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e时代”,网络读书频道火爆登场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五年来持续走低。2003年,识字者的国民阅读率为51.7%,比1999年下降了3.5%。国民阅读方式正发生着革命性的转变,以阅读纸质媒体为主的传统格局正  相似文献   

2.
王冬冬 《传媒观察》2006,(11):18-20
第四次《全国国民问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2005年我国识字阅读率只有48.7%,首次低于50%,比2003年的51.7%下降了3%,比1999年的60.4%则下降了11.7%。从而证明纸质媒介的阅读正与人们渐行渐远已成事卖。一方面,我们端坐在“第一出版大国”的宝座上制造出版业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却有一半以上的识字国民不读书。问题出在哪儿?是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介抢走了读,还是工作生活的压力挤占了我们阅读的时间,抑或是出版业的急功近利、出版物鱼龙混杂的现状让我们没好书可读?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面对国民阅读危机,我们将如何应对呢?  相似文献   

3.
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本文从阅读的定义、现状、阅读率下降的原因以及阅读今后的走势几方面对调查的初步结果进行了解读,指出传统阅读率下降是阅读多元化现状下的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2008年10月1日开始组织实施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报纸阅读率为63.9%,入均年阅读报纸约88.6份,成年人杂志阅读率为501%,入均年阅读杂志约8.2本。调查显示,报纸阅读情况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两极化”的倾向,表现为每年读200份以上报纸的读者比例占26.9%,而不读报纸的人数比例达到36.0%。  相似文献   

5.
在总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形势报告会上,柳斌杰同志讲到了出版业发展乏力的三个不足问题, 引起了业界同志的十分关注。这三个不足是消费不足、投资不足、外贸不足(即进出口不足)。在现代社会,一个 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这三驾马车的拉动;一个产业的增长与否,也主要取决于这三项指标的情形。 先说消费不足。在出版业界.讲消费不足,就是讲国民的阅读量或阅读率不足。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2003-2004年的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较之1999年,我国国民阅读率下降了7.8个百分点, 为51.7%左右,也就是说,在识字者人群中,一个月最少阅读一本书的人也只有一半的比例。阅读率下降的原  相似文献   

6.
《当代图书馆》2005,(2):72-72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以图书和报刊为主的出版物自费购买市场已经形成,但国民阅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读书的人已越来越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今天公布了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以图书和报刊为主的出版物自费购买市场已经形成,但国民阅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一、图书阅读连年走低网络阅读持续增长 本项调查对图书阅读率有国民阅读率和识字者阅读率两个定义.广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是指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的总体与调查样本总体之比,这个指标表示的是有阅读行为的读者群体在全体国民(包括不识字者)中所占的比例.狭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是指识字者阅读率,即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的总体与识字者总体(拒答者除外)之比.  相似文献   

9.
阅读率下降的三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阅读率下降是近一段时期媒体和出版人关心的热门话题.据"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近五年来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阅读率为60.45%,2001年下降到54.2%,2003年下降到51.7%.2003年识字人群中只有51.7%每月至少读一本书,比历史最高的1999年下降了8.7%.读刊率从1999年57%下降到2003年46.4%.调查显示,只有5%的国民拥有读书习惯!现实情况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第四次国民阅读调查表明:虽然报纸、杂志和图书三大出版物在居民的购买支出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国民图书阅读率继续走低。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读书率均呈下降趋势。相反,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11.
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成果发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讯(记者韩阳)第11个“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前夕,为配合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等11部委发起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正式发布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成果。调查成果显示。一、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但认为“读书越来越重要”的人们在调查样本中仍占到84%以上的比例。来的最低点。五、我国国民杂志阅读率逐步上升,杂志市场前景看好,文化娱乐类、家居生活类和文学艺术类成为阅读率最高的前三类杂志。2005年我国识字者杂志阅读率为55.3%,超过国民的图书阅读率,这说明我国杂志市场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2.
《传媒》2006,(5):73-73
4月21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了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初步成果: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而网络阅读率则大幅增长;我国国民杂志阅读率逐步上升,文化娱乐类、家居生活类和文学艺术类成为阅读率最高的前三类杂志;国民对图书价格接受能力在不断提高;文学类图书是读者接受程度最高的图书类别,目前市场最缺乏的图书是环境科学类,而近期读者计划购买的图书比例最高的是文化教育类;我国超过60%的居民知道“版权”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国民阅读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开展的第三、四、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为依据,从我国国民媒体阅读率、学生阅读现状、家庭藏书、图书馆情况等方面考察。得出国民阅读率整体上止住连续六年下滑趋势,略有回升,存在城乡差异性,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最后就如何提高我国国民阅读率提出浅陋看法。  相似文献   

14.
国民阅读率下降之我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于去年12月底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中,有关国民阅读率统计数据及显示结果,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出版界的广泛关注.报告中有关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国民图书、杂志的阅读率分别为60.4%、57.0%,到2003年已经下降到51.7%和46.4%,三年内持续下降了8.7个和10.6个百分点.只从抽样数据来看,我国国民的读书量的确在减少,这一问题引起人们的担忧是难免的.毕竟,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国家的发展是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是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发展潜力的表征.  相似文献   

15.
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和社会职能,决定了它在倡导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中的社会责任。文章针对目前我国国民阅读现状,分析了造成国民阅读率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公共图书馆引领全民阅读的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数字出版面临的问题与新的数字出版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巨大挑战.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6年最新发布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国民传统介质阅读率持续六年下滑,而网络阅读率六年来增加了6.5倍.(数据来源:2006中国数字出版年会)民众对于纸介质图书的阅读率下降,导致全国图书销售总册数停滞不前,单品种图书的销量下滑,利润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进行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数据初步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国民图书阅读率(指每年至少读一本书的读者在识字者中的比例)较往年呈持续走低态势,网络阅读率则大幅攀升.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4月19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在京公布调查结果。从传统出版物的阅读情况来看,纸质图书的阅读率与阅读量均有小幅增长,但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和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阅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呈较快增长势头。  相似文献   

19.
正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因当今市场经济横行,过度的物质追求不断收窄人的精神空间,阅读的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镜头一:2013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上升,综合阅读率下降;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报纸和期刊的阅读量均有下降,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上升;我国国民每天接触传统纸质媒介时长有所增加。新兴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古倡导"耕读传家",将阅读视为修身持家的必要途径,然而今天国人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国民阅读率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受报纸阅读率下降等影响,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6.3%,比2011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