.
考试作弊伴随科举制度而生,至今仍然存在于现行的各类考试之中,且作弊内容、方法、手段日趋多样化。高考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选拔人才的途径,高考是否公平将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本文试分析科举制度时代的防范作弊的措施,从中寻找高考作弊问题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5.
唐代的僧人本是不能参加科举的,但是我们从《全唐诗》中却能看到很多僧人关于科举的诗篇,这是因为唐朝的科举制度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从唐诗中僧人与科举有关的诗篇入手,分析了唐代僧人与科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科举文学的角度,探讨从科举文学的角度研究的可行性以及科举文学的内容、演变等情况。  相似文献   

17.
在科举建制前,中国的考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求索和发展过程。本文试图在考察前科举时期考试历史的基础上,客观地阐述这一时期考试的贡献及对后世科举的影响。先秦考试在开辟考试新观念和在奠定公平理念的思想基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贡献。汉代开始采行的笔试,成为考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汉代形成和完善的察举制更可直接视为科举之前身。随着人类社会越来越走向有序与公平,考试将具有长久存在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成人高考内容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工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当前成人高考内容设置出现了一些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问题,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针对问题提出成人高考内容改革取向,按照生源分类成人高考不同考试层次,提出成人高考内容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9.
刘海峰等先生提出“为科举制平反”,其理由不能成立。评价科举制的好坏,应看其在不同时代对中国社会生产力作用如何,不能以“古代多数人”或几个名人的言论为依据;科举制度下确有一些能人被选出,但被淘汰、扼杀、扭曲的人才更多,以致造成人才大匮乏的局面;科举制使若干“田舍郎”登上了“天子堂”,这种公平只是表面的,实际是通过对中上层官僚队伍的“换血”,巩固了封建皇权,从而为专制主义的社会苟延残喘补充活力。  相似文献   

20.
《国榷》是明末清初杰出历史学家谈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明史巨著,所收科举史料不仅有系统丰富的内容和确凿可信的来源,而且创制了涵盖会元和三鼎甲信息的甲科表,同时,还插附少数时贤硕儒独到的评语,与其他明史文献所载科举史料相比,有其独特特点。但是,此史料也存在大量脱漏和讹误,有其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