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经过两宋巴蜀学术人才辈出的鼎盛局面之后,元明清三代的巴蜀学术,除明代及清初的巴蜀学术较为可观外,总的状况是人才凋零,学术不振。但是,巴蜀学术在这一时期仍有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有全国影响的大学者,如杨慎、唐甄等人。 按照《四川通史》一批学者们的划分,清代鸦片战争以后,作为四川近代史的范围,本文所指清代,也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界。然而,这种分界,就学术史来说,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因为学术史与社会的历史发展二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1.元代的四川学术大略 建立元代统治的蒙古族,在社会发展诸方面都远远…  相似文献   

2.
谌震 《东方文化》2000,(6):108-111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在学术界可说是一本奇书。其奇有三:  相似文献   

3.
杨洪 《华夏文化》2000,(1):20-22
考据学是在清代学术界居主导地位的学术流派。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简单说就是通过音韵、训诂、辑佚、校勘、辨伪等方法考证经史,这就是考据学,也称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这是就该学派的学术特色而言的。考据学盛行于清代乾嘉时期,  相似文献   

4.
由香港大学历史系吕元骢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葛荣晋教授合著的《清代社会与实学》(香港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26页)一书最近正式出版。该书优势互补,是两位来自不同背景的著名学者合作而成的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该书不同于其他清史著作的地方是作者把清代学术的基本特征概括成与晚明“虚学”相对的“实学”,系统地论述了其基本特点、演化过程和发展规律,并深刻地揭示了清代实学与清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内在联系,解释了清政府如何把空泛的理论付诸实践,巩固其体制与国力,使其政权能够延续至二十世纪,从而填补…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中国近代知识转型"是一个庞大的研究工程。欲探讨这个东西方学术交会冲击与裂变的议题,至少得从两个大方向进行,一是西方近代科学式知识如何在中国建构,包括体制与观念;一是传统中国学术在近代如何转变。本人一向致力研究后一议题,一方面想了解传统中国学术是否有一知识体系?一方面则探讨传统学术在近代早期亦即明清以降的变化,并试着梳理出传统学术的分化与开放的可能性。欲探讨传统学术的变化,"经学"——这个担当传统学术中心并和政治极度结合的学术载体毫无疑问是一焦点。本文即以经学为主题,观察它在明清尤其是清代乾嘉以降的变化情形,并解释这种变化的学术意义。欲研究经学,议题与角度极之繁多。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学学术研究,若从其基础上看,可以说就是学资料的研究。因为自古以来,我们的学研究就是建立在资料研究的基础上的。这种学术传统,最初来自我国古代的训诂、校勘和资料搜集中的考据方法,它早在汉初人缀辑编《尔雅》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后来这种方法又逐渐进入了学研究领域。这种重在资料考据的学术研究方法在清代乾隆、嘉庆时进入了鼎盛时期,乾嘉学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使考据方法获得了在学术研究中的基础和正宗地位。所以清代姚鼐说:“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章、考证三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显然,这里所说的义理、章和考证都关涉着学术研究中的资料与方法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考证是搜集资料、辨别资料的一种方法;义理是在搜集、考辨资料的基础上,对可信的资料进行整合和条理发明;而章则意味着形成学术成果的论、作的采。从这个意义上看,在我们的学术传统中,资料研究是一切学术研究赖以展开的基础,而考据则是所有学术方法中最为根本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一九八六年暑假,我开始撰写《清初的群经辨伪学》一书,在思考明末清初经学发展的一些问题时,阅读余英时先生大文《清代学术思想史重要观念通释》①,余先生以为清初学术思想史有回归原典的现象,我受到启发认为明末清初的经典研究,是一种回归原典运动。  相似文献   

8.
<正>一前言:从"传统学术转型"观察清代学术思想史"中国近代知识转型"(Constructing ModernKnowledge in China,1600-1949)是一个庞大且具重要意义的课题。欲探讨这个近代史上中、西学术援引、裂变与互渗的复杂过程,至少得从两大面向展开:一是探讨中国传统学术自身的统系及变化,一是寻绎近代科学式知识在中国的建构过程,而前者尤其重要。无后者,固不足以知中国学术知识体系的近代性发展;无前者,则不仅无以知吾国传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庄存与时代的学术与他的经学道路的分析,说明清代经学的发展到乾嘉时期出现的以文字训诂为中心的汉学,乃是中国经学发展的逻辑的"天",与清代社会状况的"人"结合的产物;而庄存与的家学与个人的学术兴趣,及其所形成的学术品格,则促使他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乾嘉汉学的治学道路.  相似文献   

