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昱 《大理文化》2008,(6):59-64
在苍茫叠翠的横断山脉腹地云龙、永平、漾濞、洱源四县结合部,聚居着一支彝族支系"聂苏支"后裔,自称"聂苏颇",他称"罗武"族,现有人口2万余人,有单独的民族语言和民族服饰.于明朝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起源地称为"箭杆场",后称"箭杆里".……  相似文献   

2.
普显宏 《寻根》2012,(1):99-101
在哀牢山深处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大麦地乡峨足村,至今还流传着一种奇异的彝族原生态祭祀舞蹈——小豹子笙。“笙”在双柏罗婺彝族就是“舞”的意思。小豹子笙又叫“文身舞节”,是峨足村彝族群众祭祀驱邪的原始舞蹈,彝语称“余莫拉格舍”,意思是“画大母豹子花纹”。  相似文献   

3.
清华简《系年》所记商周之际的"奴卢之戎",与秦封泥中的"奴卢"、《汉书》所记河西"罗虏"可以对读,本属于西北地区的羌系人群。从先秦到秦代的"奴卢"、汉代的"罗虏",再到唐代作为彝族先民的西南乌蛮一部的"卢鹿",以及近代的"罗罗"(彝族),可能存在源流关系。结合秦封泥及其他历史资料分析,"奴卢之戎"是秦奴婢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漾濞最古老的民族是彝族,其先民早在两汉时期就在境内游牧和农耕,史称"、昆明"。唐代称"乌蛮"、"乌蛮别种",是南诏国的主体民族。元代以后称"罗罗",建国后经过民族识别,定称为  相似文献   

5.
漾濞是彝族自治县,彝族自然占了全县总人口的主体,县境内的彝族有腊罗(又称腊罗巴)、聂苏(罗武)、诺苏泼三种支系。漾濞彝族有着悠  相似文献   

6.
居住在滇南元江东岸三马头一带的彝族自称聂苏泼,是一个勤劳聪慧、快乐豁达的古老山居民族,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聂苏泼的婚俗,更是有别于其它民族不同的乐趣。  相似文献   

7.
罗婺火把     
李宏荣 《寻根》2010,(5):83-85
<正>听着醉人的彝歌走进云南武定罗婺彝家山寨里,在千年传唱的武定罗婺彝家动人歌谣中,最让人心醉的是与火把盛节有关的那支古歌谣:从前山上的歌啊,被风吹走了,从前河边的舞啊,被水淹没了,从前石头里生出来的火啊,传下来哟,阿依迭古(阿依迭古,彝族传说中火神的名字)。  相似文献   

8.
易门县是地处我国西南边锤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农业县,全县总辖4乡3镇,56个农村办事处。全县总人口17万多人.主要民族有:汉、彝、回、苗、哈尼以及彝族支系他留人等。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40%。在全县少数民族中.以彝族居多。吉往今来。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世代相传,创造了流传至今的彝族优秀民间文化。其中“葫芦笙”舞就是易门彝族的优秀传统舞蹈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祥云县,古称"云南县",也叫"小云南"。早在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因梦见彩云南现而将此地设为"云南县",一百年前才改名为"祥云县"。两千多年来,无论县名如何改变,汉文化已慢慢地渗入、进驻这里,成为主导文化力量。土著的白族、彝族、苗族等民族文化渐渐退出文化核心,如灯火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介绍云南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对策。一、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现状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光荣的民族,从远古时代开始,彝族的先民就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为缔造这个伟大国家做着贡献。这一贡献的突出表现,就是彝族在漫长的民族发展道路上创造了大量的、独特的、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茆晓君 《寻根》2009,(6):68-71
大约在15世纪初,因为四川大凉山彝族内部的部族纷争,其中一支迁到了云南宁蒗定居,发展成为现在的小凉山彝族。小凉山习惯上指以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为主,包括永胜、华坪等毗连宁蒗的彝族聚居区。居住此狭长地带的彝族自称“诺苏”,操彝语北方方言,  相似文献   

