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教寺院,作为僧侣修行的场所,历来被视为佛门圣地灵境;寺院也是佛教传播与世俗社会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寺院建设在佛教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天下名山僧占多”,无论在自然生态抑或社会文化生态方面,佛教寺院都体现出一种和谐美,为世人展现出一幅生态和谐的画卷。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佛教寺庙,除了寺院的建筑,例如山门、宝殿、藏经楼、禅房等,寺院供奉的佛像,寺院中的僧人,乃至寺院中的树栽,都是构成寺院的重要元素。僧人或是信徒通过在寺庙种植特定的树栽,来传达佛教的文化内涵,彰显其实际功效。目前学界关于佛教寺庙树栽研究鲜有涉猎。本文通过佛教寺庙树栽种植及目的、意义,说明其中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寺院与旅游     
寺院与旅游李映辉旅游业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日益受到重视。在无数的旅游景点中,佛教寺院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佛教是在汉代传入中国的,寺院也同时在华夏大地出现,此后历代造寺不止,数量是很可观的。虽经风吹雨打和人为的毁拆,不少寺院已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寺院的讲经仪式时空寺院僧众的一项重要使命即学习佛教教理。在佛陀告诫信徒的八正道中,其中正见指对佛教四谛等有正确见解,正思维指对此有正确的思维,正语指不说非佛理之语,正念是明记佛教真理。大半涉及对佛教教理的理解和遵行。释迦逝世后,弟子们举行过4...  相似文献   

5.
隋唐时期是佛教极为兴盛的时期。在当朝帝王们的支持和默许下.佛教寺院遍布全国各地,僧众人数众多,寺院经济也获得了高速发展。到唐武宗灭佛之前,有的佛教寺院的占地已达数万顷之多,所谓“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可见佛教经济势力的强大。同时,隋唐时期也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寺院藏书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兴建和翻译佛经活动中初露端倪.大理古代寺院藏书也随着佛教和佛经的传入而兴起.南诏后期、大理国时期佛教得到了发展,佛经也随之而传入大理.据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记载,唐开元三年(公元714年)南诏遣使张建成入朝,"玄宗厚礼之,赠浮图像,云南始有佛书".加上后期不断的求经、赠经和购经活动,使大理古代寺院藏书在吸收汉文化经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寺院藏书特色、体系.大理古代的寺院藏书、大理古代私人藏书和书院藏书共同形成了大理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到藏区旅行 ,藏传佛教寺院是一定要去瞻仰的 ,而各处寺院里的壁画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早期藏族艺术家们从不制作供人单纯观赏的图画 ,而是运用造型艺术的手段 ,布置出一种与牧人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 ,充满象征与超自然力量的幻境 ,以玄想的形式反映世界 ,让子民在通过视觉的欣赏中 ,潜移默化地接受普照的佛光。这正是佛教壁画魅力之所在。藏传佛教传入藏区是在 7世纪中叶。那时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 ,分别从汉地和尼泊尔传入吐蕃 ,佛教美术随同佛教一起传入了藏土。当时 ,在佛教发祥地印度 ,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的孔雀王朝时期 ,就把佛经绘…  相似文献   

8.
郑永福 《寻根》2007,(3):46-52
“文化基因”与“大众佛教” 韩国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多,据说其中信仰佛教者大约又居其半。信佛的人多,佛教寺院也就多。韩国有“三大名寺”(通度寺、海印寺、松广寺)一说,又有“四大名寺”(上述三寺加梵鱼寺)一说。  相似文献   

9.
唐诗与佛寺     
唐代是诗的时代,为文坛留下了无数至今依旧熠熠生辉的诗篇佳作。唐代也是佛教鼎盛之时,建筑雄伟、法相庄严的佛教寺院,不仅是僧尼民众礼拜佛祖、参禅修行的场所,亦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关注的焦点。唐诗为我们展示出了那个时代别具风格的历史场景。唐代的崇佛,使寺院获得了大量的物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园林中,塔以其造型精美、意蕴丰富而成为一朵瑰丽的奇葩。我国现有许多城填或风景胜地,不少是以塔作为重要标志。然而,塔并非我国固有,它本是佛教建筑,东汉初年随佛教一起自印度传入。塔在传入后,立即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历代的建筑风尚、审美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本身也因此具有丰富的超越宗教象征的文化意蕴。佛教的传播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利用佛经进行说教;二是用形象化的实物或图画进行宣传。塔就是最突出的形象之一。梵文称塔为Stupa,汉文佛经译为“堵波”、“浮图”等。据传释迦牟尼死后,弟子们火化遗…  相似文献   

