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新媒介的性别实践是一种"体验主义"的"文化资源",还是一种需要引起警惕和批判的矛盾体?考察中国动漫所体现的性别实践及其传播,可以看出其所塑造的女性所具有的时代进步意义,及其作为体验主义性别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在探寻动漫刻画与塑造女性形象所存在的男权社会对她不公正表达的同时,透过近现代动漫女性形象的嬗变来考察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2.
以四位英美女作家以及她们的中国叙事为研究对象,分析她们所塑造的四种不同的中国形象,揭露西方女性的中国想像重复了东方主义话语,把中国建构成美丽的东方和邪恶的东方两个矛盾的意象。西方女性的中国叙事反映了性别与种族的矛盾关系,女性东方话语作为东方主义话语中一个异质性的子话语,既挑战又巩固了男性东方主义话语。同时,这些作家通过对中国他者的想像完成了女性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汤亭亭在《女勇士》一书中,既有对"东方主义"话语的建构,同时也有对这种话语的解构。我们可以从小说塑造的几位中国女性形象入手,解读这两种活动的具体操作。《女勇士》所反映出来的"东方主义"话语与其对立面"西方主义"话语都是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只有东西双方不再妖魔化对方,才能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模式。  相似文献   

4.
《莆田学院学报》2017,(4):15-21
论述南宋至清末,妈祖的封号实现了由"夫人"到"天后"的发展,并且官方重新塑造了妈祖"辅政庇国"的神格内容。从儒学女性观解析妈祖的官方形象,发现妈祖一方面满足了儒学中关于女性居"内"的要求,一方面又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性别分工。这一矛盾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女性的"工具性"存在,指出妈祖文化形象的塑造实际上是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它表明了儒、道两家女性观的差异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严映雪 《海外英语》2012,(5):229-230
结合海明威本人的经历,该文对《文学导论》所选的三篇海明威名作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发现这三篇小说中女主人公性格、年龄各不相同,但她们的命运却殊途同归—遭受男权思想的压迫。该文认为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形象的海明威非常擅长描写女性人物形象,但是他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却是笼罩在他个人浓厚的男权主义思想下的。  相似文献   

6.
左静 《华章》2007,(3):138-138
"洋动漫"对中国动漫市场大肆进攻与占领,导致中国本土动漫市场逐步丧失,国内动漫市场急欲振作精神走出一条自主发展的民族化之路.而在动漫作品的创作中,角色的形象塑造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由此在动漫角色设计上体现民族化是当务之急,也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采用"性别——女性"视角进行文本书写已经成为今日女性文学创作的一种主流书写手段。严歌苓于超文本叙事层之上采用作者本人的"性别"视角,恰吻合了埃莱娜西苏对"阴性书写"所下的定义,在《白蛇》中,此类性别书写的文本表征为徐群姗形象上所体现出的变装、酷儿色彩。本文从性别、书写、同性恋的角度入手,探究《白蛇》中性别作为主要书写元素的表意实践,以此来窥探"文革"题材小说的一种新式写法。  相似文献   

8.
张贤亮笔下的女性形象大都集中国传统妇女美德于一身,具有贤良温顺、吃苦耐劳、勤劳善良的品质,她们的母性特征尤为明显,她们的爱情都属于受动型。张贤亮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实际上是他对女性性别的艺术想象,透露出他作为男性作家的以男权为中心的性别立场。  相似文献   

9.
社会总是以类型化的眼光看待女性角色和女性形象。当今大众传媒重点建构的女性形象可归纳为贤妻良母、女强人和受难者等三种社会类型。构成社会性别的文化标识对个体的生活和社会机制的运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对生活在多媒体的社会语境中的现代人而言,媒介所塑造的性别刻板形象、所反映的性别陈规和性别歧视都深深地影响着人柄的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的乡村女性形象受到媒介的普遍关注。印刷语境中的乡村女性形象突出了人们对伦理价值的重新思考,声像语境中的乡村女性形象突出了时代感和娱乐性。两种媒介不约而同的采用了"俯视"的角度和有倾向性的性别视角,未能摆脱"刻板印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中国西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将西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置放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链条上,置放于中国西部电影思潮这样的背景上进行考察,透过对中国西部电影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分析,试图揭示出电影创作者们对女性形象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苏曼殊因其小说"六记"被尊称为鸳鸯蝴蝶派的鼻祖,其小说表现了新的婚恋观及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这与"五四"文学精神有相通之处。"六记"中塑造的"佳人"形象彰显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女性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史价值。本文从苏曼殊的女性意识及其作品中建构的女性形象来解析其小说对女性塑造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客家影像的历史叙事与文化建构,客家女性成为历史叙述的主体,成为文化景观的符号,借由女性形象的视觉符码,女性身体承载了历史叙事与文化认同的双重功能。两岸三地的客家影视剧在不同地域文化历史背景下,客家女性形象塑造中均呈现女性图像化、女性符号化的影像特征,由景观所代表的女性身体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功能,性别叙事的背后是族群历史建构,女性符号承载的是族群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4.
丁玲在早期创作中塑造了梦珂、莎菲、阿毛、伊萨等一系列女性形象,构成了以莎菲为核心的"莎菲型"女性形象。"莎菲型"女性形象塑造的主要原因是女性解放思潮下的时代环境、作家思想状况的影响而形成,"莎菲型"女性在性格命运与情感体验方面体现出反叛、孤独、幻灭等相同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妇女解放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已然成了一组紧密相关的时代命题。"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及其建构过程,实际上是对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下女性身份实现深刻转型的真实摹写。而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框架之下对性别平等所进行的广泛政治支持和社会动员,却也正是"新型主体"与"新的精神"形象建构的现实观照。其结果共同指向于立体的中国本土妇女运动和性别平等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系列中,茅盾早期创作的“时代女性”形象群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们”真实反映了时代和生活.凭借其内蕴的丰富性和特异性一出场就为人们所瞩目。这些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受茅盾自身独特的生活体验、茅盾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作为一个男性作家作者在塑造女性过程中的无形介入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形象群无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是作家自身的整个创作历程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看 ,只有母亲是女性的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大众传媒中塑造的母亲形象的类型及其所包含的情感评价、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女性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分析近年来大众传媒特别是影视传播中呈现的母亲形象的典型个案 ,以揭示女性生存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严歌苓在《金陵十三钗》中塑造了一群独特的女性形象。首先,她以男性的视角描绘了“天使”与“妖妇”两种女性形象,然后又从女性自身的生理体验、情感体验、性格的发展等多个方面对男性眼中的“天使”与“妖妇”形象进行解构和颠覆,反映出女性在男权文化中形成的复杂性格,并对其所具有的主动性与独立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竹山县区域性女娲信仰是源自于远古的一种女神崇拜,以她为核心的独特的女神崇拜形成了当地具有特色的女性文化,对当地女性的精神和日常生活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女娲的女性形象在历史长河中塑造了女性的性别形象,现代女性的性别形象是女娲精神的再造,是先进的性别文化和两性和谐发展的又一启示.  相似文献   

20.
著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被认为是美国文学的超经典之作。通过研究小说塑造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小说刻画的女性形象部分地遵循了性别呆板形象,而这样的形象揭露了当时美国南方社会制度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流行的骑士文学对女性思想的毒害与侵蚀。同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对性别呆板形象的悖离体现了马克?吐温对性别呆板形象所持有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