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的总序《序志》篇里说:“褒贬于《才略》”。的确,在《才略》篇里,他对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的历代作家作了全景式的鸟瞰。从刘勰对这百余名作家作品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作家作品的批评态度和方法,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2.
杨红玉 《现代语文》2006,(12):83-84
刘勰《序志》中把《心雕龙》分为四大部分,第四部分可以称为学评论,周振甫说,学评论部分,“即从学史、作家论、鉴赏论和作家品德论的角度来探讨学评论”[1],所谓作家论即为《才略》篇。纪昀评《才略》曰“各论其人”[2],指出《才略》篇是专门批评论述作家的。刘永济解释“才略”二字说:“才略,才能识略之谓也,属之人。”[3]詹镁说:“《才略》篇是专门评论作家的才思的。‘才略’就是才思和识略。”[4]这些观点都指出《才略》是论作家的。  相似文献   

3.
刘勰的文学风格观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刘勰在《体性》篇中论述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才气学习”四个因素构成了作家的创作个性,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作家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形成。他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既剖析了每一种风格的特点,又举出具体作家实例予以佐证。刘勰试图通过作者才性批评联系作品批评,并提出作家与作品相结合的创作才性风格观,形成了系统的文学风格观。  相似文献   

4.
“风骨”论是刘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不仅撰《风骨》专篇,论述了对“风骨”的创作要求,而且还把“风骨”的思想贯穿于文体论和作家论。在《明诗》篇中,他批评晋代诗歌“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诠赋》篇中,他反对“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的不良文风。在《檄移》篇中,他称赞“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并提出为文要“植义扬辞,务在刚健”;在评论作家作品时,刘勰也十分重视“风骨”。他称赞(?)安诗歌“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时序》),批评陆机的创作“瘦辞弗剪,颇累文骨”(《议对》),赞扬刘昆诗歌“雅壮而多风”(《才略》),等等。可见,“风骨”  相似文献   

5.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它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宗经》篇属于枢纽篇,刘勰在此篇中建构了自己的经典观。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论述作家风格处颇多 ,而《才略》篇是其论作家风格的典范 ;其论作家风格涉及“才略”、“文”、“辞令华采”三大对象 ;其论作家风格重在论“各其善也” ,即论诸作家风格的突出点 ;其论作家论 ,或用比较法 ,或用“迭用短长”法 ;其论作家风格 ,多用隐喻性语辞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的"味"这一理念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是我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衔接点。在《知音》篇中,刘勰不仅将"情"引入"味"中,以"情味"论文学,而且提出了"六观"论这一客观的批评方法。在他的知音批评模式中,既包括重视"情"与"味"的整体体验与品评的主观鉴赏理念,也包括"六观"论这样具有客观性文本分析的批评内涵,这种批评鉴赏的方法贯彻《文心雕龙》全书。  相似文献   

8.
刘勰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位广泛深入地评论作家作品的批评家,他对先秦汉魏晋宋文学作出了许多精当的评论,这些论述发前人所未发,被后人常征引,而今人们仍然乐于称道。我认为,刘勰具有“任自然”的文学观和评论观,从而产生了深刻而美妙的批评实践。一什么是刘勰“任自然”的文学观?扼要地说,就是把作家自由地自我表现看作天经地义的规律。他在《文心雕龙·原道》(下引《文心》之文不再注书名)  相似文献   