11.
杨镜 《寻根》2020,(2):36-43
隋唐时期的长安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是当时的佛教重镇。这一时期,长安佛教兴盛,名刹林立,四方僧尼云集,留下了大量佛教史迹及佛教徒的墓塔。学者根据佛教徒的塔上铭文、文献记载等资料对隋唐长安的佛教展开了研究,成果丰硕。但对佛教丧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徒葬地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僧尼墓志、塔铭、传记等资料对隋唐时期长安的僧尼葬地进行探讨,以寻求隋唐长安僧尼葬地的分布情况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宋高僧传》的编纂者赞宁卷入了五代不绝如缕的儒学复兴思潮而坚持回归原始儒学,其思想在宋初崇儒政治条件下有了进一步明确的发展。但赞宁的根本目的是重新定位和护持备受争议的佛教,为此他试图解答儒学内部的问题。他驳斥韩愈、孙郃等非议圣人的观点,在推崇孔子、颜回的同时相对忽视韩愈等推崇的孟子;另外他还注重道德和利益的互洽,认为善带来佛教意义上的利,又赞许高僧以廉介、恬淡态度对待为孟子等儒者贬低、却为寺院佛教弘法所必需的财富。进而言之,《宋高僧传》中的儒学因素可被视为关乎史料来源、佛教传统、思想正统、政治环境、寺院教育、个人学识等的解读方式,适合于从历史事实、叙事惯例、宗教认同、政治策略、思想融合、心理互动等多方面去认识。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论析罗润苍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寺院为解决其领袖继承问题而创立的一种高僧法嗣传承法,是藏传佛教在法位继承方面有别于佛教其他派别的一个重要特点,发端于13世纪初期的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后被主流派格鲁巴(俗称"黄教")采用、推广,成...  相似文献   

14.
正字库塔,亦称为惜字楼、焚字库、焚纸楼。台湾多称圣迹亭,四川则称字库塔、文风塔、文峰塔等,客家地区称敬字亭。与用于烧金银纸的金炉不同,字库塔是用于烧毁书有文字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在四川,字库塔的存在还有着匡护一地文风、持守当地风水等多重祈福祝祷的功能。字库塔外形酷似佛塔,在一定程度上也吸收了佛教教义与佛教建筑精神,点缀着中国南北各地。它星罗棋布于中国民众的基层场域中,发挥着弘扬教  相似文献   

15.
福建古塔     
塔源于佛教。西晋时,随着佛教传入闽中,福建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建筑,至迟在南朝时福建已有塔式建筑。五代时,福建造塔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闽国永隆三年(公元941年)所建的福州崇妙保圣坚牢塔即是此期的杰作,此塔为闽王王延曦为自身及眷属、臣下祈福而建,七层八角空心石构,高35米,全部用花岗石迭涩抽檐砌造,每层塔壁均六面设龛(第一层为七面设龛),龛中供浮雕佛像。宋代是福建古塔建筑成就最为辉煌的时期,代表作有莆田释边文佛塔、泉州开元寺双塔、福州龙瑞寺千佛宝塔等。位于莆田市广化寺东侧的释迎文佛塔,建于南宋乾道元年…  相似文献   

16.
印度佛教圣地“山奇大塔”,拥有众多美丽的佛教雕刻艺术,经西方考古学家研究报道后享誉国际。本文作者综合各方面资料并亲临现场采风后整理成文,本刊将陆续登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印度佛教圣地“山奇大塔”,拥有众多美丽的佛教雕刻艺术,经西方考古学家研究报道后享誉国际。本文作者综合各方面资料并亲临现场采风后整理成文,本刊将陆续登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印度佛教圣地“山奇大塔”,拥有众多美丽89佛教雕刻艺术,经西方考古学家研究报道后享誉国际。本文作者综合各方面资料并亲临现场采风后整理成文,《中外文化交流》将陆续登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古代的医疗队伍中,寺院和僧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僧医一方面学法习禅,另一方面还兼顾医学事业,他们有着僧人和医生的双重身份,不仅弘扬佛法还行医救人,尤其是在古代瘟疫爆发时起很大作用。佛教慈爱怜悯的教义在僧医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僧医推动着佛教与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劫后余生的佛教资料 据宾川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鸡足山志>等资料介绍,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鸡足山被当作"封建堡垒",成了革命的对象."红卫兵"在"捣毁鸡足山指挥部"的率领下,杀上鸡足山,进行肆无忌惮的野蛮破坏,捣毁了上千尊泥塑佛像和击碎了数百尊铜铸佛像,炸毁了尊胜塔.只有山顶的楞严塔幸免于难.铜佛像等佛教文物被当废铜处理,卖了50000多公斤.几千件字、画、匾、楹联、器皿等文物被烧毁.全部和尚、尼姑被赶下山,庙宇被拆毁,给鸡足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