10.
学术与书院     
杨纯 《华夏文化》2002,(1):52-54
何为学术?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真理也;术也者,取发明之真理而致用也。”蔡元培也曾说:“学术可分为二个名词。学为学程,术为应用。”又言:“纯粹的科学与哲学就是学。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借学为基本。”  相似文献   

11.
段、顾皆清代学术大家,原本交情甚笃,却因在注疏合刻时间问题上意见相左,由此导致了二人就周代学制问题的一系列争论。二人之争论一方面引发出清代学界就校勘方法的论争,对清代学术的进步具有巨大意义;另一方面却也因争论的日趋白热化,二人书信中往往彼此攻讦,某种程度上又对学术争鸣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段、顾之争距今已逾二百载,而学界就其争论之原因、过程及所引发的影响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以本文一则欲厘清段、顾交恶之始末,二则兼论此问题对于今日学界学术争鸣之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拙 《华夏文化》2000,(1):62-64
梁启超之所以为清末民初学术界的卓然大家和新史学奠基人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对学术史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回顾梁启超对学术史研究的成败得失并对其研究方法及成果进行科学评介,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以下仅就梁启超所著《近世之学术》和《清代学术概论》这两部学术史研究专著,  相似文献   

13.
刘莹 《华夏文化》2006,(1):29-31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中国传统学术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考据为特色的乾嘉学派。当时学术界分学问为三途:一为义理,一为考据,一为文章。乾嘉学派专门从事考据之学,学者们埋头故纸、皓首穷经,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中国学术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读后肖谢对于中国近代学术史的研究,先后有江藩《国朝(清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要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对近代学术作出新的研究,确实有一定...  相似文献   

15.
唐君毅先生对清代学术文化精神之省察唐亦男(一)前言"哲人其萎矣!"接到第二届"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召开的通知,才警觉到时间的迅速,距离1988年第一届"唐君毅思想国际会议"已经七个年头,那次是法住学院为纪念唐先生逝世十周年所举办的学术会议,并由牟宗三...  相似文献   

16.
郑珍诗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寅 《中国文化》2008,(1):76-82
郑珍(1806-1864)是清代晚期贵州最重要的学者和诗人,由于穷处独学,终老僻壤,他的学术和创作成就没有被当世所认识。随着他的遗著在身后陆续刊行,他在经史小学、地方文献研究等方面的成就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诗歌创作更是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到今天,已没有人会否认郑珍在经学和诗歌方面的造诣,但他的诗歌创作在近代文学研究中似乎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黄兴涛 《寻根》2005,(1):114-118
清代中后期,山西寿阳祁氏是享有盛名的望族,与常熟翁家齐名,时称“南翁北祁”。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翁心存、翁同龠禾;后者为祁韵士、祁寯藻、祁世长。与翁家相比,祁氏虽无“状元门第”之荣,却亦有“帝师”之誉,且三世之中,代有翰林。或以史地之学名动天下,开一代学术新风;或以诗文书法领袖群伦,  相似文献   

18.
八股文与清代教育邓云乡清代光绪二十七年,即庚子后一年,公历一九零一年,西太后那拉氏和光绪皇帝在西安行在七月已卯,下诏书…“改科举自明年始,罢时文试帖,以经义、时务策问试士,停武科。”(见《清史稿·德宗本纪二》)这样,自明代以来、清代二百多年中,教育、...  相似文献   

19.
清代相公考略吴存存从清代中叶至民国初年,社会上对饰演旦角的男性伶人有一个流行的称呼──相公,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个一般的称呼,其中性的含蕴上c纯粹的演艺因素要多得多,它是旧日伶人地位低贱的标志,几乎与买笑陪酒供人狎游的男色划上了等号。相公在清代人数相...  相似文献   

20.
由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主办的“四川学者的经学研究”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1月23-24日在台北召开。会议由林庆彰、杨晋龙教授等主持。来自中国大陆、台、港、澳的专家学者刘述先、钟彩钧教授等4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认为,清代学术可分为三期,前期承明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