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学》的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结束后,远在欧洲的叶君健先生,从事着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动。他用英文写作、翻译,不时在报刊发表文章。反映中国农民苦难生活的长篇小说(《山村》当时已在英国发表。这部书真实、质朴,受到西方读者的关注。1949年,当友人听叶君健先生说他要返回祖国时,都大吃一惊,劝阻他挽留他:“中国正在打仗,这么乱,你回去干什么?”“你在这里写了不少东  相似文献   

2.
评述: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越来越小,中国越来越大。”比利时著名电影评论家路易·丹维尔在不久前举办的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这样说。在这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中国电影十分走俏,揭幕影片是中国导演徐克的《七剑》,压轴的则是中国导演陈可辛的《如果爱》;华人导演关锦鹏执导、郑秀文主演的影片《长恨歌》成为惟一一部角逐金狮奖的华语片。无独有偶,今年3月第22届比利时布鲁日国际电影节上,开幕电影是中国导演贾章柯的《世界》。“全球化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人们突然发现中国的迅速崛起,而电影则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极好的窗口。与其说,中国电影走俏欧洲,不如说整个中国让欧洲着迷。”路易·丹维尔先生评价说。  相似文献   

3.
正英国位于大西洋东部、欧洲西部,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四面环水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民众的"岛国性格",民族优越感强,排外心理较重,对异域文化较为缺乏包容和交流的心态,这些都造成了英国对中国的介绍和接受,以及英国的汉学研究有别于欧洲大陆的几个汉学大国,呈现出自成一家的特征。在近代,中国文化在英国的传播是与英国汉学的肇兴交织在一起的。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对中国的全部印象主要来源于一些游记作品,其中最为有名是《马可波罗游记》和  相似文献   

4.
《对外大传播》2006,(12):30-30
2006年11月,在英国《金融时报》与高盛集团主办的2006年度最佳商业书籍评选中,《金融时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詹姆斯·金奇的《中国震撼世界》突围而出。该奖的评委这样评价此次金奇的获奖:“中国正在改变世界,而詹姆斯·金奇的书正好捕捉到了这一变化时期的精华。”本刊转载英国《金融时报》对该书的评论文章,希望对关心“全球化下的中国对外传播”等话题的相关人士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2009年2月至2010年4月,笔者先后赴加拿大、英国、比利时、科索沃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有关中国形象的国际凋研。从北美到欧洲,我深切感受到中国形象的复杂性(或称多样性)以及提升中国形象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的英国脱欧公投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将欧洲带入了一个充满巨大不确定性的时期。英国脱欧颠覆了对欧洲来说已经习以为常的一体化路径,特朗普当选则从价值观、制度和政策三方面同时对欧洲的"政治正确"构成挑战。欧洲将在2017年继续应对不确定性的挑战:由于荷兰、法国、德国等欧洲重要国家将迎来大选或议会选举(如意大利政府不能解决银行业危机、无法应对极右翼政党的压力,也极有可能被迫提前在2017年举行议  相似文献   

7.
为加大吉林省在欧洲各国的宣传推介力度,推动吉林省与欧洲主要华文媒体的新闻合作,我于2005年11 月27日随吉林省新闻代表团赴英、法、西班牙等欧洲国家进行了为期 16天的访问活动。此次出访,不仅和英国无线卫星台、法国《欧洲时报》、西班牙《西华报》、《侨声报》等欧洲媒体达成了新闻合作协议,而且也让我对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让我对进一步做好外宣工作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外宣的目的不外乎是让受众增进对推介内容的了解,从国外的角度说。此次登上欧洲大陆,我便成了受众,以一个外宣对象的身份对比欧洲国家与我们的外宣工作,让我深有所得。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1月23日,《中国梦——365个故事》100集电视片(法文版)再次登陆欧洲,继在英国、德国播出后,又面向法国观众播出。《中国梦——365个故事》是北京市委宣传部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指导北京电视台制作的全景展现当代中国普通百姓故事的"微纪录"作品。按照北京市委宣传部总体部署,北京市外宣办借助海外华文媒体平台,积极推动该片本土化译制推广,英、法、德文版连续三年在英国、德国和非洲电视台播放,  相似文献   

9.
凯利·布朗(Kerry Brown),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亚洲研究项目主任,欧洲中国研究及建议网络项目负责人,知名的中国问题和中国共产党问题研究专家。他曾在剑桥大学和利兹大学求学,在日本、澳大利亚、东帝汶和中国等地工作,后又进入英国外交部工作。2000年至2003年任英国驻华使馆一等秘书,2003年至2005年任英国外交部印尼东帝汶处处长。  相似文献   

