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曹刿论战》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曹刿是一个有着高超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人物,这一点大家都认同。但是对于鲁庄公,不少人认为他是昏君,是“肉食者(鄙)”的代表人物,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把鲁庄公定位为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更合适。  相似文献   

2.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  相似文献   

3.
读了1978年第四期《语文学习》上赵国彦同志的《曹刿论战及其他》一文,有点不同的看法。赵文六次提到了鲁庄公的“鄙”,认为《曹刿论战》(以下简称《论战》)全文都是以庄公的“鄙”反衬曹刿的“谋”的。  相似文献   

4.
《曹刿论战》是传统篇目。有很多人被题目中的一个“论”字所迷惑,把段意归纳成:一论求见的缘由;二论战前的准备;三论战争的具体经过;四论取胜的原由。甚至还把全文归结为文章意在一个“论”字,处处紧扣一个“论”字来写等等,把这篇文章误认为是一篇议论文。《曹刿论战》是从《左传·鲁庄公十年》中摘录下来的,“曹刿论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来正面表现曹刿的卓越见识和军事才能,侧面衬托鲁庄公以国事为重,虚心听取下层意见的作风。从这点上讲,《曹刿论战》不是议论文。类似《曹刿  相似文献   

5.
<正>《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全文仅二百余字,记载了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是全文的核心,短短的三问三答交代了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关键因素,透过这些简短的话语,我们看到的是鲁庄公在曹刿的一次次否定下政治思想的转变。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庄公好力",《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6.
读罢《曹刿论战》,鲁庄公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昏庸无能、目光浅陋,他的“鄙”反衬出曹刿的“远谋”,他的“昏”反衬出曹刿的“明”。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如果我们稍作分析,便不难看出鲁庄公身上又有着许多明君贤主所共有的闪光点,因而仅将其视为曹刿的陪衬者似乎是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总是被拿来同曹刿进行比较。人们往往把他置于“肉食者”的地位,用他的“鄙”反衬曹刿的“远谋”。那么,鲁庄公真的“鄙”吗?不尽然。[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黄琴 《现代语文》2009,(7):129-129
近几年,为鲁庄公“翻案”的文章经常见诸报刊,如《再识鲁庄公——对(曹刿论战)一文中庄公的另一种解读》(《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长勺之战关键在于鲁庄公》(《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6年第4期)、《重读(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第8期)、《鲁庄公形象新探》(《语文教学之友》2007年第7期)等等,而且网上也偶或发表一些短论,为其“鸣不平”。最近,李光老师在《语文学习》上撰文(见2008年7—8合刊《鲁庄公:何“鄙”之有?》),进一步把类似的观点导入课堂,引导同学们重新审视鲁庄公这一形象。应该说,这对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独立思考精神是十分有益的,但从整个课堂的流程来看,师生讨论的角度失之偏颇,最后的结论也过于草率。下面笔者拟从三个方面谈谈鲁庄公之“鄙”。  相似文献   

9.
《曹刿论战》一文 ,多年来一直作为初中的语文教材。文章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思想的论述及对齐鲁长勺之战的指挥 ,说明取信于民、及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这一点 ,被人认同 ,没有异议 ,然而许多语文教师 ,因袭一些教参的说法 ,将曹刿与鲁庄公对立起来分析 ,认为曹刿有“远谋” ,而鲁庄公是个”未能远谋”的“肉食者” ,并冠之以“鄙”。对一些分析者们说鲁庄公大敌当前 ,仓促应战 ;两军对垒 ,盲目出击 ;战胜敌人 ,不知原因 ,因而是个目光短浅、“未能远谋”的国君。对此 ,我不敢苟同。历史上的鲁庄公是何许人物 ,学校条件 ,无可查考 ,但…  相似文献   

10.
《曹刿论战》是解放三十年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可参考的资料不少。但是我发现这些资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鲁庄公这个人要么把他看成一个“鄙”而“未能远谋”的“食肉者”,要么把他看成十分可笑的糊涂虫。总之,在赫赫有名的“长勺之战”中,鲁庄公除了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之外,几乎一无是处。其实,在这次以弱胜强的战争过程中,曹刿固然是主要的决策人和指挥者,但是鲁庄公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小的。至少在以下三点上应该加以肯定: 一、鲁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治国方略,是好的,是连曹刿也肯定,并誉之为“忠之属也”的。由于这种忠于职守的态度,鲁庄公获  相似文献   

