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在教“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时,教师首先出示“1+ 3×2”这道题,全班大部分学生举手争着回答,一位学生说:“1加 3等于 4, 4乘以2等于 8。”教师把得数板书好,问学生对不对,他们都说对。这时,教师出示下图:   问:“一共有几个△ ?”“ 7个。”“怎样列算式 ?”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了三个算式:1+ 6=7,1+ 3+ 3=7,1+ 3×2=7。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发现了问题:看图写算式中的第三道算式与首先出示的那道算式完全一样,但得数不同,1+ 3×2=8是错的。错在哪里呢 ?他们全神贯注地自学例题,课堂鸦雀无声。片刻,课堂活跃了,…  相似文献   

2.
教“三角形的认识”时,在认识了三种三角形以后,可以设计如下的练习环节:   1出示教具 1。横线下面的部分用硬纸挡住,只露出一个钝角。问:如果给你看三角形的一个角,你能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吗 ?学生回答:钝角三角形。教师表示认可。   2再出示教具 2。一块三角形板,用纸板遮住了下面虚线部分。问:你能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吗 ?学生回答:直角三角形。教师依然表示认可。   3最后出示教具 3,虚线为遮住部分。问:你能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锐角三角形。教师追问:你能断定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结果是不能断定。…  相似文献   

3.
一、指导学生用小棒“摆算式”,理解相同数位应对齐。教师出示例3:34 28=引导学生思考:34加28用笔算怎样写竖式?然后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摆算式”,操作前教师组织同桌的学生相互讨论:1.先摆出几捆几根,再摆出几捆几根?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操作时教师注意巡回指导,并抽一摆得好的学生上台在磁性黑板上摆。  相似文献   

4.
课例一圆的认识一位教师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有这样的教学片断。教师出示小猴坐在方形车轮的车上前进的情境。问:小猴感觉会怎样?生:小猴会不停地上下颠簸,很难受。教师出示小猴坐在椭圆车轮的车上前进的情境。问:这时的小猴感觉会怎样?生:小猴的感觉还是很难受。因为它还会不停地上下颠簸。教师出示小猴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前进的情境。问:这时小猴的感觉又会怎样?生:小猴会感觉很舒服。因为车不会上下颠簸。这段时间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师生情感很好,从老师的表情可知很满意。可这时,突然有一位男生说道:“圆形车轮的车也…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撷英(续)2.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在学生会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尝试教学法一般分为五步进行:第一步:出示尝试题。这一步...  相似文献   

6.
费娣 《四川教育》2000,(12):26-26
巧妙导入新知学习。教师出示教材第99页的准备题后,让学生翻开书,按准备题的要求每次加9,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并在得数的上方注明是几个9相加。  相似文献   

7.
上课开始了。教师出示了一块方形蛋糕,用小刀平均切成两块,问:“取出其中之一块,是这块蛋糕的多少?”学生答:1/2块。教师又出示长方形纸片,对角折成两个三角形,问:“其中之一是长方形的多少?”学生答:1/2。接着又出示长方形纸片,用粉笔划成三等分,问:“取其二份,是长方形的多少?”学生答:2/3。又拿出圆纸片,分为四等分,问:“取其中一份是圆的多少?”学生答:1/4。“分成六份取一份呢?”  相似文献   

8.
教师出示准备题: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相似文献   

9.
李平 《湖北电大学刊》1992,(5):40-43,19
问:曹禺前三部话剧在艺术追求上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0.
1、师出示一首儿歌:大雨下来哗啦啦,小雨下来沙沙沙沙。问:“同学们,谁能用以下的这些节奏来朗读这首儿歌?  相似文献   

11.
问:左翼新秀出现的意义和创作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固体、液体要占据空间”。 教师出示装满铅笔的文具盒问:铅笔占据了地方吗?占据了什么地方? 生:铅笔占据了文具盒里面的地方。 教师接着出示装满钩码的盒子,装满水。醋的烧杯,向学生提问:钩码占据了什么地方?水和醋占据了什么地方?然  相似文献   

13.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相似文献   

14.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大而啸,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日:“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日:“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④,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  相似文献   

15.
一、利用启发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看图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观图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培养,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训练中的启发和诱导。例如: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课课后要求学生去春游,观察春天有什么变化,为此我出示了春游图。接着提问:春天来了,大地、小河、花、草、树木都怎样了呢?经这一提问,激发了儿童强烈的观图兴趣,于是我让同学们认真看图,又问:野外的景色美不美?一个同学回答:野外的景色很美丽。  相似文献   

16.
文芳 《四川教育》2001,(9):23-23
一、复习引入。 师:还记得什么叫面积,什么是长方形的面积吗? 多媒体演示:出示一个长方形,分别闪烁它的长、宽和面。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长方形的相关部分出现“长”、“宽”、“面积”。 教师指出图形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让学生数出屏幕显示的各种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多媒体演示:出示校园情境图,重点突出操场是长方形。 师:这是我们美丽的校园,它的操场是什么形状?要知道它的面积,采用面积单位去量合适吗? 在学生指出不合适后,教师指出:我们需要知道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那就是今天要学习的长方…  相似文献   

17.
吕渭源 《湖北教育》2004,(19):14-15
在基础教育的教学发展历程中先后出现过“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讨”。灌(讲)、问、讨不行,反之,不讲、不问、不讨,课又如何上?有的课,教师讲授概念清楚,结构严谨,举例生动,有问有答,师生亦步亦趋,课顺利地结束了。理论工作者也批评:不行,是“知识为本、教师主宰”。“如何行,如何对待知识,你能拿一个样板吗?”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道文字题:56减去20与16的和,得多少?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许多同学都列成56-20+16。经了解,同学们并不是忘记了加括号,而是将题意理解成了56先减去20再加上16。为了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我在黑板上写下“小明擦爸爸的皮鞋”,并问:“小明擦的是什么?”同学们都回答:“小明擦的是皮鞋。”我又再加以强调:“对!小明擦的是皮鞋,是爸爸的皮鞋,可不是擦爸爸。”大家都笑了。于是,我又出示上面的文字题,问:“56减去的是什么?”这回学生都清楚了:56减去的是20与16的和,而不是减去20。接着问:“要先算什么?”“在算…  相似文献   

19.
基本训练抓三点:听算抓10以内的加法;视算抓整十数与几相加;口答抓两位数的组成与分解.新知讲授抓四步:第一步,抓动手操作.教师先出示(黑板左边)2l朵花,后出示(右边)6朵花.边出示边问:"左边有几朵花?右边有几朵花?把左边的21朵花和右边的6朵花合在一起,求一共有几朵花用什么方法算?"怎么算21+6呢?"学生拿出小棒,同座边摆边议:先把1根和6根合在一起得7根,再把20根(2捆——每捆10根)和7根合在一起得27根.第二步,抓图示过程.教师先移动出示在黑板上的花,边指算式边讲:把  相似文献   

20.
倪承周 《广东教育》2007,(10):42-42
[案例] (1)教师出示一集气瓶盛放的二氧化硫,让学生观察现象.问:二氧化硫有什么物理性质?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