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庸小说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5月16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召开。来自世界各地40多名代表出席盛会共同阐释金庸小说“这一复盖全球的文学现象之谜”,会议的主题是金庸小说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主办人在会议发言中指出,金庸武侠小说风靡全球华人读者,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中国文学向来以严肃文学和纯文学为主,武侠小说被视为大众文学或通俗文学。但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过了“雅和俗”的界线。因此,这次讨论会,  相似文献   

2.
从80年代初开始风行的“武侠热”到现在还是历久不衰。人们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还是那么迷恋武侠小说。诚如《中国武侠小说鉴赏辞典》前言所说:“上至学者的案头,名人的办公桌;下至莘莘学子的床头,凡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主要是当代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大家的作品,无疑已风靡社会的各阶层。武侠读者的阅  相似文献   

3.
金庸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新武侠小说的“盟主”,而同时期的迪克成为北美“新浪潮”科幻的文学大师。原有的科幻只重科技科普轻情节情感,而“新浪潮”科幻更具力度、更富有文学性和社会道德感,更寓教于乐,引人入胜。新武侠和新科幻  相似文献   

4.
书业内外     
对金庸小说截然对立的评价 据《今晚报》报道,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袁良骏指责金庸和琼瑶为当前文学“低俗化”潮流的代表。他说,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是一种“陈腐、落后的文学形式”,早已遭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荡涤。它的打打杀杀,恩恩怨怨,胡编乱造;它的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拖沓冗长,陈词滥调,都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符合健康优美的文学作品的起码条件。 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则指出,金庸是一个自觉追求思想性的武侠小说家,这一点正是金庸与旧武侠小说截然不同的地方。在艺术上,他第一个以开放态度来  相似文献   

5.
继淡江大学、实践大学等大学院校纷纷开设武侠小说课,以及前年由淡大举办金庸武侠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将武侠小说拉向艺术殿堂之举后,一群对武侠小说有兴趣的大学教授和武侠爱好者于最近成立“中华武侠文学学会”,更成为武侠小说跨越学术的新里  相似文献   

6.
新书架     
本书的副题是“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可谓是引领中国武侠文学登堂入室之作。陈平原当年以北大中文系教授的身份作武侠小说研究,很是引起了一番轰动。在他看来:武侠  相似文献   

7.
国际     
《青年记者》2009,(13):5-5
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6月25日成为中国作协新会员。此次金庸入作协.也是1987年以来中国作协首次吸纳港澳作家。金庸入作协,以他的地位和影响,对促进内地和港澳地区的文学交流很有意义。金庸是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这次入会.相当于在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另外,这也表明中国作协秉承开放的态度.对各个领域的作家都愿意吸纳。  相似文献   

8.
金庸先生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金庸作品影视新版剧的播出,使金庸又成媒体的热点话题。几部与金庸有关的著作纷纷出版,包括金庸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录《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北大版)、《金庸小说论稿》(严家炎著,北大版)、《孤独之快:金庸小说论》(陈墨著,上海三联版),使金庸顺理成章地成为本刊的话题。本刊记者走访了陈墨先生,访谈的话题是金庸与经典,但金庸是否是经典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什么是经典?这才是我们的核。X话题。记者:在您看来,金庸作品能不能成为文学经典?陈墨(以下简称陈):在我个人看来…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50年代,一篇应景而为的无心之作,创造出半个世纪"新派武侠小说"的风靡,华语世界从此有了"成人的童话"。新武侠小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梁之后30年,出现了金庸、古龙、温瑞安等一大批武侠小说大家,他们一并创下这个年龄跨界最宽、读者数量最广的特有的华语小说类型的阅读神话。扛领大旗的梁羽生和金庸,他们对"武"与"侠"的各异解读,一方面为羸弱文人筑出千古豪情侠客的春梦,也引发世界华人跨越半个世纪的武侠情结,和对"武"与"侠"的文化追寻。逝者已去,侠气犹存,在武侠小说之后,什么会成为"侠"的下一个精神载体?  相似文献   

10.
张彦维 《新闻爱好者》2011,(22):124-125
提到金庸,人们想到的首先是其武侠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博古通今,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但事实是,武侠小说仅仅是金庸的一个副业,金庸首先是一个杰出的报人,评论家。既然要谈论金庸与香港的文人办报,那我们当然要从金庸及其创办的《明报》谈起。《明报》,1959年5月20日,  相似文献   

11.
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钱钟书在钱钟书的一篇《读伊索寓言》的文章中,我看到这一句话。我想,其中的“大作家”不仅仅代表作家,还代表着更多的人。但钱老或许没有想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就算你没死,照样有人靠你生活。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发表了多篇优秀的小说。由于名气大,于是一些人租一间破房子,扯上几张旧桌椅,找几本破书就成立了一个“金庸文学研究会”,四处招收会员,自然免不了交“会费”。再涂上几篇文字,凑到一张纸上,拿去复印,这样,一个“金庸文学报社”又成立了。或许有人说,武侠小说是…  相似文献   

