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是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影响深远。转企改制后,一些教育期刊,尤其是一些综合类的教育期刊,也要由原来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事业单位转变为现代企业进行经营,走向市场。基于刊社经营  相似文献   

2.
2012年2月,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试点工作在安徽、上海启动.推动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报刊出版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也是整合重组优势资源、优化报刊业结构,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的迫切需求.这项改革的推进是将我国期刊推向市场化的重要举措,也是目前全球期刊市场化浪潮中我国期刊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学术期刊作为“非时政类期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纳入行列.  相似文献   

3.
魏思思 《编辑之友》2011,(Z2):37-38
随着国家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已经在行业内迅速推开。新闻出版总署有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300家非时政类报刊完成转制,201 1年内还有5 0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开始转制。作为非时政类报刊中的重要一分子,原来所属事业性质的部分学术期刊,真正迎来了"企业化"的机遇和考验。对于那些已经转制成为企业性质的学术期刊主体,如何在"企业化"的过程中走出一条生存和发展之路,是摆在每一位学术期刊从业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传媒》2011,(11):6
年初,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就曾指出,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到2012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转企改制任务,目前已有1500多家完成转企。在转制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都确定以后,解决困难和突破瓶颈已成为改革的关键所在。在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中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应对?已经转企改制的报刊有何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5.
我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秉承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路线,标志着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报刊业的改革开始从以前的"增量改革"思路向"存量改革"思路转变。本文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思路、背景、主要内容等做了介绍和分析,并在认为转企改制能极大地解放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生产力、释放体制活力的前提下,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十个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表面上看,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基本完成,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以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改革。新闻出版业的改革主要分为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和报刊编辑部两个部分,2011年以来,转企改制风起云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当然也存在一些难题有待解决。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情况201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19号文")出台,明确提出在2012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转企改制任务。目前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承担改革任务的580多家出版社、3000多  相似文献   

7.
《全国新书目》2012,(8):7-7
今年5月底,江西省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全部实施转企改制,基本完成了清产核资、职工安置、交纳社会保险、与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和企业法人工商注册登记等各项工作。此次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涉及人员656人,改制期间各报刊出版单位思想不乱、人心不散、工作  相似文献   

8.
张治国 《中国出版》2012,(15):34-37
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成效显著。继出版社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之后,中央和新闻出版总署又适时推出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此次改革的动机和目标,就是将非时政类报刊推向市场,通过转企改制,使这些出版单位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并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出版资源,培育一批导向正确、专业突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报刊传媒集团公司;通过走内涵式发  相似文献   

9.
正2012年2月,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试点工作在安徽、上海启动。推动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报刊出版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也是整合重组优势资源、优化报刊业结构,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  相似文献   

10.
黄玲 《中国出版》2012,(5):34-37
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备受各方关注。晚报、都市类报纸、财经类报刊2012年9月底前将全面完成转制任务。在这三类非时政报刊中,财经类媒体不仅是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还肩负着我国经济信息传播、解读的历史重任",中国制造"当然需要"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期刊体制与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步伐也已步入攻坚。随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完成和落实,我国期刊出版单位彻底告别以往体制内行政事业编制的特殊身份,而以独立经营主体的企业身份参与市场化竞争,即将成为我国期刊发展的主导模式。当我国的期刊走下"行政化、级别化、权力化"的神坛之后,行将面对各种复杂与不确定的市场竞争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因素莫外是期刊传统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期刊市场运行机制的重构,这是影响当前我国期刊市场化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外生和内生要素。  相似文献   

12.
马莉 《传媒》2011,(6):30-32
2010年,148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全部按期完成,之后全国启动了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改革,到目前已有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和注册为企业法人。  相似文献   

13.
10月17日,北京市召开非时政类报刊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动员会,确定了53家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会议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任务要求,确保时间进度,全面完成北京市属非时政类报刊单位转企改制工作。  相似文献   

14.
每月视点     
事件上海首批106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将转企改制日前,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同意了《上海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方案》。2月6日,上海第一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  相似文献   

15.
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是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影响深远.转企改制后,一些教育期刊,尤其是一些综合类的教育期刊,也要由原来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事业单位转变为现代企业进行经营,走向市场.基于刊社经营发展的考虑,期刊的编辑思想、编辑方向也会发生变化,对编辑的素质能力也会提出新的要求.那么,在转企改制的背景下,教育期刊编辑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呢?  相似文献   

16.
2011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菲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以及实施办法等多方面,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作出了部署.这对期刊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第一批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已进入尾声.但期刊改革远没有完成.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推动期刊的改革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认识期刊改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新闻前哨》2009,(11):6-6
据中国新闻出版网: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同意,由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组建的四川期刊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9月21日在成都完成工商注册。10月下旬将正式挂牌营运。这标志着四川文化体制改革和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进人攻坚阶段。  相似文献   

18.
《青年记者》2010,(7):54-54
第一,重点完成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市场主体。2010年年底前,完成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具有独立法人的经营性音像电子出版社的转企改制任务。积极推进党报党刊所属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年底前完成中央和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首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制工作。深入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的一些期刊编辑部存在着双轨用工现象,编制内外差别较大,这种情况不利于编辑队伍的稳定,不利于期刊质量的稳步提升,但基于目前的制度却又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1]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则为解决这个难题创造了条件。一双轨制的弊端(一)问题根源目前,国内大多数非时政类报刊基本属于二级事业单位,很多报刊社  相似文献   

20.
在具体实施上,转企改制工作中央和地方同步推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分两批进行:2011年6月已经启动了第一批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等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行业性报刊出版单位,隶属于企业法人的报刊出版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