11.
《曹刿论战》一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其中曹刿的大智大勇、深谋远虑的军事才能是文章的重点,但对处于宾位的鲁庄公却往往据一个“鄙”字概括为平庸国君、昏君。笔者以为,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时代背景辩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  相似文献   

12.
杨坤 《学语文》2003,(4):36-37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名篇之一。文章除了正面描写曹刿的远谋、沉着、冷静、果断外,还用鲁庄公作侧面烘托他的军事才干,使曹刿这一形象丰满感人。对文中的鲁庄公,人们常常认为他是个平庸的国君。对此,我不敢苟同。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13.
对《曹刿论战》(见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鲁庄公的形象,人们历来依据课文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把他当作一个“鄙”的典型,认为鲁庄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但细究起来,就会发现,其实,鲁庄公身上还是有不少“闪光点”的。于是,在分析庄公这一人物形象时,我刨设了“我为庄公找优点”这一环节——  相似文献   

14.
《曹刿论战》中的主角曹刿,以他的深谋远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长勺之战中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作为英雄,曹刿确实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然而我们在赞叹的同时,还总喜欢拉出鲁庄公来作为陪衬,以其之“鄙陋”来衬曹刿之“远谋”。许多教参亦毫不留情地给鲁庄公涂上大黑脸,把长勺  相似文献   

15.
为鲁庄公翻案邓州市文曲八中张宗成总结《曹刿论战》人物形象时,大家一致认识到曹刿是一个有远见卓识、能见义勇为、沉着冷静的杰出平民知识分子。怎样看待鲁庄公?多数参考、评论文章一致认为,他是个无能、冒失、短视、愚蠢的典型,是反衬曹刿的。我启发学生,这看法固...  相似文献   

16.
《曹刿论战》作为初中教材的传统名篇,教学时许多同行只偏爱曹刿,忽略了文中另一人物庄公形象的引导分析,即使注意到也只是一带而过,简单地将之定性为“昏庸无能、目光短浅”的形象。鲁庄公真的那么“鄙”吗?曹刿乃一介平民,又有点恃才自傲(“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相似文献   

17.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鲁庄公以"将战""将驰"的"冒进"陪衬出曹刿"不可""可矣"的天才指挥,鲁庄公以"问其故"的"无知"陪衬出曹刿战略思想的深谋  相似文献   

18.
《曹刿论战》不仅刻画了关心国事、远谋深远的军事家曹刿的形象。而且还刻画了鲁公这个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家的形象。文章开头,写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点明了曹刿的身份,并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侧面来刻画鲁公的形象。曹刿为当时的庶士,鲁庄公则是一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在“官贵民贱”的奴隶社会里,鲁庄公接见曹刿这个士庶,的确要冒  相似文献   

19.
《曹刿论战》描写的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当时齐是大国,鲁是小国,齐进攻鲁,是强国欺凌弱国,但结果是鲁胜齐败。长期以来,人们在鉴赏此文时,往往只把鲁庄公看成是一个陪衬,一个配角,以他来衬托曹刿杰出的论辩才能,庄公的言行只是表现了他的政治昏庸,治国无方,军事无能。是的,庄公身为一国之主,三军之帅,战前不知道做政治上的准备,头脑中存着天真可笑的幻想;战时不会调兵遣将,全靠平民曹刿的超人谋略,鲁军才取得全胜;战后更是茫然不知胜利的原因。如果没有曹刿挺身而出,那么庄公国破家亡,“身死而为天下笑”的命运一定是无法避免的了。难怪曹刿感叹“肉食者鄙,不能远谋”了。  相似文献   

20.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课文《曹刿论战》对此作了描述。虽言语不多,但刻画的人物鲜明。文中主角曹刿以其卓识远见和杰出的军事才能,赢得了许多赞誉。相比之下,另一个关键性人物鲁庄公却黯然无光。在诸多教辅资料中,均以他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以其急躁轻进、不懂规律、不察敌情来衬托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品质。一言概之,是始终把战争获胜的光环戴在曹刿头上。笔者认为这种评论有失公允,是违背科学的。过分强调曹刿的关键作用是否就可以抹杀鲁庄公的才能和优点呢?当然,鲁庄公身上固然存在些“鄙”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