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4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应邀出席周总理家宴,几度出国访问;他在马尼拉的报告令洋人惊叹,菲律宾总统夫人听后,将其做法引进本国推广;他只读过三年私塾,却由一名农民“赤脚医生“破格提拔为省卫生厅副厅长;他就是被新华社记者誉为“中国合作医疗之父“的--覃祥官.……  相似文献   

2.
杨蓉 《传媒》2015,(4):79-80
媒体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工具.在媒体中塑造“中国形象”的主体呈现二元结构,在国内媒体之外,又有作为“他者”的国外媒体.以“他者”的视域进行反观,在实证的基础上了解“他者”视域中的自我,进而解读其生成的原委,将有助于丰富“中国形象”的内部结构,强化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针对性和目标性,避免主观臆断或误读误判,为“中国形象”的塑造争取更为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3.
基层是部队的“脊梁”,也是新闻报道的“源头”.现在有不少基层报道员埋怨中队天地小,工作平淡,发生不了新闻,没什么可写.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我以前学新闻写作也曾持此态度.后来,一篇报道使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春节刚过,在一次下部队采访中,我听到有关湖南籍战士李红卫在入伍前曾获得1992年度衡阳市青少年组乒乓球单打冠军和湖南省青少年乒乓球单打季军两项头衔的“小道消息”.我怀着敬仰之情,找到了正在厨房值班的李红卫,立即对他进行现场采访.了解到他为了当兵,亲朋好友和他闹得不愉快,他还婉言谢绝外地教练高薪聘他继续深造的好意,毅然报国从军,当了一名普通的武警战士.后来,由于工作需要,他下到炊事班,干上了一名既脏又累的“火头军”.这就是李红卫的成长历程和人生价值的闪光点.当时,我心头一热,一股从未有过的暖流遍及周身,多好的战士,多么高尚的情操!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对李红卫进行了“全身搜索”,一气呵成地采写一篇长达1300字左右  相似文献   

4.
“与”,“及”是从文言釆的,口语里很少说;“同”流行于华中一带,带一点方言色彩。在普通话里,“跟”用得最多,但是文章里最常见的是“和”. “和、跟、同、与”都有两种作用。比较:(1)水仙和腊梅都开了。(2)他和我说话呢!在前一句里,“水仙”和“腊梅”的地位是平等的,“和”字的作用在于把这两个并列的成分连接起来,这个“和”是连词。在后一句里,“他”和“我”的地位不平等,“他”是“主”,是说话的人,  相似文献   

5.
最近,偶尔在旧报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这是对“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魏青刚的颁奖词,成语“沧海横流”用在此处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另外,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有的人在说到抗震救灾时多用“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也是把“沧海横流”用错了地方.  相似文献   

6.
战争年代,革命战士把牺牲称作“光荣”,把负伤称作“挂花”.开国少将颜文斌的头、臂、胸、腰、臀、腿,共挂18处“花”,是负伤次数最多的开国将军之一.他的名字很“文”,可打起仗很“武”,5次当敢死队长,战友们称他“猛张飞”.他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差点儿“光荣”,可谓满身尽挂“光荣花”.身上的伤疤大如碗口,小如铜钱,一个伤疤就是一枚勋章,这一枚枚闪光的“勋章”,折射出颜文斌将军金戈铁马的传奇人生.  相似文献   

7.
张静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奇人,他出生在浙江南浔四大富豪之一的张家,孙中山曾经给张静江题写过一副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张静江深得孙中山的器重,被称为“民国奇人”和“现代吕不韦”. 张静江年轻时,眼镜与皮鞋都与众不同,他眼镜的镜片不但特别的厚,两边还不均匀.皮鞋也是特制的,一只鞋与脚之间置一木块,因为他的那条腿有病.张静江虽然眼不好使,腿也不行,但他能在巴黎最热闹的街市骑自行车横冲直撞.  相似文献   

8.
这里要辨析的“好”与“好不”,都是形容词,后面可以带形容词,表示程度深,且均含有感叹语气。但这两个词用法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1.“好”后面可跟单音节的形容词,如:他的个子好高,但“好不”后面不能跟单音节的形容词,不能说“他的个子好不高”。2.这两个词后面都可以接双音节的形容词,而“好不”后面只限于部分双音节的形容词。  相似文献   

