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维廉是著名的诗人,也是杰出的理论家.他一生都致力于比较文学的研究,寻求中西诗艺汇通的途径.他从翻译入手发现了中国诗语法之独特,意境之新奇,意象之丰富,而这些又都是西方诗歌中所很少呈现的.这就促使他深入到中国古典诗歌中去做进一步的对美学和哲学的探求.在和西方现代诗的比较中,叶维廉发现中国诗歌艺术的独特之处.他引入心象这个概念并把诗歌与绘画、音乐、两种艺术进行比较,并将诗归纳为“姿势艺术“.同时对诗歌的语言表达媒介白话与文言二者之间的互补性,以及诗人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和阐释.本文就加以总结和概括.  相似文献   

2.
大历诗风的代表诗人刘长卿的诗,其意象的营构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他的诗歌中,共有30多处写到了"闭门"这一意象,因此,他可以堪称是一位"闭门"诗人。本文试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意象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形成原因及其所构成的独特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是诗人内在情思和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和“象”相融合所产生的可感可触景象。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艺术。这首诗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因此不可避免地烙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  相似文献   

5.
在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舒婷的诗歌审美意象群中有两个中心意象,这便是“海”和“泪”。舒婷用“海”和“泪”这样充满青春气息而又涌动着生命渴盼的意象,传达了一种执着人生态度,营造了一片精神飞越的幻境,给逼仄而久旱的诗国带来了一种壮阔之气,一种润译之感。  相似文献   

6.
余菲 《文教资料》2009,(2):10-12
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吸收了前人的多种写作手法,诗歌意象丰富。蜡烛意象在李商隐诗中多次出现,它正体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本文从其诗歌中“蜡烛”的几种意象:爱情思念、宴饮离别、闲淡释然等方面着手对其分析。  相似文献   

7.
谈岑参诗歌中的白草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诗人岑参曾两度出塞 ,饱览并用诗歌记录了西北大漠奇特的山川景物。其中 ,白草 ,这一内地文人很少提及的植物 ,多次在他的诗中出现。岑参在学习和继承“春草”这一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同时 ,将“白草”这一独特的意象引进诗歌 ,增加了草意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陆游诗歌中“梦”意象出现的频率在宋代文坛上是首屈一指的。梦作为一种从白昼延续到黑夜的精神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需求。“梦”意象无疑为研究者探寻诗人溶注在意象中的情感流程、内心隐衷提供了—个独特的视角。陆游的记梦诗历来都是研究的焦点之一,但研究者大多缺乏全面统计和观照。文章主要考察了陆游诗词中记梦诗的具体篇目,钩沉了全部“梦”意象,统计并分析诗人人生旅途上不同时期梦意象的分布情况及其展现出的诗人对其生存境况和精神追求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晚唐诗人李商隐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优秀诗人。在他的诗中,"雪"意象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故乡、仕途、美人是雪意象在他的诗歌当中三种最常见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叶维廉是一位集诗人、学者和翻译家为一身的著名海外华人,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和卓著的学术成就,特别在中西比较诗学的理论创新与汇通性研究实践方面卓有建树。他首先将“模子”理论引入比较诗学领域,用先建构二元对立再消解二元对立的独特方法为中西诗学比较开拓了新的研究范式。叶氏以自已丰厚的中西文化底蕴与双语优势,独创性地以中西语言与诗为根基,分析梳理出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现代诗歌在意象呈现方式上的美学趋同性,进而探析出中西诗学“共同的美学据点”,为中西诗学的汇通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在中西语言之间、中西文化之间、创作与研究之间的“打通”实践,不仅成就了叶维廉独特的学术个性和智慧风貌,也使他成为海外华人留学生群体中典范性的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朱小伍 《湖南教育》2003,(23):53-53
从春秋到晚清,我国诗歌中上出现了难以计数的咏雪诗句,它们组成了一幅绵长的瑰丽画卷,展现出雪在诗歌中独特的艺术魅力。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它融情于景,用纷纷扬扬的大雪烘托征人归来时的黯然神伤,蕴藉典雅,耐人寻味。以雪入诗,抒发情感,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正因如此,“雪”才成为文人们歌咏不衰的艺术形象。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雪景颇为壮观。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但诗中大部分笔墨都用来歌咏边塞早雪的奇异景象。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诗人…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从曹禺早期的创作实践出发,论述曹禺早期作品中“狭之笼”的总体意象,从场景和冲突揭示“狭之笼”对人的压制,并从“门”和“窗”的意象解释人物的精神突围。最后着重阐述剧作家的审美感受与“狭之笼”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这一意象在曹禺创作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诗言志”是众所周知的,诗之“志”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或相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由于他们经历不同,他们的诗所言的“志”决不会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让学生先弄清诗歌写作的时代,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诗人创作该诗时的境况等等,  相似文献   

14.
在汉代诗歌中,“风”成为当时诗人关注的对象。文章试图通过意象理论来解析汉诗中各种形态的“风”背后的隐藏含义,挖掘出“风”意象所包含的浓浓哀愁,体味诗人当时的命运遭际。  相似文献   

15.
雨这一自然事物到了唐代已成为诗人钟爱的抒情意象,折射出唐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不同时代诗人笔下的雨亦是风格迥异,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分析王维、杜甫和李商隐笔下“雨”意象的不同特点,以窥见唐诗的发展历程,发掘“雨”意象的运用在盛唐到晚唐诗歌流变中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咏雨诗篇,在这些诗中,诗人把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倾注于“雨”这一自然事物之中,或表现出安闲自适的情怀,或表现出不尽的相思哀愁,或表现出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宽广胸襟。  相似文献   

17.
“柳”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在送别诗中。通过对比分析三首含有“柳”意象的送别诗及其译文,探讨作为送别意象的“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十七年”诗歌中,“时间”成为诗人情感抒发的重要题旨以及结构诗歌的重要方式,“断裂”与“超越”是诗人时间意识的两个基本维度。“时间断裂”既与诗人内在的精神诉求有关,又与意识形态的有意引导密不可分;“时间超越”既培养了人们高度自觉和敏锐的时问意识,又使人被“异化”的时间所围困。  相似文献   

19.
李白诗歌中出现了大量和紫有关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仅是简单的色彩描绘,而是诗人受唐代多元文化薰染下的产物。它们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共同构成了李白诗歌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即紫文化。发掘李白诗中这一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为研究李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20.
处于六朝末期,梁陈交际的阴铿,是探索音韵规律、探索近体诗形式的重要诗人。因其传世作品仅有34首,史传中对他的记载也很简略,今人已无从得知他是否是自觉地遵循着某种理论来创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肯定他为届世诗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阴铿诗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水”的意象出现得颇为频繁。在其传世的三十余首诗中,有12首诗含有“江、河、溪、池”内容,这还不包括他的两首《闲居对雨》中的水之意象,近半数作品中都有水出现,其扮演的角色也多有不同,可以说,“水”见证了诗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