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素英 《现代语文》2006,(6):118-119
大凡古代诗人都有赠别的诗篇。在诸多赠别之作中不乏优秀作品,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却颇负盛名,广泛传唱于别席离筵之上,名曰《渭城曲》,或曰《阳关曲》(《阳光三叠》)。诗的原仅四句,抄于此以供欣赏:  相似文献   

2.
元朝杨载在《诗法家数》里谈论赠别诗的作法时说:“赠别之诗,当写不忍之情,方见襟怀之厚。然亦有数等,如别征戍,则写死别,而勉之努力效忠;送人远游,则写不忍别,而勉之及时早回;送人仕宦,则写喜别,而勉之忧国恤民,或诉己穷居而望其荐拔,如杜公‘惟待吹嘘送上天’之说是也。”这段话强调不同类型的送别诗应有不同的写法,大致还是可以成立的。不过若要拿千态万状的唐代送别诗来检验这个“理论”,那么它未免显得太苍白无力了。如陈子昂的《送  相似文献   

3.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送人赴边从军的诗,题为《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送别》。情景交融,诗味醇厚,堪称千古绝唱。沈德潜说:“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此意须微参。”前人论唐诗“压卷之作”,也特别推崇《阳关曲》:如李沧溟(攀龙)推王昌龄“秦时明月”为压卷,王凤洲(世  相似文献   

4.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是唐代最负盛名的送行诗 ,曾经被清人王阮亭誉为唐人绝句中的压卷之作。此诗一经传出 ,便不胫而走 ,收入乐府后 ,更是争唱一时。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近代曲辞》把它题作《渭城曲》,又称《阳关三迭》。此后 ,“渭城”“阳关”便成了离歌的代称。晚于王维的白居易在《对酒》中写道 :“相逢且莫推辞醉 ,听取阳关第四声。”刘禹锡的《与歌者》一诗也说 :“旧人唯有何戡在 ,更与殷勤唱渭城”。南宋诗人陆游更在《塞上曲》中借以直抒胸臆 :…  相似文献   

5.
我们学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王勃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享有盛名的赠别诗。此诗紧紧围绕一“别”字来写,先写离别之地和别后所去之地;次写惜别之意;再写别后之情;最后劝友人不必伤别。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这首诗从立意到语言很可能受到曹植名作《赠白马王彪》的影响。曹植的《赠白马王彪》是一首较长的抒情诗。全诗共七章。首章言初离京师时的眷恋之情。二章言过伊、洛二水后,因淋雨不止,道路阻滞所遇到的困苦。三章言兄弟不得相亲是小人从中作祟造成的。四章通过写秋日原野上飞鸟归林、孤兽索群等景物,抒发自己的孤寂之情。五章…  相似文献   

6.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诗人王维为送一位姓元的挚友出使安西而写的一首送别诗。关于这首小诗后人多有褒辞。明人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讠永)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  相似文献   

7.
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乾隆皇帝带小燕子、紫薇出巡江南,在江边见一群儒生摇头晃脑作诗赠别朋友“老铁”。乾隆见诗后便说:“我家丫头也会作这样的诗。”于是叫紫薇露一手,紫薇便吟道:“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众人一听,哈哈大笑:“这能叫诗吗?”谁知紫薇又续诗道:“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  相似文献   

8.
一、从题目入手一般来说,古典诗歌的题目大体上会给我们提示出诗歌的大概意义,如“别、怀,咏、赠、送、寻、怨”等。如牡牧的(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的主旨从题目可以看出,属于赠别诗,由此可见本诗的意义在于写离别,  相似文献   

9.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①此诗在唐代即入乐歌唱,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阳关三叠》。元二:作者的友人。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②渑(yi):湿润。③阳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自古与玉门关同为出塞必经之地。因在玉门关之南,故称阳关。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其感伤诗的代表作。它借琵琶女的沦落身世,抒发了诗人的愤慨和幽怨之情。对此,古今学者言之甚明。如洪迈曰:“乐天之意,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爱新觉罗·弘历等则言:《琵琶行》“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靳极苍教授也认为,《琵琶行》的主题,是“借写琵琶女不幸遭遇和不平之愤抒写自己忠而被的悲愤”。  相似文献   

