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当代诗歌创作越来越关注个人意识,关注形而上的追求,但相对于中国当下复杂多元的现实,在个人的主观世界遨游显然还很不够。把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纳入诗歌表现的范围,用诗歌来展示当代生活的种种方面,尤其是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是一个入世的诗人的使命。当知识分子诗人在书斋中与当代生活愈行愈远之时,工人出身的诗人王学忠却拿起了他的诗笔。尽管其创作在艺术上还显得直白、粗粝,但其诗歌创作与当代生活的血脉联系却使其诗具有一种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当代诗歌的希望和火种。文章从"诗史"传统和历史意识两方面探讨诗歌创作的出发点,借此探讨王学忠诗歌创作对当代诗歌创作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魏晋诗、赋的复古倾向分别表现在四言诗与大赋的创作方面,具有既继承旧的创作传统,又融汇时代新风的特点,它提示我们要充分关注魏晋诗、赋文学创作现象的复杂多变特性,全面、客观地认识魏晋诗赋创作关系.  相似文献   

3.
外国诗歌汉译与中国现代格律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外国诗歌的翻译对中国新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在翻译中存在着不顾原作格律的问题,造成了外国诗都是自由诗的误解,产生了负面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诗歌翻译家在译诗中注意还原原作的格律,被卞之琳先生称为"译诗艺术的成年".外国诗歌格律原貌的展示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理论研究、创作相结合,有助于中国现代格律诗的确立,从而推动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诗歌不仅具有鲜明的"诗史"传统,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的历史感。在明清易代之际,"遗民诗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创作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诗史"传统,更推动了"以诗为史"传统在理论上的确立。  相似文献   

5.
徐志摩在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诗歌体式的多样化、诗歌结构的规范化和诗歌技巧的纯粹化等方面所作的创造性努力,是其他中国诗人所不能替代的。徐志摩的诗是中国新诗由粗劣的语言到艺术的语言的转折性标志。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美在当时就具有形式美建构上的现代性意义。徐志摩对新诗发展理论的探索、对新格律诗创作的尝试以及对新诗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徐志摩的诗创作是对"五四"新诗和新文学传统的一种发展,并使之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范凤翼论诗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认为诗人的德行与创作态度决定诗歌的品质.在此基础上,范氏又提出了诗歌的功能论:主张诗歌应有关风化、抒写性情、反映现实、令诗人青史留名.对待前人诗歌遗产,范氏继承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认为应该取法<诗经>、古乐府诗、五七言古体、唐诗、明代前后七子,而摒弃宋调.理由有三:古诗雅正;古诗有法度;诗歌应具备可读性.范氏复古非食古不化,而是借筏渡河,自成一家.范氏主张诗风自然,所谓自然乃指诗歌风格与诗人性情吻合,而非语言之流畅.范凤翼诗歌在继承七子的基础上力图创新.其诗歌各体兼善,多以前代各种诗体的经典作家或作品为效法的对象.乐府诗秉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抒写时事,语言刻意模仿古乐府诗,较为生硬.五古有意追求汉魏诗的古朴,某些作品颇具陈思风神,然亦有不少作品带有宋诗特征.七古以唐代诗人为圭臬,但又不主一家,取法李白、杜甫较多.五律极少表现政治主题,多诗酒风流、游览登临之作;诗风较为单一,追求古朴、清远玄淡.七律多效法杜甫,注意字句的锻炼,追求构思的深折.五绝数量较少,风格以古朴为主.七绝作品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范凤翼的诗论与诗歌创作从文学史的高度看,显得创新不足,但其文学活动却为南通范氏家族开创了一个传统,造就了一个诗文世家,形成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观.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刘禹锡的七绝从其创作中凸显出来,受到诗论家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其中杨慎推许刘禹锡为元和以后第一家。在以盛唐诗为尊的主流观念下,中唐诗人刘禹锡的七绝能得到诗家的普遍关注,乃因格调说自发源之初便表现出对诗人才情和诗歌声律的重视。而清人王夫之的批评和接受,不仅展现了刘氏七绝自身的特色和贡献,而且打破了大多数接受者以盛唐绝句为最高典范的普遍看法,将刘禹锡推上了“小诗之圣证”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本文把闻一多对新诗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三个方面 :主张诗应当富于时代精神和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浓郁诗情 ;主张诗应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主张诗应当有艺术形式的规范。着重论述闻一多为建立新诗艺术形式的规范而提出的创造新格律诗的理论 ,并联系新诗的历史和现状 ,论述闻一多这一理论主张对新诗创作、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影响。认为新诗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因为有悖于闻一多关于新诗的理论主张。认为新诗应在继承民族诗歌传统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发挥民族语文的特点和优长 ,借鉴外国诗歌的长处 ,学习和发展闻一多关于新格律诗的理论 ,以实现新诗的格律化 ,创造出新诗形式的艺术规范来  相似文献   