9.
“色厉内荏”意思是神色严厉,内心软弱(荏:软弱).形容人外表强硬而内心怯弱.语出《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穿窬:钻洞爬墙)之盗也与?”后以“色厉内荏”四字成文.例如汉·王充《论衡·非韩》:“奸人外善内恶,色厉内荏.”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十五回:“后来藩台走了小路子,向他随员当中去打听消息,才知道他是个色厉内荏之流,外面虽是雷厉风行,装模作样,其实说到他的内情,只要有钱送给他,便万事全体的了.”叶圣陶《英文教授》:“他跑遍租界的各处,观察了帝国主义爪牙的色厉内荏的窘态.”王火《战争和人》(二)卷四:“童霜威不禁惊讶地想:唉,人的内心真是复杂!这个杀人不眨眼的汉奸魔王,看来也是色厉内荏,怕的是因果报应呢.”  相似文献   

10.
新媒介技术侵入“日常生活”,破坏了“日常与非常”、“公共与私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边界.这一现象要求彻底修改“日常生活”的理论.媒介化的“日常生活”成为建构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道德的与社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轻轻地说话,轻轻地走路,轻轻地做事,他就是刘波.可是“人不可貌相”,在他的名下,有一个与他外表不太对应的美誉——“新闻获奖专业户”.从1981年到1994年,他获得中央、省级新闻文学奖18次,年年都得好作品奖.刘波用他一摞厚厚的奖证为洪湖有线广播电视台争得了名誉,同时也展示了这个30刚刚出头年轻记者的美好前景.当人们羡慕刘波、夸奖刘波的时候,不禁问他,这连连得奖的奥秘在哪里?可刘波只是轻轻一笑;“那些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就不再提了.表面上平平静静的刘波,内在却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观察新闻,观察生活的火眼金睛,火一样的工作热情,雷厉风行的采访作风……刘波采访,不但有一股拚劲,而且有一股赖劲.在他已见诸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的20多篇论文中,初步建立起他自己的新闻采写“理论系统”,如:“文外功夫说”、“新闻攻关说”、“新闻艺术说”、“新闻边际说”等等.至于“赖劲’那就只是“文外功夫”的一个道道.  相似文献   

12.
某一天,90岁的潘基礩先生突然对我说,“我俩是忘年交”.我受宠若惊. 论年龄,潘老比我年长30岁,比我父亲还大3岁,应是我的长辈;论职务,他曾是长沙市副市长,民革湖南省委主委,后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一直是我的领导;论学识,无论文史哲,还是理工医农,他都有建树.他是我省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撰写的参政议政调查报告,多次受到中共湖南省委领导的赞誉.他国学功底深厚,长于诗词,而撰写的碑、记、志等都用文言文.如果我拜师向他学习“六艺”,恐担心他不愿收我为徒.现在,居然称我为他的忘年交.  相似文献   

13.
作为报人的查良镛一定比作为武侠小说作家的金庸名气小,知道查良镛与金庸是一个人的就更少了,但是细心的人还是可以发现“金庸”二字原来就是“镛”字一分为二.他的武侠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及海外华人地区,说他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华语作家之一,是一点也不夸张的.然而他自己在一次演讲中却说,他写小说仅仅是“附属于新闻工作的副业”,他解释说,写第一部小说时,在《新晚报》当编辑的他,是为了副刊的需要而写,后来的小说则是为了《明报》的需要而写.  相似文献   

14.
对连水来说,他是一个黄梅戏学徒,他将永远是一个学徒,因为广阔的人生还在等着他.对创作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因为艺术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都走在儿童文学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我们也是“永远的学徒”.  相似文献   