11.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在江苏镇江的芙蓉楼赠别辛渐去洛阳的诗,是唐代传诵一时的名作。  相似文献   

12.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为送别诗。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朗读·赏析·比较三个环节。朗读训练是感受语言的有效途径。在范读之前。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指导朗读的要点:诗的节拍,停顿,重音,感情。例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全诗四句,一二句语调有轻有重,语速平缓;第三句语调略为高昂,突出“更尽”一词;第四句“无故人”语调渐低缓慢。前二句用清音,后二句用浊音。这时的朗读是一种流动的形象,诗中  相似文献   

13.
玉门关骆宾王《在军中赠先还知己》:“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门玉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城西北的戈壁滩上,和西南的阳关同为丝绸之路必经的关隘。阳关北朝庾信《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向南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城西南的“古董滩”上,以居玉门关之南而名,是古代中外…  相似文献   

14.
折柳寄深情     
我国古代有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习俗。折柳枝送别亲友的习俗,有人说源于《诗经》。《诗经·小雅·采薇》中有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写离别的。“依依”既写出了柳条迎风摇摆的样子,又借柳条写出了分别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因此,古代文人写离别时,往往要写到柳条。也有人说“柳”和“留”读音相同,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不过,据文字记载,“折柳”始于汉代。《三辅黄图·桥》云:“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代)人  相似文献   

15.
<正>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乾隆皇帝带小燕子、紫薇出巡江南,在江边见一群儒生摇头晃脑作诗赠别朋友"老铁"。乾隆见诗后便说:"我家丫头也会作这样的诗。"于是叫紫薇露一手,紫薇便吟道:"你也作诗送老铁,我也作诗送老铁。"众人一听,哈哈大笑:"这能叫诗吗?"谁知紫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四册中编入了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编者还对其加注为:“又称《阳关三叠》、《渭城曲》。”而配套《教参》对“阳关三叠”又没有作必要的解释。现依据有关资料,对其略加介绍。 先看两种权威辞书的解释。 《辞源》: 曲调名,又名《渭城曲》。唐王维《王右丞集》五《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入乐府,以为送别曲,反复诵唱,谓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诗经》中的思妇诗进行了探讨。一,关于解《诗》的方法与难点。作者认为,强《诗》就经或以《诗》为史的说诗,不失之固即失之妄,应以《诗》为诗,按诗歌的艺术规律去解诗。“诗三百”中不少篇什旨归难求,除文字障碍外还在于比兴义难于把握。二,思妇诗所表现的思妇之苦集中于三个方面:(一)相思与被弃忧恨交加;(二)夫妻长期分离造成性饥渴;(三)丈夫追求功名与爱情的矛盾。三,思妇诗的艺术成就在下述三个方面十分突出:(一)“透过一层”,曲而愈深,(二)情景交融,真情实境,(三)从对面着笔,表现深情。  相似文献   

18.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诗《泊秦淮》,是千古名篇。人们只要选唐诗,几乎没有不选它的。然而大家都把“商女”解作“歌女”,似乎成了定论。我翻阅《全唐诗》发现,在杜牧之前,“商女”一词仅见于白居易的《读张籍古乐府》:“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白居易集》)从白诗中,我们也能发现张籍曾写过一首关于“商女”的乐府诗,由于此诗今已不传,无从考查“商女”是何等人了。这样一来,小杜之诗成了“商女”一词的最早出处。人们读杜牧之诗,大概是看到其中有“酒家”、“唱…  相似文献   

19.
[定位 ]屏幕显示 :1 .学习理解宋婉约词的特点。 2 .重点领会本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切入 ]古代写离情别绪的诗 ,你知道哪些 ?是如何表现离情的 ?点拨 :写离情的诗有很多 ,但风格各不相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高适的《别董大》 ,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各有特点 ,简要分析。[探究 ]( 1 )欣赏“意境” ,你认为这首词哪些地方给你触动大 ?哪些地方写得好 ?说出原因。点拨 :所谓“意境” ,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一致 ,形成一种…  相似文献   

20.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均为唐代送别诗中的名篇。细读起来,个中意味别有一番情趣。王勃诗一开头便以对仗的形式出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借景生情,写得十分壮阔,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