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能力、积累能力、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及习惯、认知能力和人文素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2.
刘富德 《考试周刊》2011,(42):66-66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做好下面"四个注重"。  相似文献   

3.
马艳 《成才之路》2010,(11):49-49
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定位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确,语文素养既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让学生重视课外阅读,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且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继柏 《成才之路》2014,(31):97-97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提升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使人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5.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来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会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苏步青教授也曾经讲过,学不好语文的学生,  相似文献   

7.
马行南 《广西教育》2012,(34):25-26
现在,我们国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种高素质,不仅仅体现在知识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能力上。这种能力,很多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而主动获得的。"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语文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重视品析、要重视积累运用。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愉悦、和谐的写作氛围,创设一个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写作话题,紧抓学生情感的切点,作文教学不再难矣!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生成一定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衡量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12.
人文素养是做人的基本素养,其核心是人格精神。发展学生人文素养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当前,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状况不容乐观,中职语文教育应结合中职教育实际,发挥人文教育优势,在遵循语文性、职业性原则的前提下,改革教法,强化阅读,创新写作,重视实践,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  相似文献   

14.
季美红 《海南教育》2014,(10):20-20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样一看,德育和语文的教学是有共性的,两者都具有基础性,都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归根到底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人文意识。鲁迅先生所指引的"多读和练笔"这一语文教学之路,至今仍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法宝"。阅读和写作犹如语文教学这只大鸟的双翼,彼此必须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7.
语文素养是促进高职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语文素养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文章从以上四个能力分析了90后高职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改变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目前如皋全面推广的"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检测反馈等主要流程中,最大限度给予学生亲历学习的时空,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师要扮好"导演"角色,创设情境,诱发情趣,激发"表现欲";以"爱"和"激励"为主导,激发"乐学欲";发挥教师示范作用,激发"创造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提高,培养他们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这一概念还决定了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成为全体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