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划分阶级和消灭阶级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标准:一种是以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为标准,这是正确的,科学的;另一种是以政治思想状况为标准,这是错误的,不科学的。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影响不肃清,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把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创[  相似文献   

2.
周毓英是1930年代中国法西斯主义思潮中的关键人物,他创办《社会主义月刊》鼓吹法西斯主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在其法西斯主义宣传中强调“阶级协力”和“社会主义”,主张专制独裁;他通过所谓“阶级协力”的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度,否定共产主义阶级革命学说,打通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关系.周毓英“阶级协力”的社会主义观,集中袭用了社会主义思想系统中反对阶级斗争者的观念,积极迎合了国民党“清党”反共后当政者反对阶级斗争、追求专制独裁却又不敢公然反对三民主义为社会主义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3.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毛泽东考察了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如何挫败帝国主义“和平演变”阴谋的问题。1964年7月14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了《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转述了毛泽东关于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十五个大问题,标志着毛泽东反“和平演变”思想的形成并系统化。在上述文章中以及在此前后毛泽东的讲活中,他主要阐明了六个方面的思想。(一)加强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考察了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状况,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国际国内阶级斗  相似文献   

4.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公布以后,学术界展开了关于过渡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热烈探讨,当时发表的不少文章,大都是就过渡时期有无阶级和阶级斗争方面来论述的。有的文章也曾就过渡时期阶级斗争的规律,阶级斗争起伏的原因,区分两类矛盾的标准等问题进行过讨论。近一年来,较为集中地讨论了划分阶级的标准问题。现将这个问题的不同意见介绍如下:(一)一种意见认为,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就是人们的经济地位。更明确地说,划分阶级的标准只能依据人们的经济地位,而不能把政治思想也算作划分阶级的标准(尽管是次要的)。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5.
历史动力这一范畴内涵着根源性、价值性、连续性等规定,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不符合这些规定,它不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仍是人的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应使用阶级斗争“杠杆论”来取代阶级斗争“动力论”,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内涵、外涵、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从理论上否定“阶级斗争为纲”,并为今后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提供可靠的价值原则和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与时俱进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做出了新的判断 ,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 ,形成了科学的阶级观。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是邓小平阶级观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阶级观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是邓小平阶级观形成和发展的国际因素。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为邓小平阶级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实材料。“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阶级观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前提。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是邓小平阶级观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我院政教系哲学教研组,最近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学工作,举行了几次有关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学术讨论会,邀请了院系部分领导同志和本系师生参加。在几次讨论中,同志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划分、阶级消灭、我国当前阶级状况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特点问题,以及资本主义复辟的可  相似文献   

8.
答: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是有阶级的社会,但不是阶级社会。因为阶级社会这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是指一种社会制度来说的。这种社会制度的最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一个阶级剥削、压迫另一个阶级的阶级对抗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少数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剥削、统治多数被剥削阶级,是一种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在社会发展史上,奴隶社会、封  相似文献   

9.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者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的基本观点之一。当今的社会虽然不再充满阶级斗争,但阶级仍然存在,也必然存在阶级利益和阶级意识。这种阶级意识在现代条件下实现了转型和发展,斗争性的阶级意识已逐渐转变为合作性的阶层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由较多地注重革命话语转向注重建设话语。工人阶级是当代社会的建设大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各阶层应力求通过对话、交流、沟通、协商、妥协等方式达成整体统一的合作性的阶层意识,从而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0.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对每个历史关头的阶级对比关系和具体特点,做出经得起客观检验的最确切的分析。”(《列宁选集》第3卷第24页)对社会各阶级状况作出正确的分析,历来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策略的依据和出发点。可是,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林彪、“四人帮”制造了许多混乱,流毒很深,而我们在这一问题上也有经验教训。因此,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新形势下,正确认识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阶级的变化及其意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是我们认识和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级本质的科学依据。但是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一个占人口多数的新中间阶层在社会主义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它成为社会改良主义最重要的群众基础,20世纪末第三条道路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风靡一时就是明显的例证。  相似文献   

12.
一在形成学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的世界观方面,在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历史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不是任何历史课都能起这样的教育作用,只有能“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切实地学习祖国和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件,从而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识社会的发展”的历史课才能起到这样的教育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认为“迄今存在过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历史的规律,这个规律在一切由彼此对抗的阶级构成的社会中发生作用。阶级斗争贯串着阶级社会的全部历史,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历史教师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来指导历史教学,历史课才能发挥教育作用,才能引导学生认识“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领导被压迫和被剥削的羣众去为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现象而斗争的阶级,是唯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不仅来自帝国主义侵略和颠覆的威胁,而且来自地主资产阶级的反革命复辟,不仅来自老一代的资产阶级,而且来自新产生的资产阶级分子。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保证社会主义沿着无产阶级的革命路  相似文献   

14.
文明之初的阶级与国家高华文明之初的阶级与国家,是指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时期的阶级与国家。在这一时期,阶级和国家刚刚形成,阶级的划分、阶级斗争的形式和国家机器的专政职能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殊性。在这一新旧社会形态的交替阶段中,旧的社会形态和传...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经历着不断发展的演进过程。最初,马克思恩格斯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由此提出“二形态”说,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对抗的社会形态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后来,又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三形态”说,使社会形态划分理论逐渐成为科学。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五形态”说,但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包含有“五形态”说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经济是基础。它是决定上层建筑和一切意识形态的条件。社会经济的变化既是社会生产力的表现,又直接影响着阶级关系的变化。所以,社会经济结构不单是社会经济形态的构成形式,而且在阶级社会里,它直接关系到阶级斗争的进程、特点和结局。鸦片战争前,就整个中国来说,它是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中国逐步丧失了独立的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经历着不断发展的演进过程。最初,马克思恩格斯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由此提出“二形态”说,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对抗的社会形态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后来,又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三形态”说,使社会形态划分理论逐渐成为科学。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五形态”说,但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包含有“五形态”说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阶级和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本世纪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特别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所谓“中间阶级”的发展壮大,使得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阶级理论受到严重挑战。由此,当代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这一理论的再探讨。作者对探讨过程中涌现出的几种阶级定义和“中间阶级”理论略作介绍,并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对其作出评论  相似文献   

19.
清末立宪派的阶级基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有的同志认为,立宪派的阶级基础是地主——资产阶级。“所谓地主——资产阶级就是指已经转化、正在转化以及企图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地主、官僚和大商人这个复杂的阶层。”我认为,尽管要求立宪的阶级力量比较复杂,但立宪派既然是阶级斗争中的一个政治派别,它就必定主要是某一个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代表者。所谓“正在转化和企图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地主、官僚和大商人”,只是地主阶级中那些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人,他们依然基本上站在地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说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他的功劳。他说:“我的新东西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二)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三)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的贡献在于揭示了阶级存在的社会根源、阶级斗争发展的根本规律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正如列宁指出的,“阶级差别的基本标志,就是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因而也就是他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敌对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利害冲突,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它们之间的斗争,由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关系,有时会显得缓和一些,但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