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锻炼意志的作用,也可达到修身养性、防身自卫的功效。开展中学武术教学,不仅具有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是继承和发展中华武术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民族情感、道德准则以及意志品质的需要。鉴于学生的武术基础和学校武术教学资源、场地器材等一系列问题,中等学校武术的开课率并不高。教师应本着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宗旨,从武术的价值、现状的分析中探寻开展武术教学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健全人格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尤其武术散打教学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对塑造健全人格有着独特的效能。它以其搏击的形式体现着人与人之间关系,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提高作用巨大。采用教学实验等研究方法,以优化武术散打教学内容为突破口,以完善教学组织形式为切入点,从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突出学生的人格教育。结果证明,武术散打课教学对大学生健全人格教育具有显著效果,对体育教学有效实施能力素质教育,提供了思路与帮助。  相似文献   

3.
武术运动是表现人体动态美的一项具有攻防特点和表演形式的体育运动,它给人以美感.目前武术在高中体育新课中作为选项课进行教学,在武术教学过程中,通过认识武术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审美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4.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它通过套路、散打等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一直受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下,把武术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恰当地在体育教学中安排武术项目,笔者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武术教学的特点,对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武术教学的方法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非常高的魅力,在国际与国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随着一些武侠题材、武术题材的艺术形式被搬到荧幕上,人们对于武术的热情和喜欢更是持续不减.然而如何看待武术,将武术明确定位给追求武术学习的人,是武术教学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武术不等同于暴力,也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一个竞赛项目,它兼具观赏,健身,和攻防的功能.但更重要的是,武术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艺术的魅力,然而现在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缺失严重阻碍了武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武术动作与运动形式及技击性的辩证关系的讨论,得出:套路和搏斗是武术的运动形式,是武术动作的外部表现方式,武术动作是运动形式的基础和内容,运动形式和武术动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踢、打、摔、拿诸法是武术动作的表面特征,动作具有技击性是它们的内在联系,这种表面特征和技击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北京奥运会后武术发展方向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门派众多,具有技击、健身、娱乐欣赏等多种功能,而技击是它的本质特征,是一门身体博弈的艺术.武术要走向奥运会,只有大力挖掘它深邃的技击内涵,用它特有的技击魅力征服世界.而竞技武术套路面向大众表演、娱乐欣赏、大众健身、影视文化等才是它真正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它融健身性、技击性、表演性于一身,它的形式、内容和方法,都体现着中国古典的哲学理念、审美观点、伦理道德、兵法思想等丰富的传统文化。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启发学生兴趣,努力探索"兴趣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创新教学人手,发展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每节课都在欢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对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武术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点来谈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培养。  相似文献   

9.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引发了人们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深入思考,人们更加注重健康的饮食、规律化的生活方式和具有健身效果的体育运动,轻体育概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轻体育"是一种新型的体育运动形式,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武术散打教学中也得到广泛运用,它对简化武术散打中的动作和提高学生学习散打的兴趣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本篇文章主要从轻体育在高校武术散打中的重要意义和如何提高轻体育在高校武术散打教学中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也将是影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武术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传统项目,对学生了解、掌握武术的发展和运动,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对湖北省高职院校武术开展情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调查,提出适应高职院校武术教学特点的对策,以促进我省高职院校的武术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合肥市高校武术课开课状况、课的形式和内容、武术表演、武术竞赛等形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目的是为促进合肥市高校武术课的普及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司怀军 《考试周刊》2011,(4):161-162
当前武术教学大多是以套路形式进行的,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武术锻炼方法,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要根据武术以套路具有攻防含意、对抗性、形神兼备的特点,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武术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杨新德 《天中学刊》2000,15(2):119-11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音像信息在现代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运用日益增多,它在扩大教学范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等方面所显示的优越性,是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比拟的,它在武术教学和训练中的作用也十分明显.音像信息使武术教学在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表达方式,生动地表现出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武术基本功和套路,对解决武术教学与训练中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都起着较大的作用.恰当地运用音像信息辅助武术教学与训练,有以下优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4.
武术教学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是以技击动作为重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具有攻防技击含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漫长的发展史中,武术一直深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它的形成,内容和方法上,都体现着中国古典的哲学理念、美学思想、伦理道德等丰富的传统文化。武术技术要求有难有易,运动风格千姿百态。笔者通过武术教学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进行探索,展开研究,为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科学成长、顺利升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武术教学是新课标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独特的功用。在武术教学中不仅应使学生学到武术的技术.而且能够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可实际上武术教学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许多学校的武术内容已经减少。甚至几乎没有了。  相似文献   

16.
高校开展武术教学,既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方式,也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的继承和传扬。目前高校武术套路教学存在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等问题,,武术教学状况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武术套路教学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对与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集健身、防身、修身、养生于一体,从人的整体现出发,注重人体的内外兼修,强调从精神到肉体,由内至外,循序渐进地进行全面的修炼.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造成学生学习心理的多异性,学习心理特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普修体育课中,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因人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抓住教学中的主动权,发挥主导作用.这是武术教学和其它项目教学中都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武术项目独特的运动特点,使武术与其它体育项目的教法、手段又有不同之处。本文着重探讨如何搞好高校武术教学.  相似文献   

18.
武术是高校体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高校武术教学是传承中华武术精神,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武术教学中损伤的经常出现成为困扰教师和学生的重要问题.文中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皖北地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武术教学中出现的损伤情况、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旨在减少武术教学中伤病的出现,更好的弘扬中华武术.  相似文献   

19.
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体育形式和健身方法,具有独特的技击性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磨练意志等特点,对强健身体,防身祛病,发展速度、力量、灵敏、协调、耐力等素质,培养勇猛、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可目前我们很多学校并没有将其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体育课上怎样开展武术教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特有的体育运动形式,是具有各民族特色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等体育活动的总称,其中典型的代表是中华武术。人们可以从武术运动中把握中华文化的脉搏.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本文着重从武术的特点、作用及医用价值方面,探析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