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人们追求优质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许多家长纷纷慕名把孩子送到城区的学校上学。然而农村学生进城上学存在诸多弊端。1.农村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城区学校生活。由农村直接进入城区学校的学生由  相似文献   

2.
现象一:幼儿园“开”到家门口。每天清早、傍晚,几辆城区幼儿园的大客车便穿梭于城乡结合部,接送幼儿上下学。这种做法,看似方便了家长、孩子,实则在与农村幼儿园抢夺生源。现象二:父母进城“我”随读。学期初,总有不少学生家长到校申请孩子转学。他们有的在城里有了固定的住所,让孩子回到身边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城里教学条件好,宁肯投亲靠友也要把孩子送到城里。现象三:初中学校招生难。合点并校后,每个乡镇只留一处初中学校,学生大多离家几十里路,上下学极不方便,因而家长就会想方设法选择离家近一点的学校,甚至不惜…  相似文献   

3.
北大有多远     
他们是村里惟一把儿子送到城里上学的家庭。 山里学校条件差,教师水平低,还让家里的地分着心,从没教出过有出息的学生来。他们怕耽误了孩子,就把孩子送到城里去。  相似文献   

4.
2011年秋季开学时,玉林北流市清湾镇一位姓龙的家长决定把儿子从城区学校转回镇上的初中上学,他说:“现在镇上的初中建起了新校区,比城里的学校还漂亮,而且近年来不少优秀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学校任教,环境好,师资好,所以我要把孩子转回来念书。”  相似文献   

5.
从传统的观念看来,学校是卖方,无论办得怎样,家长总要把孩子送到学校上学,潜在的规则是"家长向学校埋单".  相似文献   

6.
<正>关于家长"陪读"这件事,恐怕每一位家长都"心有余悸"。从孩子上小学有了家庭作业开始,大人孩子就像被绑上了一架看不见的"战车"——"不写作业,母慈子孝、又搂又抱;一写作业,大呼小叫,又哭又闹。"几乎成了小学生家庭的"日播剧"。甚至,由于家长的"陪读",还会引发学校与家庭的矛盾。家长往往认为,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和老师就应该负责孩子的学习,为什么总要家长督促?学校和老师常常很委屈:一个孩子的  相似文献   

7.
1990年,刘福香辞去了公办教师一职,抱着强烈的责任感到焦作市解放区启智学校当了一名特教老师。因学校规模有限,而且不是寄宿制学校,那些路途遥远、没有接送条件的孩子就无法入学,为了能让智力残疾的孩子上学读书,不少家长甚至跪求老师……看到这些,刘福香心里久久  相似文献   

8.
《南昌教育》2005,(1):31-32
坐着飞机回老家过年,在南京上的却是条件比较艰苦的民工子弟学校。记者昨日采访发现,为让孩子不受城里孩子歧视,越来越多的“大款”农民工,开始把孩子送到一些条件艰苦的民工子弟学校上学。  相似文献   

9.
"孩子在这儿学的好、吃的好、玩的好,而且上学不交学费,还有生活补贴.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我们两口子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安心打工了.感谢国家的好政策!"邯郸市成安县军庄村村民李志勇看到孩子高高兴兴地跑进校园,激动地说.李志勇长年在外打工,孩子一直随其在打工地廊坊的一所学校上学,尽管国家对随迁农民工子女就学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每年孩子上学仍需一笔不菲的费用.后来,他听说家乡离村不远的横城建了寄宿制学校,又实地看到学校里孩子各方面都有保障,就毫不犹豫地把孩子转了回来. 近年来,成安县大力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有效改善了一批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就学问题,让农村孩子和城镇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保证了全部学龄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健康快乐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0.
去年农历腊月二十四,邱县明德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长蒋建忠在家长会上,手捧着孩子的奖状,心情激动地向孩子的数学教师赵芳连声道谢.蒋建忠说,以前孩子在农村上学,因为老师经常说孩子笨、没什么希望了,孩子一度再也不愿进校门了.这次进步很大,应该归功于赵芳老师,正是赵芳老师那些"你进步了,我真为你高兴"、"老师为你的表现骄傲"等激励性语言,让他的孩子找回了自信.  相似文献   

