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冬 《钓鱼》2004,(14):28-28
许多钓友都习惯用抛竿远投钓鲢鳙,效果比较理想,但用此法钓鲢鳙时都会碰到一个问题,即抛出的钩饵能不能准确地打到预定的钓点里。因为用抛竿远投钓鲢鳙距离一般在20—30米,甚至更远,一般人很难在这个距离每次都能将钓饵投到有效范围内。往往会是东一竿,西一竿,钓饵不能准确地集中在钓点内形成雾化区,势必影响施钓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水库钓鲢鳙实践中,也结合当地一些钓友自刨的钓法,摸索出一种简单易行的手车竿打窝定点钓法,解决了投不准钓点,费饵费时费力的缺点,经过大家的实践,效果确实不错。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2.
决定传统钓法浮漂沉浮的直接因素是铅坠,而决定台钓漂尖沉浮的直接因素是钓饵,台钓钓饵的作用与传统钓法的铅坠的作用相似。 可以这样说:台钓调漂后,饵即坠。实际垂钓中,台钓钓饵的变化和位移对漂尖的作用与传统钓法中的坠的作用完全相同,不同的是传统钓法浮漂的沉浮是钓饵的位移通过脑线影响铅坠,引起铅坠的位移后才产生浮漂沉浮的;而台钓则是  相似文献   

3.
诱鱼效果的确定用菜籽饼粉、香糠、商品饵混合,加水调和成干湿适度的饵团直接手抛打窝,这是传统钓时我们最常用的诱鱼方法。用它来诱鲢鳙鱼聚窝也完全可以。用商品饵与添加剂混合,钩挂大饵做窝,则是悬坠钓法比赛时采用的方法。只要钓场有鲢鳙鱼,过不了十几分钟,它们就会闻味(香甜酸臭)观色(雾化状微粒料)而来,在钓点周围的区域集中。一般规律是鳙鱼在中下层或潜底吸食,鲢鱼在上层位置活动。如果诱饵和钓饵比重大、雾化慢,两种鱼儿都会潜底争食,反之诱饵和钓饵比重轻、雾化快,钓棚又设在中间水层,两种鱼都会追随雾化饵而集中在钩子的上下部活…  相似文献   

4.
《钓鱼》2007,(22)
台钓出现之前,钓鱼人对长竿短线钓法的关注主要是钓饵,看别人用某种饵钓得好总是剥离了环境、钓组去认识的。台钓之后人们注意到环境与钓饵,钓组与钓饵是一个整体,把它们割裂开来,只见树木不见人,饵再好也没有用。  相似文献   

5.
悬浮饵     
张炎冰 《钓鱼》2012,(23):14-14
悬浮饵,又称雾化饵。过去,以鲤鱼、鲫鱼为主要对象的传统钓坠钩沉底,如果气压低,鱼不沉底就没辙了。然而台钓后变了,连续搓松散饵抛钩,钓饵的1/3~1/2在下沉中被水溶解了,化散为悬浮微粒。  相似文献   

6.
《钓鱼》2008,(18)
五、包食底钓和台钓搓饵1.包食的基本用法包食钓需要钓饵和包饵。钓饵是钩尖上挂的一粒麦粒大小或黄豆大小的面饵,包食是包裹在钩和钓饵外层的一大团松散糟饵。钓饵一般用白面粉加些香精、鸡蛋清或米酒等揉成,它的软硬度是影响上鱼率的关键和难点:太软,钓  相似文献   

7.
黏饵     
张炎冰 《钓鱼》2011,(21):32-32
黏是钓饵的基本状态。台钓之前除了诱饵松散,采用植物性钓饵时一般都要经过兑水、搅拌、蒸煮,然后切块或揉捏后才能装到钩上。这样制作的钓饵都比较黏,具有入水不化不散、持钩时间长的特点。为了省却制饵麻烦,用米饭粒、浸胖的麦子、煮熟的玉米粒做饵也是以黏为基础的。传统钓鱼用黏饵是因为坠钩沉底,鱼标不反应饵重变化。钓饵松散了,从钩上...  相似文献   