12.
自上世纪70、80年代至本世纪初,以金庸小说为代表的中国新派武侠小说拥有一大批的忠实读者,小说中塑造的如黄蓉、阿朱、赵敏等角色令人印象深刻。近年来,"女子武侠"作为大陆新武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新派武侠小说有着根本性不同。本文试从媒介的角度提供一种武侠女性作家的女性主义意识兴起的原因,有别于传统的学术界从媒介的内容相关来阐释,认为是新媒体打破了原先的性别"信息系统",使得群体间的身份认同脱离了物质地点上的联系,男女间"社会场景"的融合使创作主体乃至社会大环境产生变化,促使"大陆新武侠"中"女子武侠"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张彦维 《新闻爱好者》2011,(11):124-125
提到金庸。人们想到的首先是其武侠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博古通今,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但事实是,武侠小说仅仅是金庸的一个副业,金庸首先是一个杰出的报人,评论家。既然要谈论金庸与香港的文人办报.那我们当然要从金庸及其创办的《明报》谈起。  相似文献   

14.
金庸,本名查良镛,以其笔名“金庸”行世。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为《明报》写社论,一支是写武侠小说。金庸的《明报》成功,除了它的武侠小说、新闻报道等因素外,也离不开金庸以他本名查良镛发表的社论。金庸写了30多年的社论,当时,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不仅香港人会习惯性地想到看看《明报》社论怎么说,海峡两岸的政要也非常重视他的社论,国际上对《明报》“路易—查”(笔者注:金庸的英文名)的评论也非常看重。他的社论为知识分子所欢迎,有些人买《明报》就是为读他的社论。笔者认为,金庸的社论,在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进…  相似文献   

15.
武侠文化在中国影响之大,在世界也算特有。我们选取了不同年代的三个代表,意欲探究武侠文化在不同年代的承载形式,及武侠精神对不同年代中国人有何样的影响?导演张纪中,1951年生,执导金庸剧声名大振。"这些(侠的)精神,在‘文革'中遭受严重破坏,其修复至少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我用来修复的工具,就是武侠剧。"  相似文献   

16.
业界动向     
武侠小说名家金庸即将“重出江湖”,这次他要写的不是武侠小说,而是一部贯穿古今的《中国通史》。 金庸表示,他最近几年将投注心力写一部从中华民族起源直至近代的《中国通史》,采用一篇一个专题的体裁方式,或写人或写事。他认为这部通史一定要有自己的创见,文字方面也要浅显易读些。 金庸除决定写史书外,还带给读者另一份礼物,这就是他修改三次的  相似文献   

17.
早年以清幽脱俗的“伤情文字”在香港文坛崛起的女作家冯湘湘(本名冯穗芳),近年成为武侠小说的后 起之秀,而且甫“出剑”即得奖,以笔名“方舞阳”写《剑侠悲情》一书,荣获香港“第一届皇冠武侠、科幻小说大赛”特等奖。 冯湘湘是南国姑娘,在广州市生长。她真正开始写作生涯是1979年移民香港,后定居加拿大多伦多市。 在移民岁月中,冯湘湘对推理小说和武侠小说发生浓厚兴趣,鲸吞了不少松本清张、金庸和古龙、温瑞安的作品,“仿佛被一种骤然燃烧的激情掀动”。  相似文献   

18.
多年研究武侠文学的西南师范大学教授韩云波从2002年开始注意到,除了港台的武侠文学作者外,在大陆也存在一批武侠文学爱好者。他们自发地写作,先是发表在网络上,进而进入纸质媒体,一点一点引发众人的关注。这一波大潮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末,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段时间,各种新武侠小说成了书店和书摊上的热门货,很多报纸和杂志,也纷纷连载这类作品。敏感的人说:瞧着吧,不久全国就会出现一个空前的新武侠小说热了!其实,从目前来看,也已经热得够瞧的了。仅以香港武侠小说家金庸、梁羽生的作品为例,就我所知,目前全国已有二十家出版社在印制他们的作品,品种达二十余种,一共有三十三种版本(有两种书同时有四家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王朔小说是琼瑶小说的翻版,只是变换了一下男主人公的类型。我倒是越读越觉得像金庸的《鹿鼎记》。《鹿鼎记》乃金庸的封笔之作,人说不像金庸写的,金庸却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部。分歧的原因在于其风格与金庸所有武侠小说大异其趣。《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既非英俊潇洒、气宇轩昂的美男子,亦非武功卓绝、众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