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什么是气功? 气功是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医疗保健运动,是一种独特的锻炼精、气、神,从而使人能实现对生命过程进行自我调节,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一门既古老(我国春秋时即对气功有专门的文字记载))而又年轻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气功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养生、防病、治病的的独特功效。近年来,气功不仅在国内受到重视,在国际上也逐渐受到重视,许多国家不仅用于医疗保健,而还广泛地应用于发掘人类的潜力,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校普及气功锻炼,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四化”建设和提高我国的民族素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学校普及气功锻炼,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有效办法气功不仅可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而且还可以增进人的智慧。我国古人把气功视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精华导引行气是我国古代研究生命科学的结晶。气功是祖国医学之精华,是一项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保健运动,也是医疗保健与体育相结合的一种健身方法。气功,即练气练意的功夫。“气”,呼吸之意;“功”,用意识调整呼吸和姿势的练习。以意引气循经运行,从而促进并增强五脏六腑功能的气化,气行则血行,以此达到治病强身之目的。气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斗争中总结、整理、提高而逐渐完善起来的一种保健强身、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传统锻炼方法。勤劳、勇敢、智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36例老年人练习太极气功5周前后肺通气功能的11项指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老年人进行太极气功锻炼对肺通气功能有明显的改善,并对自我身心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经实践证明太极气功是非常适合老年人强身健体、治病防病的养生保健项目,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吸收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和气功等文化精华,形成了一整套锻炼方法,具有保健、养生、增强体质和开发潜能的效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初学者对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很难理解,文章针对这一问题从太极拳中的“力”与“劲”的关系、力学简析和强身作用几个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世界体育发展中,气功锻炼的作用和价值愈来愈为人们所注意。其目的是使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后迅速恢复身体活动功能,保证在剧烈比赛条件下能够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研究资料表明,练五分钟的气功,对恢复精神功能的效果,几乎和采用一小时传统恢复手段相同。气功本来起源于我国,是祖国医学宝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气功,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呼吸功能及其调节作用锻炼身体的方法。所以又称“内功”。它既能治疗很多种疾病,又能保健养生,有助于益寿延年。本文将概略地介绍一些关于气功的基本  相似文献   

7.
气功“外气”诊治疗法是我国医学宝库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医疗保健疗法,具有很好的防病治病的效果。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条件所限,气功所产生的某些特殊现象和作用,不能得到科学的解释,一些人乘机故弄玄虚,使气功蒙上神秘的色彩。我们今天学习研究气功,应以辩证唯物论观点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予以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气功一这颗祖国医学宝库中的明珠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要想练好气功必须遵守以下要求: 一、树立明确的练功目的树立继承祖国的宝贵遗产,振兴气功事业,探索研究人体生命科学,为人类保健事业,同时也包括为自己的强身治病而学习和锻炼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气功在我国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是祖国医学、保健、长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易筋经·膜论》则是祖国气功学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气功是中国独特的一种健身术、养生法。其特点是通过练功者主观努力,对自己身心进行精、气、神的锻炼,从而达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修炼气功可增强体质,发挥人的潜力,开发智慧,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但是通过气功锻炼能否有效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是否能对大学体育教学有所促进?为此,笔者结合本校1989年开办的两期气功班,以及学生体育课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 功理浅释气功古称导引、吐纳、按跷、行气等,是中国古代健身、养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祖国传统医学相关紧密,是一种进行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人们通常把气功分为动功,静功两大类。动功在练功时以动为主,以静为辅,通过呼吸锻炼,意念的集中和运用,有特定含义的肢体动作等练习方法,调节和增强身体各部的生理功能,提高对疾病的防御能力。静功则是通过静坐、站桩、调身、调息、调心等  相似文献   