12.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关于彝族的族源,学术界普遍认为"彝族渊源出自羌人"(方国瑜:《彝族史稿》,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15页) ,其先民是古代居住在西南地区属于氐羌系统的部落."元代,金沙江南北两岸彝族各部落经济文化发展和彼此之间联系大大加强,随之,出现了一个在彝族中普遍使用的共同族称——罗罗...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的民居,宛若是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折射出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和民族文化.白族"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住宅,像一幅由风、花、雪、月组绘而成的淡墨画,旖旎而含蓄.傣族的竹楼,像一首朦胧诗,袅娜中又有点清新.彝族的板房,像一首古老的歌,粗犷而又朴拙.利仆人们的"树窝",宛若是悬挂在大树上的蜂巢,风韵无限,谲美神秘.多少年来,巢居于"树窝"中的彝族支系利仆人的奇风,吸引了多少人前往探秘.在建国前夕的头年仲春,我有幸前往云南四角山鹤庆县境内的"陆姆"小村采风,领略了"树窝"奇趣.  相似文献   

14.
小凉山毕摩仪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茆晓君 《寻根》2008,(6):68-71
大约在15世纪初,因为四川大凉山彝族内部的部族纷争,其中一支迁到了云南宁蒗定居,发展成为现在的小凉山彝族。小凉山习惯上指以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为主,包括永胜、华坪等毗连宁蒗的彝族聚居区。居住此狭长地带的彝族自称“诺苏”,操彝语北方方言,人口近20万。近300年来,小凉山彝族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原有的母体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段德三 《大理文化》2011,(12):98-99
鹤庆西山彝族黑话人是云南的土著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鹤庆西山黑话人的祭祀,其隆重程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极大的变化。过去,"上刀山"、"下火海"、口含火烧犁头等经典  相似文献   

16.
杨卓如 《大理文化》2014,(1):97-109
正云龙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白族、阿昌族、傈僳族、彝族、回族、苗族、傣族、汉族等8个世居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早在先秦两汉时期,这里就是嶲、昆明、僰、比苏、哀牢人等众多古代族群活动的地方,唐代以降,摆夷人(今傣族)、阿昌族、蒲蛮人(今布朗族)、僰人(白族先民)、傈僳族、彝族罗武人等逐渐成为了云龙境内的  相似文献   

17.
彝族的祖灵信仰就是对祖先灵魂抱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尊敬感的意识倾向。彝族祖灵信仰及伴随它的各种仪式、活动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对于促进彝族艺术的发展;对于彝族家支、家族制度发展;对于促进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内聚力;对于彝族宗教的形成;对于彝族社会伦理道德的构建;对于知识传播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豆腐"在四川方言中一说为"灰妹儿xueim",各地发音大同而小异。清前期四川爆发了一场空前的"虎患","湖广填四川"来的移民深受其害,他们对老虎畏之、敬之、讳之,故称"虎"为"猫儿",此谓之"讳凶"。发展到后来,但凡跟"虎"同音的诸如"腐、府、斧"等字都跟着避讳,均形成了与"猫儿"相关的讳称方言。"灰妹儿"一词的语源正是来自于此。到了清晚期,虎患消除,人们慢慢地不再谈虎色变,因此"灰妹儿"之类词的民俗语源也日渐不为人知。许多方言词背后往往都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从民俗、历史的角度研究方言就成了一条有趣而又便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山林坝原相间的祥云县位于滇中彝族区与滇西白族区的过渡部,也是金沙江、澜沧江、元江三江分水处,有"滇西总大门"之誉称.24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族、彝族、白族、苗族、回族、傈僳族等各族居民,其中汉族、彝族、白族是祥云的主体民族,占祥云总人口95%以上.祥云于公元前109年建县,系云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是滇西重要的文化起源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六个民族相依共居,几种民族宗教信仰共存,在共存的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容纳,相互吸收,形成了和睦共融的地方民族宗教信仰特色,这一点,在白、彝、汉三个主体民族的宗教信仰上,更有着鲜明形象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云龙县白族的民俗舞蹈"耳子歌",在去年11月应日本国文化部和日本艺能协会的邀请,参加了日本国际民俗艺术节的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耳子歌"主要流行于云龙县的检槽、诺邓等地,有些地方又叫"装饰红"、"田家乐"."耳子歌"这种亦歌、亦舞、亦戏的民间艺术,笔者认为是现仍保存于白族民族文化中的十分珍贵的古傩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