8.
刘定龙 《钓鱼》2011,(8):20-21
第十五招:休闲台钓饵软黏现在玩休闲钓,我只在钓鲌鱼和冬天吃口变小时用拉饵,其它时候很少用拉饵。粉饵无论搓拉,饵的状态以拉丝偏多、雾化较少的软黏饵为佳。  相似文献   

9.
浮漂钓法     
张炎冰 《钓鱼》2009,(16):21-21
日本人的一种钓鱼方法,以线组的自然摆动区别于动态钓法的逗和引,类似钓过程,适用走水但又不是流得太快的水域。在池钓主要是考虑鱼离底了,吃抬头饵,所以都用细而长的子线,目的是延长钓饵自然沉降的时间,使鱼看到自上而下的钓饵。在使用雾化饵之后,边雾化边下落的钓饵对鱼是一种刺激,不过它需要浮标的配合,多用长尖短脚,翻身快、下降慢的浮标。  相似文献   

10.
张之晔 《钓鱼》2007,(11X):20-21
台钓出现之前,钓鱼人对长竿短线钓法的关注主要是钓饵,看别人用某种饵钓得好总是剥离了环境、钓组去认识的。台钓之后人们注意到环境与钓饵,钓组与钓饵是一个整体,把它们割裂开来,只见树木不见人,饵再好也没有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管察 《钓鱼》2006,(9):19-20
“台钓”的贡献是把我们从两步走,诱饵粗、钓饵精的诱钓分离引导到诱钓合一。众所周知,我们称为“台钓”的钓鱼方法典出日本,是在“日钓”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至于日本人原来怎么钓,《丸九钓饵词典》的说法是“上钩用雾化饵诱鱼,下钩是让鱼咬钩的”。显然,主诱和主钓是分开的。最近,看了一个韩国的光碟,他们钓鱼是上钩用商品饵,下钩装蚯蚓,诱和钓分离,只是操作时是把我们的两步走缩短为一步了。  相似文献   

12.
陈年老酵饵,是指经过特殊环境保存两年以上的发酵饵料。在垂钓时,取此酵饵少量掺入和好的钓饵或诱饵中,聚鱼和获鱼率会成倍提高,尤其是在夏秋两季,效果特别明显。此饵对鲫、鲤、草鳊、鳙都有效,尤以鲫、鲤钓效最佳。有时大家同在一个鱼塘或同一个钓位,一般钓饵可能整天无鱼问  相似文献   

13.
张之晔 《钓鱼》2008,(13):26-27
台钓出现之前我们用自然饵和简单加工的合成饵,钓大鱼用大饵,钓小鱼用小钩小饵,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对。可是经常出现大鱼转悠着不肯咬钩,唯有小钩小饵才能钓到它的情况。台钓一起,钓饵的花头多了,其中搓饵用炸裂饵、脱壳饵是对传统用饵经验的提升,并积极影响竞技钓鱼。  相似文献   

14.
所谓“广式”钓法,是指用长脑线悬坠垂钓术,将双钩反复沾水再蘸以面粉为主料的粉饵进行垂钓的方法,是台钓法的灵活运用。由于“广式”钓法自制粉饵具有饵料来源广,配制容易,使用简便,效果较佳及垂钓的对象鱼较广等特点而盛行于两广,也由于它将商品饵转为低廉的自制饵,为广大工薪阶层钓友在休闲钓中广泛应用台钓法创造了条件,故笔者以为值得探讨和推广。下面,就饵料的配制及使用作一简介,供钓友参考:一、“广式”钓法饵料的组成“广式”钓饵的核心原料是高筋面粉,这种面粉湿水后粘性强,和其它粉料配制成钓饵后不易脱钩,入水后…  相似文献   

