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日。在备《马说》一课时,发现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语文。2002年版)第202页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这一句中的“祗”与教材中的“祗”不同。翻看2007年版教参,这个句子仍没有改动。于是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版,以下无特殊注明均出自该词典)。  相似文献   

2.
线索怎样找?     
职高《语文》第一册(国家教委推荐教材,人教社1991年9月版)第三课《我的母亲》的“自读提示”、“单元小结”、“练习”等里,关于该文的记叙线索“多元化”提法欠妥。摘要如下: “本文按照时间为顺序”(见28页第二行);“写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文中六次提到,可说是贯穿全文。”(见28页第七行);“《我的母亲》以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为线索。”(见54页倒第七行);“自读《我的母亲》全文之后,理出本文记叙时间顺序,找出表明时间顺序的句子。”(见55页第四行);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第41页:“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3.
小语第三册归类识字(二)的第一课,有一个生字“插”,学生常易写错。我为此翻阅了三种参考书,发现三种不同的写法。第一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1995年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详见第64页倒数13行)。第二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著的(1994年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三册教案》(详见第50页倒数第五行)。第三种是上海教育出版社朱典、辛夷编著(1979年版)的《常用汉字的笔顺笔画》(详见第80页第二行)。为了便于对照,我把三种资料中有关“插”字右  相似文献   

4.
数量减少能不能用倍数?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说.“数目增加可以用倍数或分数来表示;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表示,不用倍数。”(见《语文基础知识》第三册第十五页)中等师范学校数学课本说:“如果一个数扩大(或者缩小)若千倍,另一个不变,那么它们的积也扩大(或者缩小)同数倍。”(见《小学数学基础理论和教法》第一册第四十七页)两本教材的提法显然是矛盾的。学生听语文老师讲一套,  相似文献   

5.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所选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一尊还酹江月”句,其中的“尊”字,课本注解为“通‘樽’”。其他参考书,也有这样注的。如山东师专教学法校际教研组1982年6月编的《语文教材研究》第384页注解(13),刘允声、彭格人合编的《全日制十年制语文课本古诗文译注》(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1年2月出版)第276页注解⑨第。也有直接把“尊”与“樽”归到“通假字”中的。如上述《古诗文译注》(见该书第342页“通假字”第66条),再如《中学古汉题基础练习》(见该书第66页“同音假借”的练习语。吴祖兴等编,北京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1981年7月再版。)  相似文献   

6.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读了贵刊1993年第一期第18页《一道数学思考题的教学设计》一文后,我深受启发。但又觉得还有一种解法既简便,学生又易于接受。原题(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29页思考题)如下:一个班有48人。班主任在班会上问:“谁做完语文作业?请举手!”有37人举手。又问:“谁做完数学作业?请举手!”有42人举手。最后问:“谁语文、  相似文献   

7.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一本好教材就是一位好老师。现行义务教育教材无论是编排体系,还是知识结构,都非常严谨,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但教材中的个别地方,也存在着不妥之处。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80页“读写例话”中的分析就值得商榷。 小学六年制语文十二册第80页“读写例话”《观  相似文献   

8.
职高《语文》教材指瑕○宋金阁教材建设职业高中《语文》教材(语文出版社)结构科学,实用性强,是一套很有特色的好教材。为完善这套教材,现将使用过程中发现的瑕疵提示如下:第二册230页注释⑧“小心”应为“小人”。244页注释②“敞”应为“敝”。第四册70页...  相似文献   

9.
孙正龙同志的《语文课本前后不一举隅》(见《语文教学与研究》90年12期)一文,引起了我的共感。我想就语文课本前后称谓不一也举隅于次。 1.到底称“固定结构”还是称“习惯用法”? 高中《语文》(以下简称高语或初语)第三册387页在分析文言疑问句的具体情形时,一方面提出:“文言中还有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如‘不亦……乎’、‘何……为’、‘何以……为’、‘何……之有’等”;另一方面又提出:“此外,还有几种固定结构,如‘如何’……等,也是表示疑问的。”然而高语五册323页在讲解“文言常用固定结构”时,所列举的  相似文献   

10.
统编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课本(试用本)《语文基础知识》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少问题,已有专文谈及,现不揣浅陋,再提出一些浅见,以就教于大家。一、举例不当。教材250页有关“转述”的例(2),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1.
浇洗乎灌饮乎河南常道江职高《语文》第一册(国家教委推荐教材.人教社1991年9月版)选人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教材对“媵人持汤沃灌”一句的译文是“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见1991年9月版430页)。与其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服役...  相似文献   

12.
读了赵刚先生《(古代英雄的石像)五疑》(见《现代语文》)2002年第3期“教材探微”专栏)一文,我很佩服赵先生大胆质疑的精神。但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不同的感悟,特在此与赵先生商榷也与其他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3.
人教课标版新教材中有首儿歌:《小小竹排画中游》,其中有一句“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许多师生经常把“绿油油”读成“lǜ yōuyōu”,而教材中的注音分明是“lǜyóuyóu”。原因是原版教材上的注音是“lǜ yōuyōu”,读着也顺口(见九义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第74页)。教师们就把这一读法一直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14.
下面我结合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5页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和我在教学设计中的实践,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加工教材,实现创造性地用教材教”。  相似文献   

15.
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掌握知识的依据 ,其内容准确无误是它的生命。然而今天使用的《思想政治》、《语文》等教材仍有应该商榷的内容。初一《思想政治》(上 )第 71页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叙述 :“在许多情况下 ,一个人要确定什么目的 ,是颇费踌躇的。”这里的“颇费踌躇”用得是不恰当的。正是用词不当 ,使本来很容易理解的问题变成很难理解的问题了。要是将其改成“很难拿定主意”或“犹豫不决”等 ,不就简明扼要了吗 ?为何要故弄玄虚 ,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呢 ?初一《思想政治》(上 )第 10 3页第四自然段中的“听听泉水丁东、小鸟欢唱声”…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奕喻》(钱大昕)一文有“曾观奕者之不若已”句。对句中“曾”,教材第287页和人教社编第二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235页的注均为zēng,乃,竟。”笔者认为这个注音值得商榷。“曾”确有两种读音。查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  相似文献   

17.
拜读了贵刊发表的王长路老师的教材研讨文章《“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新释及启示》一文(见《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8期36页),既为王老师认真细致的钻研精神所感动,也颇受启发,在此也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一管之见,以与王老师及广大语文教师或诗词爱好者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书博鸡者事》一文中“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一句,教材选为文言词义练习,其中对“衣”的释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学参考书》给出的答案是:“衣,衣服(名词)。”(见第403页)这个答案,值得商榷。我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作了如下辨析。从语法角度看,这句话(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豪民”,“方”是时间副词作状语,起修饰作用,“华衣乘马”是一个联合词组作谓语。组成这个联合词组中的两部分,结构形式应相同或基本相  相似文献   

19.
问题解答     
问: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第14页,“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象一块石头似地落在猎狗面前。”第19页“老麻雀象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教学参考书第90页“新打下来的粮食堆得象山似的。”三句话都有“象…似的(地)。”我们组的同志们为此发生了争论,究竟哪个地方应该用“地”,哪个地方应该用“的”,请予解答。  相似文献   

20.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的《小学语文第四册备课用书》第22页中写道:“兜”是上下结构,上面由组成,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在教学中,我按照上述方法进行笔画笔顺指导。可是有一位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向我提出:“兜”字右上角不是(一画),而是(两画)。我查阅了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