15.
从主席诗词“答友人”中划掉自己的名字 乐天宇在华南热带植物研究所七八年,亚热带气候的影响,他得了严重的关节炎.组织上让他回北京,他成为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周恩来总理关心他,打听他的状况.不久,乐天宇接到通知,增补他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组织上的关心,他想到了周恩来、毛泽东.回想起延安时期,毛泽东听完关于烂泥洼的汇报后把他留下来.他们谈及九嶷山,还给毛主席背了一首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写的诗:“生长月岩濂水间,老来才入九嶷山.消磨筋力知余几,踏破人间五岳还.”毛泽东一听哈哈大笑,“你这个九嶷山人夸他来激我.他的字写得好,诗一般.以后有机会我一定去九嶷山看看,那是舜帝巡游的地方啊.”以后毛泽东见到他都叫他九嶷山人.  相似文献   

16.
庄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学问渊博,涉猎范围极广,他的哲学思想独到精妙,关于他“无为”主张的理解也有很多种.下面我将结合庄子的哲学观点谈谈自己对“无为”思想的一点理解.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的山东沂蒙山抗日根据地一带,有一位非常知名的侦察英雄,他的名字叫孟庆友,是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六团侦察排长.他经常率侦察队员乔装打扮,出入于日伪占领区,抓“舌头”、杀汉奸,收集情报,屡挫日伪军的威风,一时传为神奇人物.伪日照县大队副大队长朱信斋曾悬赏1200块大洋缉拿他,但到底始终无人领得这笔赏钱.1944年8月,孟庆友出席山东军区召开的英模代表大会,荣获“战斗英雄”和“捕敌神枪手”称号.孟庆友智端“三仙洞”,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在抗战时期的山东沂蒙山抗日根据地一带,有一位非常知名的侦察英雄,他的名字叫孟庆友,是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六团侦察排长.他经常率侦察队员乔装打扮,出入于日伪占区,抓“舌头”、杀汉奸,收集情报,屡挫日伪军的威风,一时传为神奇人物.伪日照县保安大队副大队长朱信斋曾悬赏1200块大洋缉拿他,但到底始终无人领得这笔赏款.1944年8月,他出席山东军区召开的英模代表大会,荣获“战斗英雄”和“捕敌神枪手”称号.这里讲述的,是他智端“三仙洞”的一个真实故事. 福昌客栈的特殊顾客 1943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通往山东省莒南县中楼村的一条山间小道上,一位20多岁的青年大步流星地走着,不时挥手抹掉额头上滚滚而下的汗珠.这时,乌云漫天,远处隐隐传来阵阵沉闷的雷声.大地上没有一丝风,树上的知了拼命地叫着,喧闹的人们身热心烦.这位青年不顾天气闷热,急匆匆地赶路.他,就是八路军出色的侦察英雄孟庆友.今天,他又接受一项新任务,除掉一个死心塌地为日伪卖命的“女妖婆”——中楼村福昌客栈老板刘鸨儿.  相似文献   

19.
“我选择了当‘矿二代’” 几年的社会闯荡,误打误撞,没有奋斗目标,不就是想找个前进方向吗?他暗想,煤矿这行也许就是他这辈子的出路! 黑保军从河北省邢台技校毕业后,带着愿望和憧憬走向了社会.他曾经在山东临清、河北邢台等地的饭店里洗过碗打过杂,也在建筑工地上当过小工和水暖工,还在一家大型民营企业里当过质检班长.他在许多行当里懵懵怔怔干了好多年,好像没有方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彷徨.他曾经向一位厨师讨教“诀窍”,厨师告诉他:“人干啥都得一步步走过来,哪个行业不得辛苦个十年啊!?就说学厨艺,从配菜、助手,再到主灶,不都是一步步熬啊,不吃苦头不下功夫,干啥都是没出头之日的.”他记住了厨师的话.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史研究者陈子善先生曾言:自从1980年代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了《诗二十五首》之后,“邵洵美的名字已经不再使人感到十分陌生了”.的确,此前不少人对他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曾被鲁迅讽刺过这一点;不过后来随着海内外相关研究和介绍的推进,其形象逐渐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甚至有人还提出对他“该另眼相看了”.只是这些讨论大多集中于文学史领域,其他似着墨不多.2012年出版的作品集《时代讲话》,则将他不为人知的“另外一个写作领域——时论——的成果,集中呈现在我们面前”.同年出版的《邵洵美:出版界的堂吉诃德》一书,也对其时评写作活动进行了评介,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