10.
英国泽得出版社(Zed Books),2012年12月出版汤姆·米勒是《中国经济季刊》总编辑,曾任香港《南华早报》驻京记者,在中国学习、工作和生活达10年之久。作者根据中国国内公开报道和最新调查,走访了85个城市,深入考察了中国在城镇化道路上的种种做法和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11.
《对外大传播》2005,(3):4-4
一份全新的华周报《欧洲联合周报》于2005年2月19日正式创刊,中国驻法大使赵进军为这份由上海《新民晚报》和巴黎《欧洲时报》联合出版的周报题词祝贺。  相似文献   

12.
第十届欧洲汉学协会会议,于1994年8月29日至9月1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隆重召开。来自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230名汉学家、中国问题专家出席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外史学动态研究室主任黄庆华应邀参加会议并作报告。与会者就中国的哲学、历史、经济、人口、文学艺术、考古及香港回归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和交流。 欧洲汉学协会始建于英国,原名欧洲青年汉学家会议,是1948年4月由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龙彼德同几位志同道合的青年汉学家发起成立的。该协会当时不足10人。1975年成为一个正式的学术组织,并易名欧洲汉学协会,目前有会员600多人。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的中国     
《对外大传播》2008,(2):31-31
2008年,是许多人期待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将迎来盼望已久的奥运会,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经济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能否保持稳健运行的势头,为全世界所广泛关注。英国《独立报》1月1日头版以“2008:超级大国的诞生”为题,全面分析了中国过去一年来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上取得的成就,也对中国在2008年的表现进行了积极乐观的预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傅圣泽(Jean-FranCois Foucquet,1663—1739)清代法国入华传教士,“圣泽甫莅中国,即传教福建,然无所定所。1702年诸道长谴之至江西之南昌、抚州。圣泽初至抚州,仅有教民百人,逾年其数倍增。考试年士子集州城,多有访问圣泽者,圣泽常集士子多人为之讲说教义,并以前辈教师所撰之书籍赠之。”①他在华的活动时间并不长,1699年来华,1720年返回欧洲,在中国生活了21年。如果同那些在中国生活几十年,最后又葬于中国的传教士相比,他并不太突出。但在清代的入华传教士中,他仍是一个很有特点,值得研究的人物。美国汉学家魏若望先生的《欧洲与中国思想…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随后,西欧北美迅速实现工业化,人类走向工业文明新时代.但是,中国仍然按照老路子发展.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悉心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提出著名的“李约琴问题”,或“李约瑟难题”.他提出,公元11世纪,中国(宋代)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世界的顶峰,但是,“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或“中国的封建社会比欧洲国家早了近1000年,何以资本主义文明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产生于中国?”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外大传播》2008,(1):64-64
第六届“迎奥运杯”香港国际武术节举行;“中国文化年”活动在英国各地举办;上海世博会暨世界博览会历史回顾展览巡展在全国各地展出;“匈牙利文化季”活动在中国继续举行;“德中同行”系列活动继续在中国举办;  相似文献   

17.
温家宝总理今年2月在访问欧洲四国期间接受了英国《金融时报》的独家专访,集中回答了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主要关切,包括中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信心、经济下滑是否威胁社会稳定、中国政府是否操纵人民币汇率、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社会主义能否救世界以及政治体制改革如何推进等。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不断扩散的背景下,温总理就这些问题阐明中国政府立场既有助于海外研判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动向,也有助于澄清海外对中国经济的各种误读。  相似文献   

18.
《对外大传播》2018,(9):80-80
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该书由三位英国教授合作完成,其中埃米尔·基什内尔(Emil J. Kirchner)是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欧洲研究学教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欧洲安全政策、区域与全球治理以及跨境合作;托马斯·克里斯蒂安森(Thomas Christiansen)是英国威尔士大学欧洲研究学教授;韩·多瑞生(Han Dorussen)是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政府学系教授、欧洲和平科学家  相似文献   

19.
本期选取美联社关于中国人口普查的报道,以及法新社和英国《卫报》关于中国祭孔的报道进行点评,前者剖析了外媒在报道中如何试图揭示中国的现实、变化与发展趋势,后者探讨了如何为祭孔报道这个“旧瓶”装入“新酒”。  相似文献   

20.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场国际研讨会,主题是“中国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讨论“中国在西方媒体上的国家形象”。会上,美国学者介绍了《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英国学者讲解了英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欧美专家角度不同,但发言意思大致一致:西方媒体上中国形象确实不佳,但问题不在西方记者。西方学者一再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