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站在桥的这边,如果对对岸充满好奇与期待,那么一定会迫不及待地登上阅读这座桥梁,去了解和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是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就首推读。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  相似文献   

3.
情感的力量     
“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这是作者对落日别致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独特的感受?作者对戈壁落日,云海落日,平原落日和大海落日的描写,首先营造了浓烈的抒情氛围,为后文写家园落日作了铺垫,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重笔描绘充满爱意、给人深切感悟的家园落日。“那才是我的太阳啊!”作者在一番大肆学渲染之后,抒发了自己一腔浓烈而深沉的爱乡之情。  相似文献   

4.
沈丽娟 《教书育人》2007,(11):40-41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里的“路”是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中心。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文章的每一章节,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乃至每个标点,无不都是围绕文章的中心展开的。因此,教学时抓住作者的这个“路”为突破点,循着作者思路总览全局,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在联系,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之效。在《炮手》一文教学中,我尝试了叶老这一教学理念。现以《炮手》一文为例,阐述我的这一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小小的永恒     
王雨婷 《红领巾》2014,(6):46-47
2014年3月9日,我在贴吧里看见了一篇文章。 《愿我们再次相见时》,这就是文章的名字。作者亦沫的好朋友即将去美国,作者便写下这篇文章,以此来纪念她们之间的友情。作者在文中一直以“A同学”代替好朋友的名字,原因是不想在网上打扰了她。  相似文献   

6.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充满动感的说明小品文。作者牢牢把握时间和岩石这两种不同事物的基本特征,从中找出它们之间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用描绘沉寂的岩石来写飞快流逝的时间。作者从整体上精心设计全文,繁简结合、收放得当,重在刻画岩石遭受破坏和重新生成的过程。经过艺术处理,作者笔下的岩石已不再是原本意义上死寂的、毫无生机的岩石,而变成了运动中的、具有生机活力的生命体,变成了记录时间踪迹的见证人。阅读这篇课文要注意透视作者的这种动态写作技法,一是作者赋予本文以一种动感的基调,整篇文章洋溢着一种活动的气息。特别是…  相似文献   

7.
我以为这篇散文,以雕琢胜,也以大气胜。 这篇散文,作者记叙的是和他的一个朋友的故事。文章里介绍了画家的客居环境和几幅画作:写了由品画引起的关于仇家的对话。文章的重点应该是在后半部分,作者和朋友的对话,交流,交锋,但这一部分却十分简洁,其实这就是要说的雕琢,一种雕琢后的精干。  相似文献   

8.
如果老毕遇到贝多芬,将是怎样的场面?作者用诙谐的语言设想出这一剧情。作者用到距离这一串烧词,却是说的时空的距离,很有新意。  相似文献   

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在教学中,可通过读书这一感悟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运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感悟爱、体会爱、升华爱。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八课《剃光头发微》一文,作者何满子以一个理发工人拒绝给“乡下佬”剃平头,无理地要给“乡下佬”剃光头一事,表达了对滥施“权威”者的嘲讽。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在选材行文上,道古论今,纵横联系,“杂”味十足,但读完之后却给人以构思精巧,主旨突出鲜明的深刻印象。达到这种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作者的联想始终是围绕“剃光头”这一“点”,抓住理发工人无理这一“事”,为后文分析特权思想这“理”做了很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11.
张友君 《学语文》2011,(1):20-20
【教学设想】这是读本上的一篇音乐评论,作者详细地描述了《五月的鲜花》这首音乐的美妙旋律与深刻内涵。这篇文章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比较难,但文中有很多对音乐的描写很生动,偶尔抽出一堂课出来让学生品味欣赏、学习作者如何化抽象为形象的,  相似文献   

12.
《水浒》第六十回是作者出于宣扬投降主义的需要,煞费苦心写下的重要一笔。在这一回里,作者虚构了“晁天王曾头市中箭”的情节,对晁盖和梁山农民起义军进行恶毒的污蔑。其实,与其说是史文恭射死了晁盖,倒不如说是作者别有用心地施放了一支毒箭,使晁盖“归天及早”,叫宋江”把寨为头”,从而“深化”了《水浒》一书投降主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孩子     
席慕蓉 《现代语文》2004,(10):16-16
作者在文章前面,用细腻的描状摹声,显现出孩子的稚嫩、童真以及心灵的委屈,才有了后面作者那撼人心魄的顿悟。、“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比在孩童的心中注满了欢乐更为重要呢?”这句充满作者内疚的话,这番抒情味极浓的议论,把这篇记述小事的文章的思想升华了。作者虽然没能满足孩子们一再降格的要求,但我们能知道,作者和孩子们的关系是密切的,作者又是充满爱心的。作者席慕容,我国台湾著名女作家,善于从生活小事中取材,从而发掘出生活的诗意和哲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回忆了一段成长往事。为了给母亲治病,“我”偷偷地揣了几片干橘皮,由此遭到同学的猜疑与鄙夷。巨大的心理压力袭来,这时老师让“我”找回了自信,看到了生命的希望。阅读本文,我们需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敢于说出心中的秘密。这是一段深埋作者心底的往事,时隔多年依然记忆犹新,可见其对作者的影响之大。其实,谁没犯过错误呢?谁没有一点缺陷呢?文中,作者敢于自曝“丑闻”,这一点就很值得学习。这样做,往往能写出最真实的一面,也极易打动人心。这段往事写出作者对老师心存感恩之情,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教材简析】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爱心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地体会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解读教材。课文主要讲作者童年时写了一首诗后父亲和母亲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中感悟到的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这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6.
“冷香丸”是《红楼梦》中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药方。作者杜撰此方,旨在赋予薛宝钗这一形象完美的性格内蕴,寄寓了作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老师说     
小小的棋子演绎的却是人生哲学。进退皆计谋,灵活为上策。在下棋之中能有所得,当是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体悟。生活是写作的根,走进生活,就在于能沉下心来对生活多一份关注,这一点小作者做到了。  相似文献   

18.
巴黎的小公务员生活是莫泊桑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点。公务员出身的莫泊桑在亲身经历和感受着这一阶层的生活,从而在描写中形成了独特的情感氛围:他以自责的心态嘲讽公务员,以自悔的心态怜悯公务员,对公务员爱恨交加。小说人物与作者之间产生了一种难以解脱的感情纠葛,这种爱恨交加的感情就是莫泊桑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公务员情结,这也恰恰表现了作者本人思想的矛盾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19.
现代文阅读     
《现代语文》2005,(10):21-37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在作者看来,春天不仅是一种风景,还是一种心情,一种情绪,是掩在热闹繁华深处的“快乐、活泼、力最、生命”,这是春天的本质。因为作者深刻钡晤了春天的本质,所以感受春天的方式就与别人不同。作者不只是用眼睛寻找春天,更注重用心灵去感受春天,感受春天所特有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十册)中的“孔隙”是双龙洞中最奇妙之处。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详细地叙述了作者经过这个地方时的见闻和感受。在这一段中,作者以客观交待和主观体验相结合的方式,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向读者极有层次地讲述了自己这一有惊无险的短暂行程。细细品读这一段文字,相信读者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也会产生一种历险的妙趣。此段内容,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