11.
<正> 气功与体育教学气功在保健医疗和养生的长期实践中,吸取了中医的经络学说作为它的理论基础,逐渐发展和形成了各种不同流派。它的作用是通过“调心、调息、调身”,在意识主导下,用特定的方法进行锻炼,促进人体内气运行,疏通经络,调和血气,平秘阴阳,增强元气,调整身体内部功能,进行自我修复,从而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正因为气功在身心锻炼上有它的独特风格和强大的生命力,才使气功几千年来在民间流传不衰。现代体育着重于外部“身形”的锻炼。当然,在身形锻炼的过程中,对体内各器官也起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气功在医疗保健上的独特作用,则是现代体育所无法相比的,换句话说,也正是现代体育所应吸取的精华。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借鉴气功所特有的防病、治病、强身的医疗保健作用,适当进行气功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高校病残类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质得到锻炼得以康复,使得学校体育能更好地为全体学生服务,我们对一部分抽样得到的病残类弱势群体学生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健身气功教学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健身气功对这些病残类弱势群体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具有显著性。这为病残类弱势群体学生选择锻炼项目促进体质康复和对于健身气功在高校保健课教学中的推广应用以及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前言气功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医疗保健运动项目。千百年来一直被用为防治疾病和延年、益寿的一门学科。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无害化治疗研究中心,把气功、体疗等应用到医疗各种疾病以及应用到国防和生产建设上。在我国已有专门的气功研究机构和专门为治疗疾病的气功疗养院、医院、门诊部等。我院由陈正津等四名老师坚持经常深入到公园广场教广大群众气功和体疗操。以及任保健课者本人,患胆囊炎,由于用药又染胃炎,停药练气功三个月后基本康复的实践体会,对保健班学生实行气功体疗,进行疗效观  相似文献   

14.
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珍品,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受民间喜爱,是现代健身人群作为养生保健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健身气功的作用不仅在于健身防病,内外兼修,延年益寿,而且通过健身气功修炼陶冶人的性情,涵养道德,开发人的智力和激发人体的潜在功能。  相似文献   

15.
气功历史悠久,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古人把气功既作为治病,保健的方法,又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气功涉及着多种学科,尤其是与中医医学关系密切,中医学和经络、气血、脏腑等基本理论,就可能发源于气功,而中医学理论又指导着气功的实践。因此,运用中医医学理论来阐述气功治病、保健的原理是很有必要的。1培养原气的作用气的涵义极广,概括而言,一调物质,一谓功能。以自然而论,宇宙间的万物生长、发展与变化,都依靠气的运动。以人体而言,气既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生理活动的功能表现。如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等…  相似文献   

16.
聪耳保健功     
第一节 聪耳健功的作用 气功,是祖国医学里的一项医疗措施,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颗瑰丽明珠,正如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所总结的,气功为已行之有效的五种医疗措施之一:导引按跷,指是就是气功。以后在汉末两位大医学家张仲景、华佗的著作和传记中,隋唐的三大医著《诸病源  相似文献   

17.
由于近年来传统体育保健方法在国内外获得了不断的发展,从而在现代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起来。应用范围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种: 1、用于正常人的自身锻炼: 例如日常保健按摩的采用,《练功十八法》、《新气功操》、《鹤翔桩气功操》等练习的采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特别是中老年人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开展。2、用于予防近视: 眼保健操在我国中小学已经普及。这便是一种穴位按摩法,属于中国传统体育保健方法。  相似文献   

18.
气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宝库里的瑰宝,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期的实践表明,气功确实能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延年益寿。此外,气功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修养和体育锻炼方法,还可以改造人的身心,增益智慧,  相似文献   

19.
<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和社会文化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人们寿命普遍有所延长,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当前,老年人的保健工作已逐渐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中山医科大学老年人体育协会为了提高校内老年人的健康素质,几年来先后组织了广大的离、退休干部参加多期气功学习班,收到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探索气功锻炼对老年人保健强身和治病的机  相似文献   

20.
气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深厚的渊源与中医学血脉相通。我们祖先在长期与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和形成的一种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抗老延年的健身方法。它的特点,是在“天人相应”观的指导下,通过自身修炼,来影响和转变人的生理和病理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