15.
吴芜 《钓鱼》2009,(24)
竞技钓鱼的技术流派很多,但总体分为两派:浮标派和钓饵派。前者以精选浮标、精确调标为特点,信奉钓不上鱼换支标,故而有打浮标、击底标、三等分、软身软尾、硬身硬尾等名目;后者强调以饵谋鱼,视钓饵的状态、味型、比重、雾化和持钩性为第一要务,创造了拉饵打浮、搓饵钓底以及拉饵钓底、钓过程等不同钓法。然而钓鱼不是玩浮标,也不是拼钓饵,必须综合浮标、钓饵、线组和针对不同鱼情在似口非口,以及真假难辨的信号把握中钓机遇,不然总是与冠军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16.
台湾钓法的核心技术是以饵代坠。即用饵的重量来使浮漂下沉一定目数。这就要求钓饵应具有一定重量。从实际垂钓中知道,面饵等素饵较容易做到使浮漂下沉一定目数,而蚯蚓、红虫等荤饵却因本身重量较轻,较难使浮漂下沉,所以,蚯蚓、红虫等较轻类钓饵就不大运用于台钓中。但在有些地方,有些季节里,蚯蚓、红虫的垂钓效果明显优于面饵。能否克服蚯蚓、红虫等较轻的饵自身重量不足的问题,使它们也能在台  相似文献   

17.
张忠江 《钓鱼》2009,(11):46-47
说起“蘸饵”一词,广大钓友,特别是南方的钓友十分熟悉,因为它是钓鱼人(主要是广东、江苏等地的钓鱼人),在长期的垂钓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传统钓法之一。近几年,它在江南十分流行,不少钓友使用的粉剂红虫伴侣、猾鱼粉已是蘸饵钓法的第二、三代了。它们与悬坠钓法的鱼饵雾化几乎相当,悬坠钓依靠雾化诱鱼,蘸饵也使传统钓具备了雾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郅辽 《钓鱼》2012,(13):16-17
商品饵是伴随“台钓”出现的。以调4钓2、搓饵钓底为核心的“台钓”用鱼儿爱吃、引诱力很强的鱼饵将鱼引聚在一起。其中引鱼是关键,可分三步走:1.按一杯饵料一杯水开饵,以松软适中并有一定黏性、状如饵垂为准,要求饵入水后膨胀并扩散成粉末状。然后搓大饵抛钩,一般抛钩5次后鱼就能凭嗅觉发现扩散的鱼饵了。2.改搓小一点的钓饵,连续抛钩10次,完成做窝。在此过程中即使有鱼咬钩也不要提,以免惊鱼和造成鱼对钓饵的警觉。3.进一步缩小钓饵体积,搓得更小些,以迎合鱼的吃口达到规范鱼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吴芜 《钓鱼》2007,(4S):18-19
鱼饵外包装上的说明文字一般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配方成分、饵水比例、制饵程序、装饵方式。然而钓鱼人发现,鱼接受和拒绝钓饵还与它的状态有关,好鱼饵未必就有好效果;饵水比例1:0.8是它的基本型,丛杰钓鲫每搓饵一次总要3个手指湿一下水,这里的巧妙是饵水比例扩大,作用是软化钓饵、控制雾化、增强适口;五指分开搅动30次与快速搅拌1~3分钟,那个合理?  相似文献   

20.
《钓鱼》2006,(13)
钓鲤鱼,除了味道要配得合适以外,饵料状态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鲤鱼饵料的状态大致有三类。传统钓,一般是用很粘且有一定硬度的面类钓饵配松散的包食,我们称之为“粘散结合、软硬兼施”这种钓法虽然不是最好的,可是还有很多人采用,上述饵料都能作钓饵或包食的添加料。爆炸钩和台钓,用很软而松散的饵料,把钩子包住即可,我们称此饵为“糟食”,这是钓鲤鱼所需要的良好状态,上述饵料,都能直接或添加适量龙王恨雪花粉、超级诱饵后搓饵钓鲤。拉饵的鲤鱼,需要选用蓝鲫2#之类适口性好、又有丰富拉丝的饵料,拉大饵团。如果在拉饵中添加一些龙王要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