11.
走进闻名遐迩的云烟之乡、花灯之乡——玉溪,人们都会说:这里的孩子是最幸福的。无论是城里还是农村的学生,他们都坐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享受的是在云南省率先实施的“三免一补”政策。在玉溪,这里的教育部门不用再为入学率发愁,到孩子该读书的年龄,家长都会主动送他们到校,就连因贫辍学的学生也重新复学。家长们说:孩子上学,杂费免了,还免费提供文具、教科书,补助生活费,这样好的政策,过去连想都不敢想;学生们说:在学校里好玩,生活也比家里好。2005年,也就是玉溪市委、市政府决定对部分县份小学生、贫困家庭初中生等实行“三免一补”的这一…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城里的学校越建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而乡下有些学校的学生数则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关门大吉——被撤并了。如此下去。岂不是乡村学校越来越萎缩,大家都搬到城里去读书?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的人口在农村。尽管有部分农民富了,迁居到城里:尽管有部分农民进城务工,把孩子带到城里上学,但是,大部分的农村孩子还是留在了农村求学。  相似文献   

13.
【案例一】某学校,一个孩子在课外活动与同伴追逐打闹时不慎摔伤。班主任张老师在处理这一事件时没有对学生进行紧急处置,也没有及时上报校长及相关负责人,只是通知家长到校接孩子,等家长接了孩子再送到医院,却贻误了最佳救治时机,给孩子身体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家长于是把学校告上了法庭,导致了学校工作的被动。  相似文献   

14.
据统计,目前在法国有超过1万名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之下,选择在家自行求学或到世界各国旅游求学。这种“在家上学”的申请方式相当简单,只要在每年开学前,向市政府递交请示单,即可成为“在家上学族”的一员。法国教育管理部门每年派专业的督察,到学生家里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以及检验学习成果。如果达不到教育部门制定的标准,家长则必须将孩子送到学校里上学。  相似文献   

15.
<正>以人为本,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班主任,要以学生的安全为已任,尤其是农村学校,家长普遍认为,只要是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之后,就与家长自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不仅把孩子的学习交给了老师,也把学生的安全都压在了老师的身上,孩子在学校一旦出现受伤等等事故,就会把责任全推到老师身上,所以作为班主任责任之重大,不言而喻。无数的校园安全事故告诉我们,学生的安全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没  相似文献   

16.
北大有多远     
他们是村里惟一把儿子送到城里上学的家庭。山里学校条件差,教师水平浅,还让家里的地分着心,从没教出过有出息的学生来。他们怕耽误了孩子,就送到城里去。妻的一个表妹嫁在城里。帮儿子联系了学校,还让在她家吃住。可事不随人愿,妻的表妹因丈夫有外遇而服毒自杀。儿子自然不能再去她家吃住。儿子在城里上学成了问题。他们夫妇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丈夫去城里,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儿子上学。  相似文献   

17.
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是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2007年《家长》将开设新的栏目“班主任日志”,在这里,班主任老师将把他们所观察到的孩子在学校里的种种表现、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点滴感悟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愿“班主任日志”能成为家校沟通、共促教育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孩子一天天长大,终于到了上学的年龄,当父母将自己心爱的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时,孩子便开始了漫漫的求学之路。伴随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短暂轻松,家长们同时陷入了对自己孩子美好未来的遥遥憧憬和无尽的期待之中。然而,实施应试教育的学校、教师,按照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好  相似文献   

19.
张锋 《中国德育》2014,(22):62-63
正据报道:北京有位叫小虎的初中生,最近闹着要辍学,老师和家长为此颇为头痛。原来,小虎家在北京有14套房子,一家人平时住在城里,周末到郊区大房子去度假,另外12套房子都租出去了,可以说小虎一家生活条件很优越。小虎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上学,正如他说:"我家租房收多少钱我都心里有数,那些钱够我吃三辈子了,我只要会收房租就行了,为什么还要上学?"这一事件反映了我们教育中一直存在着的问题:用物质化、功利化的目标动机吸引甚至威逼孩子去学习。老师和家长最惯用的说法就是: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上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才能挣大钱,  相似文献   

20.
李庆修 《教书育人》2006,(10):45-45
现象一:幼儿园“开”到家门口。每天清早、傍晚,几辆城区幼儿园的大客车便穿梭于城乡结合部,接送幼儿上下学。这种做法,看似方便了家长、孩子,实则在与农村幼儿园抢夺生源。现象二:父母进城“我”随读。学期初,总有不少学生家长到校申请孩子转学。他们有的在城里有了固定的住所,让孩子回到身边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城里教学条件好,宁肯投亲靠友也要把孩子送到城里。现象三:初中学校招生难。合点并校后,每个乡镇只留一处初中学校,学生大多离家几十里路,上下学极不方便,因而家长就会想方设法选择离家近一点的学校,甚至不惜重金,送到城里一些寄宿制的实验学校。我校今年小学毕业生接近100人,可真正到乡镇初中读书的还不到80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