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
汤乐玲 《教师》2008,(13):123-123
接手这个4(一)班,还不到一个月来,就陆续听见一些同学来汇报:“报告老师,我放在抽屉的转式铅笔不见了,”“老师我放在抽屉的牛奶没了”“老师,我的早餐钱做完操后不见了。”唉!班里总有学生丢东西,开学时间不久,可已经发生十多起了。我觉得这个问题等待解决,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李沫霖 《教师》2010,(31):53-53
反思中小学教育科研.有一个常常被人忽视的问题——“研究过程”缺位或者弱化——作为研究者,起步时,注重了“方案”的设计:总结时,注重的往往是研究内容是否都有涉猎、研究目标是否完成:但对于研究过程,缺乏深度、有针对性的组织与实施。正因为这样,结题时.往往“只见经验不见人”——看不见“人”的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3.
吴怀军 《广东教育》2003,(12):32-32
教授“光的衍射”时,我们经常用“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来说明声波比光波更容易衍射。这样讲授,尽管学生能感受和理解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物理情景,但毕竟不能身临其境。一次又讲到这个问题时,恰好听到隔壁课室教师上课的声音,我突发灵感,立刻对原有教学进行了重新设计:我有意停顿一下,这时全班鸦雀无声,同学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目光都注视着我。我没有立即讲课,问他们听到了什么。有学生回答:“只听到隔壁老师在讲课。”再问:“你能看见那位老师吗?”他说看不见。此时,学生完全融入老师设置的情景中,深深体验到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那几天,每当我经过教学楼三楼时,总听到一个学生远远地背着我说:“小赖来了!”我一回头,却不见人影了。同事们都笑着说:“学生逗你玩呢!”有位同事说他知道是谁,X班的一个刺头儿,喜欢捉弄老师,还常常和老师顶撞,并建议我告知其班主任严肃处理。  相似文献   

5.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还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个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6.
魔方回来了     
郭素珍 《广西教育》2013,(44):63-63
早读刚下课,杨子胡走到我身边,着急地说:“老师,我的魔方不见了。”这个一向斯文的孩子,见我用诧异的目光看着她,又赶紧补充:“早读前,我还拼了一轮,后来走出教室,回来时就不见了。”看来拿魔方的人是班上的同学。为了安抚她,我轻声问:“你说早读前还拼了一轮,你能把魔方的六个面都拼好吗?”“能!一分钟左右就行了。”她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每一届学生在学正方体这部分知识时,都流行玩魔方,然而却极少有人能将六面都拼好,现在这么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孩子能在一分钟左右就拼好六面,难道这届学生是“魔方党”?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中学生写作文,多为信马由缰的“教文”,既不见“事”又不见“人”。这种情况,必须努力帮学生改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改变了四不像文章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问题与困惑 时常会有家长来与我交流关于学生语学习方面的问题,他们说:“我的孩子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成绩怎么就是不见提高呢?”“我的孩子,读了不少书,作水平怎么上不去呢?”“我的孩子只要见到作就头痛,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手,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9.
借力管班     
这几年我带的都是高中毕业班,别的班主任常常羡慕我班学风好,学生自觉性强,问我有什么“秘招”让学生这么自觉!这里,我悄悄地告诉大家:我的“秘招”就是上好每周的班会课,每周给学生饱饱地打一次气!也许有的班主任会说:我也周周上班会课呀,怎不见有这般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1.
陶弘标 《历史教学问题》2009,(4):107-108,45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的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2.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我努力了,但报酬却很少。”“我拼命干活,但收入却不见涨。”其实,人各有其“天职”,“天职”就是做自己所喜欢的工作,做自己很擅长的事情。有人在插花方面技艺无与伦比,但如果让他去当兵,他就一筹莫展。  相似文献   

14.
黑侠李双庆     
我不是包公的后人,但我有包公的两大特点:一是黑。我姥姥曾对奶奶说:“姑娘家一白能遮百丑,这孩子……”姥姥边说边摇头。奶奶安慰姥姥说:“没事,女大十八变,兴许会变白的。”可到目前为止。还不见动静。二是爱管不平事。  相似文献   

15.
朱国忠 《青年教师》2005,(12):35-37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6.
那天傍晚,学生自习,我去各班巡视。 预备铃一响,我走到了A班,教室里异常吵闹,有的人站着,有的人斜靠在桌子上,有的人在饮水机旁灌水,有的人在黑板上写字。我知道他们的班主任今天外出听课,不在教室。我走进教室,大声说:“现在是自习时间,请大家安静。”可我连续喊了三遍,还是不见效果。  相似文献   

17.
那是周四的下午,学生们都在谈论今天期中考试的情况,很多孩子脸上洋溢着笑容,我从他们得意的神情中已经猜出孩子们的考试成绩一定不错。突然,有位同学喊道:“老师,我从图书室借的书不见了。”我问:“什么时候发现的?”“五分钟之前还在我的桌上,我刚离开座位一会儿,回来就发现书不见了。”我问大家:“同学们,谁看见这位同学的书了?”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看见。”从教16年,凭着老师的直觉,我心里非常清楚:书就在我班某个同学那里。可怎样才能让拿书的同学主动把书交出来呢?要是过去,我早就采用翻书包或检举揭发的…  相似文献   

18.
从头再来     
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从头再来”是我的口头禅。比如,学生作业写得太马虎,我会毫不客气地让他“从头再来”;值日生没把卫生打扫干净,我也会让他“从头再来”;面对犯错误的学生,在一番批评教化之后,总少不了一句“从头再来”。有时候,我的“从头再来”未免有些不讲情面。但更多时候,“从头再来”体现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有一次,我接管了一个在全校以脏、乱、差闻名的班级。这个班已经换了3个班主任,都不见起色。跟学生第一次见面以前,我认真地思索着:是前几任班主任的水平都不高呢,还是全校的调皮捣蛋鬼都集中到这个班来…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的末段有这么几句话:“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相似文献   

20.
冯雪 《贵州教育》2011,(8):36-36
这个案例是发生在我就读师范院校的时候,虽然已过去若干年,但我时常用这个案例警醒自己,宽容是对学生最重要的尊重。那时我们十二个女生住在一间大的寝室,一天同寝室的班长说她放在床上背包里的班费不见了,所有的人都不由自主的澄清自己。班长说:“我有这样一个主意,今天晚上我们将灯关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