9.
“风骨”论是刘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不仅撰《风骨》专篇,论述了对“风骨”的创作要求,而且还把“风骨”的思想贯穿于文体论和作家论。在《明诗》篇中,他批评晋代诗歌“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诠赋》篇中,他反对“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的不良文风。在《檄移》篇中,他称赞“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并提出为文要“植义扬辞,务在刚健”;在评论作家作品时,刘勰也十分重视“风骨”。他称赞建安诗歌“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时序》),批评陆机的创作“瘦辞弗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不仅是一篇作者批评专论 ,而且也是一篇对屈原进行评价的文学论争专论。刘勰确立屈原及其《离骚》“变乎骚”的立论视角 ,在对屈原论争中两派不同观点进行评析的同时 ,充分肯定了屈原的价值和地位 ,从而使屈原论争走出误区 ,将作者批评提升到更高层次。刘勰的屈原批评和对屈原论争的批评具有批评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勰运用丰富多样的比喻建构了《文心雕龙》的批评话语体系。根据负载比喻的语言单位不同,《文心雕龙》中的比喻可分为词句比喻和语篇比喻,其中,词句比喻有正格和变式两种,是刘勰分析作家作品、阐述文学理论的主要方式;语篇比喻旨在突出刘勰理论批评的核心,同时体现语言艺术的整体美。比喻作为提升语言表达效果而对其进行修饰的辅助工具,使《文心雕龙》的批评话语委婉含蓄、形象可感,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2.
刘勰运用丰富多样的比喻建构了《文心雕龙》的批评话语体系。根据负载比喻的语言单位不同,《文心雕龙》中的比喻可分为词句比喻和语篇比喻,其中,词句比喻有正格和变式两种,是刘勰分析作家作品、阐述文学理论的主要方式;语篇比喻旨在突出刘勰理论批评的核心,同时体现语言艺术的整体美。比喻作为提升语言表达效果而对其进行修饰的辅助工具,使《文心雕龙》的批评话语委婉含蓄、形象可感,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是刘勰历时十余载精力写就的一部体大虑周的文学理论著作。他对作诗论文进行了总结 ,注重文学的继承与创新。从《文心雕龙》这部巨著中 ,我们可以看见孟子的文学理论观“知人论世”对刘勰的影响。刘勰博览群书 ,杂观百家对各种文学体裁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刘勰既通历史又晓人情 ,进而以窥文情。整个《文心雕龙》的创作就是一次“知人论世”观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4.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十三篇提到了贾谊,其中《哀吊》《体性》《才略》三篇都用“清”字来评价他.贾谊之“清”既在于他散文辞赋的语言、风格之中,更在于他的内在人格之中.刘勰对他的评价还是恰当的,用一“清”概括出了贾谊的“性”、“才”、“文”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是一篇研究读者批评的专论,提出了文学批评的"知音"读者批评观。"知音其难",强调读者与作者的心音相知相通;"深识鉴奥",强调读者要对作品的深层审美意蕴有所把握才能成为"知音";读者要成为真正的知音,需要"博观",学会"六观",不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才能成为读懂作者心声的知音,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分析《明诗》篇为主,从诗教观和体貌观两个角度进行考察论述,以期把握刘勰的诗歌批评观念。  相似文献   

17.
才略批评是评论作家的才气识略及其与作品的关系,从而评判作家创作优劣得失的一种古代文论批评话语。才略批评的形成与我国古代名实思想以及汉魏六朝的人物品藻分不开。由于才略批评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大多以感悟式的点评形式出现,后人在总结整理时往往容易忽视这样一种批评方法的存在,相应地,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大潮中对它的研究也非常薄弱。文章力求还原到古代文论话语的语境中对才略批评进行比较全面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从而弥补学界对才略批评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心雕龙》是刘勰历时十余载精力写就的一部体大虑周的学理论作。他对作诗论进行了总结,注重学的继承与创新。从《心雕龙》这部巨中,我们可以看见孟子的学理论观“知人论世”对刘勰的影响。刘勰博览群书,杂观百家对各种学体裁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刘勰既通历史又晓人情,进而以窥情。整个《心雕龙》的创作就是一次“知人论世”观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9.
刘勰的风骨论 ,有两种研究途径 :一是对风骨范畴的确切含义的探讨 ,二是对风骨理论形成的文化背景考察。在《文心雕龙》一书中 ,《程器》与《风骨》论世论文 ,一为社会批评一为文学批评 ,完整表达出作者贵器用、尚风骨的文学审美态度。刘勰的社会批评思想深刻影响着他的文学批评理论 ,可以说《程器》是社会批评中的风骨论 ,《风骨》则是文学批评中的程器说。由《程器》观《风骨》 ,涉及三个问题 :(1)文学批评是作者社会批评的行为方式 ,(2 )贵器用具体到文学准则即重风骨 ,(3)刘勰的文学观念体现了“尚北宗南”、重铸时代新风的理想  相似文献   

20.
《辨骚》篇引人注意,不仅在于刘勰将它列为“文之枢纽”,更值得重视的,恐怕还在于它是根据文学特征,来评论作家作品的第一篇专论。它对一部划时代作品的产生;一种新体裁的形成和影响;对如何根据作品本身来评论作品的批评态度之确立;对文学艺术形象感染力的注意;对华与实,奇与正相结合的艺术规律的探索,都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影响。通过对一位伟大作家和一部有重大影响的作品的分析,推导出有普遍意义的文学理论,继《毛诗序》之后,刘勰可算是一位有贡献的人。本文试就上述几点,谈谈个人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