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读过有关用“靠近法”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的文章,很受启发。文章中举例说明了用“靠近法”可以使学生很容易地找到单位“1”,而且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学生普遍认为分数应用题难学的现状下,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探索。但数学问题千变万化,对分数应用题的不同表达方式,死套“靠近法”也会出现错误,对此笔者有以下认识。  相似文献   

2.
有关“比”与“分率”的复合应用题是分数应用题教学中的难点。解答此类应用题,首先要加强学生对“比”和“分率”的认识,经常进行转化训练。此类应用题有好几种解法,但有些解法学生理解较难,如果能根据分数与比的关系,把它转化为比的形式,用“归一法”解,学生容易理解。  相似文献   

3.
解小学六年级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多年来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正如“教师教学用书”第57页中说:“……这种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条件多了,学生往往难以判断应该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由此可见,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难度都是比较大的。  相似文献   

4.
“分数应用题”主要是指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应用题。它 是小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十册的重点数学内容。现行教材 在编排分数应用题时’强化了方程的解法’这样’无论是乘法还 是除法应用题都是紧紧扣住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根据数量 间的相等关系来列式或方程的。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 要使学生善于找单位“ 1 ” ’能说数量关系’学会画线段图。  相似文献   

5.
将集合、对应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教法,可以简化繁琐的思维过程,收到良好效果。我用“对应图”指导学生解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尝试就是一例。一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具有“对应”观念,并学会画“对应图”当进行第一类分数应用题教学时,就让学生初步具有“对应”的观念。如解“某校学生一年级有140人,二年级有170人,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80人,五年级有150  相似文献   

6.
“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是在简单分数应用题教学基础上进行的。这些题目中已知条件的量与率不对应,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题目数量间的内在联系,将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某种形式的转换,这样,往往可以寻找出巧妙的解题途径,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还可以降低较杂分数应用题的解题难度。一般有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分数应用题中,如果单位“1”的量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解题时往往不知所措。这时,我们可以使用比的基本性质巧妙解题。  相似文献   

8.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难点,一方面是在学习整数应用题的基础上的继续与深化,另一方面又具有本身的特点与解题规律。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量”与“率”之间的关系与整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比较,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抽象。解答分数应用题时,首先遇到的就是判断确定单位“1”的量,其次是找已知量的对应分率。我们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揭示“量”与“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要善于发现“量”与“率”之间的隐蔽条件,根据分数的意义准确地列式解答。当然,学习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靠单一的思路难以找出解题突破口,只有平时多总结规律,才能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9.
孙志勇 《山东教育》2005,(19):81-82
分数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解简易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包括: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②分数除法应用题;③比的初步认识。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巧中还有巧     
读了《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6年第5期周维国老师的《分数应用题分率转化“四法”》一文,受益匪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也觉得,明确对应关系,寻找对应分率,巧妙设值或转化单位“1”是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周老师文中倡导的分数应用题分率转化“四法”的确是好方法.但笔者经过深究,发现如果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分数(或百分数)应用题转化为整数形式的应用题来解,则可以不必严格区分用乘法还是用除法,也可不必顾虑中间过程一会儿要求“整体量”,一会儿要求“部分量”的复杂情况  相似文献   

11.
经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发现“量”“率”本是分数的一体两面,无论从何处入手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都可能丢失“分数”认知的完整性,给学生的后续学习,尤其是分数应用题的解决带来“负迁移”。为解决这个问题,文章以“平均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自然对接“量”与“率”,使学生在认识分数之初便整体感知分数,体悟“量”和“率”的“共通处”与“区分点”,为后续分数学习打下更加全面而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人在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解分数应用题时总是不能得心应手,经常会出现解错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没有掌握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恰当方法。解答分数应用题,关键在于理解题意,弄清题中各种数量间的关系,列出对应的数量关系式。教学中还需要针对学生实际,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解决不同类型分数应用题的思路。为此,教学中我遵循高质量、高效率、低负担的理念,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采取多种教法进行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分数应用题是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而使学生具有解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策略思想,能运用其策略,就能使某些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简化,由难变易。由此,本文特介绍10种解分数应用解题的的基本策略。一、寻找“对应”“对应”既是解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思维方法,也是解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策略思想。一般以构建对应数量与分率为思维主方式。它可将思路化繁为简,即通过找到对应分数,转化为分数基本应用题,即可得解。例1:机械厂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做需10小时,乙单独做需8小时,两人分做,完成任务中,乙比甲多做了80个。这批零件共…  相似文献   

14.
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一点思路○朱丽红(瑞金市教研室)分数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个难点,特别是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混合讲解时,学生就更难理解了。为此,我对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采用了先突破应用题中的“关键句”,再用线段图解应用题的思路,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大都采用依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进行教学。其步骤是:首先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总结,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接着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大部分学生也学会分数应用题的列式方法,但领会不深刻,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两个数之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所以学生在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往往把写成分数形式的比当作分数来计算,或把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当作分数乘法应用题来解.学生对如何变通解答“分数”与“比”的应用题感到困难.为解决学生在解题思路上存在的问题,可把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试用题组形式设计练习题进行教学.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乔斌 《山东教育》2004,(28):48-48
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一些涉及分数除法的应用题,表示单位“1”的数量是未知的,需要通过一定的逆向思维来寻找所求数量与已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加上条件比较复杂,一些题目往往需要先求出单位“1”的量,再转而去求其它的数量,这就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造成学生在思维和解答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错误。由于“比”在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中所独有的灵活性,使我们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利用“比”的意义,有效降低思维的难度,更加灵活而巧妙地解答分数应用题。例如,(1)小明看一本书,…  相似文献   

18.
我教了“按比例分配”一章后,用了几个课时,对分数应用题进行加深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分数应用题的“1”是选定的,并非如有些人所说是固定在“比”字后面或者“是”字后面的,从而提高学生解分数应用题的能力。训练时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相似文献   

19.
教会学生解分数应用题的一些策略和技巧,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现举例如下,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何春芬 《考试周刊》2011,(51):84-85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本文在教学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巧练,总结了学习数学三部曲:加强"说话"训练,夯实理论基础,形成技能技巧,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重视"看、想、说、画"训练,认真审题,说清思路,寻求数量关系;注重一题多想、多变、多解训练的"多变"综合训练,拓宽思路,培养思维灵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