9.
源流探讨由来有自。船山诗歌源流探讨比起前人或同时稍晚的一些学者来有其别开生面之处:首先,他将这种探讨建构在读诗、识诗和选诗的基础之上,分别从诗歌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中,从诗歌内部的艺术构造与特征中,从诗人的创作地位、特色中对诗体源流、作品渊源和创作继承进行了全面具体的探讨;其次,他将这种探讨又建构在他的诗学理论之上,其诗学理论既以他的哲学作基础,又以儒家“兴观群怨”诗教为核心。但在具体阐析时,改变了传统的诗教政治伦理观念,赋予了它新的理论意义与价值。方法与理论的结合,使船山源流探讨进入了更高的诗学层面。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先生在其《诗可以怨》这篇文章中,从创作论与主体创作心理角度出发,以博古通今、汇通中外的学识与眼光将"诗可以怨"的传统诗学命题进一步彰显。钱钟书先生不仅论证了"怨"与文学创作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对传统诗学理论提出质疑与纠正。并探索分析了中西"怨诗"共同的创作心理机制,体现出钱钟书先生在中西比较诗论上的贯通以及发现者的敏锐眼光。  相似文献   

11.
桐城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地方,方苞之父兄师友许多都是杰出的诗人,方苞在其影响下很早便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兴趣,并且终身没有中断过诗歌的创作。其诗作流传不多,就目前所存诗作看来,可谓义正辞雅但韵味稍逊,因此其诗歌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作为一个文论家,方苞的诗论继承了传统诗论中“诗如其人”、“文以载道”的观点,重视诗人的经史根基和诗歌内容,又与其古文“义法”理论中之“言有物”一脉相承。方苞诗作和诗论成为后来桐城诗派的先声,值得学者研究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徐志摩是当代文坛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其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和诗情画意的绮丽。其人浪漫自由,率性磊落、才华横溢,其诗惊世骇俗、缠绵清雅、美妙轻柔,这些特质构筑了其人其诗独特的灵性和华美的气质。在此,我们便通过对这些特质的浅析,来深层理解徐志摩和他的诗。  相似文献   

13.
爱伦·坡的诗歌如同他的小说一样,具有明显的哥特式风格。他诗歌中的哥特式风格主要体现在其叙事诗中,其诗歌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气氛、意象、词汇、故事情节以及主题都具有哥特式风格,而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极强的哥特式风格又与其生活经历和文学思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诗坛中,骆一禾是"被遗忘"的重要诗人,无论从诗歌史还是从诗歌价值的角度,骆一禾以及他的诗都应该受到更加重视和应有的认识。骆一禾的诗歌创作开创了一种诗歌写作的可能,他的诗学追求同样可以给当下的诗坛带来巨大的启示作用。论文从品格魅力、诗歌创作、诗学追求三个方面浅略的论述了骆一禾其人其诗以及诗学主张,借此来重新认识诗人骆一禾。  相似文献   

15.
李耕是我国近现代中国古典人物画大师,其山水花鸟画亦精。其画作多继承中国画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传统,画作数量巨大,且多有题诗,诗歌类别丰富。从绘画题材看,其人物画题诗包含题高士画诗、题仕女画诗、题佛道人物画诗、题平民画诗;山水画题诗主要表现的是其家乡仙游的名山、溪流;花鸟画多具有吉祥寓意;从诗歌语言形式看,李耕的题画诗包含四言古诗、五言古诗、格律诗等;从诗歌来源看,李耕的题画诗多为自创,有时直接引用前人诗句题于画中而自出新意。  相似文献   

16.
于右任是一位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诗人,他的诗歌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深厚的艺术渊源。就古代诗人而言,屈原和杜甫对他影响最大。就诗歌体裁而言,他不仅重视诗词,而且重视散曲,比较全面地继承发扬古代诗词曲创作的优良传统,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呈现出独特的面貌。探讨于右任诗歌的艺术渊源,可以为我们认识现代旧体诗歌创作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提供一个有典型意义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17.
简论萧纲咏物诗创作的诗学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萧纲发扬踔厉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咏物的传统,几乎无物不咏,并且体物细微,穷极巧妙,有的作品还达到了情与景会、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萧纲咏物诗以其成功的艺术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与审美表现力,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普遍诗化。  相似文献   

18.
废名不仅是新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而且也是重要的新诗批评家。其诗论集《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在新诗性质论上,重视新诗的内容,主张"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在新诗创作论上,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天籁"式、"灵感"式创作方式极为推崇。这些主张在新诗批评史和新诗理论建设史上都有其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陈子龙乃明代诗之大家,有明诗殿军之称。他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七言律诗创作成就最高。他的七言律诗宗法多家,题材丰富多样,风格高华瑰丽。  相似文献   

20.
2014年这个年份,对于坚这个中国当代诗歌的先知和开路先锋来说,是特殊的一年,他已经整整走过了一个甲子。于坚的创作力一直持续着,而且愈来愈蓬勃。在当代诗坛,写诗超过30年的诗人少之又少,而于坚却老而弥坚,并且从成名开始,一直以自己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引领着中国当代诗歌向前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于坚本人也一直处在“否定之否定”中,从未停止对中国新诗可能性的探索。文章着重梳理于坚的诗歌创作历程并对其近作及诗歌方向提出自己的认识,认为于坚在继承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变异,并探讨于坚的“大成之象”体现在何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