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英翻译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输出国门的重要途径。在汉英翻译领域中,影视作品翻译独具特色,如何将集中国传统文化、流行文化以及汉语之美于一身的当代影视作品译好,则是译员们的重任。文章以电视剧《甄媚传》为例,就影视翻译的特点、《甄嫘传》一剧的的语言特色、《甄媚传》的具体翻译策略及建议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62):12-13
文学经典《贝多芬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代表传记,傅雷译《贝多芬传》堪称中国的翻译文学经典,本文以此为例,分析了建构翻译文学经典的基本要素。除了原著本身的艺术价值、译入语环境和读者的影响之外,译者的翻译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淑荣的《夏洛蒂.勃朗特传》中译本中存在不少错译误译问题,很值得商讨。结合有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对其中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对类似作品翻译,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呼兰河传》是葛浩文翻译的第一部中文小说。该文拟运用后殖民翻译理论中的杂合概念并结合例子,考察葛浩文对《呼兰河传》中语言、文化、体裁风格三个方面的处理。研究发现,《呼兰河传》英译本呈现出杂合的现象,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异域风情,在某种意义上,葛浩文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吴聪 《海外英语》2014,(15):138-139
在同声传译中,有稿同传和视译是两种比较常见的训练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认为有稿同传与视译在同声传译时译员提前都会得到稿件,没有太多的差别。但事实并非如此,有稿同传与视译,在翻译难度上,翻译准备时,翻译过程中都存在着联系与区别。通过在同声传译实践中的比较,分析有稿同传与视译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汉学家庄延龄在19世纪英文汉学期刊《中国评论》上发表了多篇中国历史典籍翻译,《汉书·匈奴传》是其中之一。庄延龄翻译中国历史典籍是出于个人兴趣和从事相关研究的需要,主要采用忠实直译的翻译策略,也考虑了英汉史书的叙事差异,还运用了大量的注释,方便读者理解接受。但庄延龄的《汉书·匈奴传》英译还存有失误或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重点论述了同传过程中译员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后起跟踪,解构与重组,多任务处理模式,以及相应的翻译技巧,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同传中特殊的处理方式,提高同传质量。  相似文献   

8.
《巨人传》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一部深刻反映人文主义时代精神的巨著,在其中体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具有借鉴作用.本文以翻译教学为例,在分析《巨人传》的思想内涵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这部作品对翻译教学的重要启示,从理论和实践上重新认识这部作品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强 《钦州学院学报》2006,21(5):16-19,25
传体具有以故事、史实发明经义的性质。传体著作内容上解释经文所涉及的历史本事,可视为“内传”,而“外传”体则主要是非历史本事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以回鹘文《玄奘传》第五卷的残叶为蓝本,对其进行转写、翻译和注释。同时,根据汉文《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五卷"起尼乾古国终至帝城之西漕"的内容,比对回鹘译文,并对其中史地资料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1.
汉文写的朝鲜小说《王庆龙传》就是唐代传奇《李娃传》的翻版小说。《王庆龙传》的故事情节虽然和唐代传奇《李娃传》相似,但是女主人公妓女玉丹形象上发生了差异。朝鲜汉文小说《王庆龙传》翻版的过程中受到了明代冯梦龙《玉堂春落难逢夫》的影响。但是,与《李娃传》和《玉堂春落难逢夫》相比,更加注重了《王庆龙传》中女主人公固守贞节的烈女形象。其原因是贯通朝鲜社会的儒教意识形态,因为朝鲜社会中最理想的女性形象就是为一个男人坚守贞节的女性。除了《王庆龙传》以外,朝鲜后期的韩文小说《月下仙传》也是《李娃传》的翻版作品。这部作品中,女主人公也坚守贞节,被封为了贞烈夫人,也表现了朝鲜翻版小说的转用现象。  相似文献   

12.
汉代的乘传制度是在先秦、秦代乘传制度基础上发展和完备起来的。这一制度基本上存在于整个汉代。乘传通常有四等;但亦有超常规的六乘传、七乘传。乘传级别固然由使用者的地位、身份决定,但事情的紧急程度也起重要作用。乘传主要是在有军国大事时使用,因而对汉朝的统治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制度的缺陷性,特别是王莽时期的滥用,使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弊端,从而降低了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刘宓庆的语言文化信息符号的分类为框架,对《苏东坡传》的两个中译本在还原中国文化专有项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其翻译策略及方法,总结其成功与不足,并随文探讨了影响回译的主客观因素,以期为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建议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回译研究。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6,(95):13-14
《呼兰河传》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文化价值巨大。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对该小说的翻译加快了其在国内外的传播。本文从改写理论的三个方面出发,对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做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好逑传>是第一部被译成西文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自1761年英译本出版后,先后被转译为法语、德语、荷兰语等多种语言,形成了<好逑传>西文译本语言多样、版本丰富的特征.其中帕西译本和德庇时译本是最重要、流传最广的两种译本.帕西译本和德庇时译本在故事单元的编排整合、章回目录的释读翻译、诗词歌赋的翻译润色和文字词语的选择修饰等各个方面存在着不同;从帕西译本到德庇时译本,西人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认识逐渐深入,评价日益肯定,翻译越来越忠于原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好逑传>英译本的历史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传首制度可能源于战争中的军功制度。被传首之人有篡权称帝者、反叛政府的地方官员、反抗政府的起义首领、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中的反叛国王或敌国中的重要人员、被诬陷杀害的政府官员或自任地方官职者等。传首的目的地一般为中央政府首都所在地,或传至他国,也有传首到地方者。少数所传之首最后被漆而藏之,部分为人所葬,大部不知所终。传首制度形成的原因有六:验明正身、传送方便、保障安全、告示天下、邀功请赏、讨好异国。清朝末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传首制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7.
忠义类传是正史的组成部分之一,《宋史·忠义传》凡10卷入传280人,在正史忠义类传中占有重要地位。《宋史·忠义传》贯彻秉笔直书与适当隐讳的纂修体例;开创性地以"不事二君"作为入传标准,使得忠义类传具有不拘身份地位、面向全体民众的开放性特点;同时根据忠义事迹"以类附从,定为等差",明确把忠义行为划分等级,彰显出国家的价值导向;而其忠义叙事浓厚的文学色彩,则使得忠臣烈士的忠义行为极具感染力,有助于忠义类传功能的实现。《宋史·忠义传》诸多新变化,既是宋元时期忠义观念的投射,也对后世正史忠义类传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郑强 《现代语文》2007,(11):27-27
元代修撰的《辽史》、《金史》、《宋史》中的"文学(艺、苑)传记载了三国文学各自的发展状况,本文试图通过对三者加以比较,探寻出其中的一些异同和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从人物心理描写的角度来看:《金云翘传》与《翘传》的作者都擅长透过人物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性格;作者对人物做心理分析,通过人物言行和内心独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但青心才人善于通过诗词来写人物内心,阮攸则善于写景寄情;《金云翘传》的内心独白是简介式的内心独白,《翘传》中的内心独白除了简介内心独白之外,还有直接内心独白以及从无所不知视角描写内心独白;《金云翘传》叙事者在评论时的态度是相当客观的,表达也相当含蓄、蕴藉,而《翘传》的叙事者却用充满主观情感的语言来评论人物、表示对人物的同情。  相似文献   

20.
“传舍”作为吏员出行的主要住宿机构或休息场所,在汉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汉代行政体系的运作与管理。悬泉汉简是汉代邮驿系统中目前唯一能够确定且保存下来的文书档案,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研究,恰恰从一定的角度再现了汉代的传舍制度和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