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简·爱》和《呼啸山庄》在题材、主题、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声音、意象创造以及女性独立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指出两部作品在创作风格上的区别,正确认识这些差异,对于理解该作品以及文学创造规律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神话以其曲折的情节、完整的体系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其包含的一些早期人类思想则成为西方法治思想的渊源之一:希腊神话人物形象的塑造蕴含着西方平等的思想;神话故事中的复仇主题表现着对"正义"的诉求;神话故事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则体现了对人权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匮乏的当代中国影坛,贾樟柯独特的电影风格给予了广大观众最真实的体验。本文将从贾樟柯与其电影作品的纪实风格、作品中的纪实美学特征以及作品中的人文意蕴这三个方面,对其电影的纪实美学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电影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新媒体视阈下,电影的艺术形态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以微电影为主的新型电影艺术给我国影视作品的叙事方式增添了新的动力。本文首先论述了微电影的发展情况,随后又从内涵主旨、题材内容和题材内容等方面探究了微电影的叙事特点,希望能够提升微电影的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5.
电影作为一种媒介,以视觉为主导的方式向受众传达着信息。叙事技巧,是完成一部好的电影作品的关键所在。电影可从其内、外的双重视角,分析主客关系怎样影响电影的叙事与内涵。从而探索电影外在形式、与内在叙事之间的关联。李安的《卧虎藏龙》不仅展现了中国功夫的形式美,还向世界传达了中国传统儒释道精神、山水如画之美,仗剑如侠之豪气。作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卧虎藏龙》以其独有的明丽镜头、深沉地叙事风格、和突出地东方韵味深深征服了受众。也为我们树立了面叙事与内涵和谐统一的影视标杆。  相似文献   

6.
笔者针对日本电影导演岩井俊二的作品《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的剧情叙事方式、摄影方式、剪辑手法以及配乐等元素,探讨岩井俊二电影的艺术性,着重从其独特的电影呈现方式分析解读岩井俊二电影的艺术价值及艺术脉络,深入探究其电影作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审美是人类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形成一种超越功利目的关系状态,具有形象和情感的双重表征。商战题材电影作品既有认识价值、伦理价值,更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电影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电影作品的一种方式,也是商战题材电影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惊天战神》以希腊神话英雄忒修斯为主角进行改编,影片在华丽视觉冲击的背后,存在着故事讲述脱离原型、缺乏创造力、故事逻辑混乱、人物塑造力度不够等弊端。本文以此为类型电影代表,力求在剖析其弊端的同时,探讨神话题材电影改编问题。  相似文献   

9.
运用托马斯·沙茨提出的融合仪式电影理论对冯小刚电影创作进行关照。通过对人物身份与主题、矛盾冲突与解决、背景音乐与主题歌(曲)、场景与"类公路片"四组影像关系的分析和论述,剖析了冯小刚电影作品在当代中国影像生态里呈现出的明显的融合色彩。冯小刚的贺岁电影是一种运用了融合仪式型叙事策略的类型电影。  相似文献   

10.
在李冯编剧的三部电影(<英雄>、<十面埋伏>、<霍元甲>)中,编导们塑造了一群"天使型"女性形象,并分别突出在"像"、"体"、"神"三个方面,即有温顺的性情、诱人的肉体、神话的精神.这些女性形象影射了编导的性别叙事模式及对女性的理解,从而体现出男性潜在的自我怀疑和焦虑.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明发源地的两河流域与中国,在远古时代都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笔者作出上古两河流域和中国大部分神话的对照分析图,并通过比较它们相近主题的神话,总结出各自神话所具有的特点;最后探讨形成各自神话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九隆神话是西南地区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九隆神话采用的是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让民间讲述者和听众都感到真实和亲切。从叙事视角研究九隆神话,能够为提高欣赏和评论九隆神话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九隆神话是西南地区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九隆神话有着特殊的叙事功能,体现着哀牢夷先民们的原始思维。研究九隆神话的叙事功能,能够确切地展现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为提高欣赏和评论九隆神话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电影学中对类型片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由于分类标准的不统一,造成各种各样的分类方式。有的按照题材样式划分,有的按照风格类型划分,还有的按照专业程度划分,其中最通俗的分类方式是把电影分成商业片长艺术片。各种分类都具有不可回避的局限性,会造成各个层面上的缺憾和不足。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的交叉部分——流行电影,具有以下特征:独特创新的叙事模式,开放式的故事格局;多文化的审美方式,灵活多变的叙事语态。  相似文献   

15.
好莱坞灾难电影以景观叙事的方式建构了虚拟的危机情境与转危为安的"神话"模型,在视听的快感冲击与生存的忧虑恐惧中,凭借受众的日常消费最终完成了意识形态的控制与文化意义的流通。在这个传播过程中,社会权力、经济利益、文化价值、审美超越等多重向度的诉求盘根错节,被奇妙地拼贴与糅合,形成了彼此抵牾、又互相生成的内在机制,为当代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样本。  相似文献   

16.
小说与电影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二者互动的一个直接体现——小说改编成电影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以苏童的改编作品为中心,从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叙事、不同的表现形式三个角度,把改编后的电影与小说进行对比分析,以考察改编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7.
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美学课题,其实践性就体现在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上。电影离不开文学,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二者既有共通性,又有差异性。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对文学创作和电影改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商业化是电影自身的特性,注重题材的选择,强化观赏效果,制造"题材"卖点,倾向于故事情节叙述,都是电影商业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长恨歌》的零聚焦叙事对叙事内容有选择的"偏爱",以及叙述者对话语和结构进行的"控制情绪"的干预,使文本获得一种对女性生活描写的客观化效果,由此也获得了女性作家作品在主流社会的话语权,同时也为女性小说创作提出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刺杀小说家》不同于既往类型化的线性叙事,其从原著小说到改编电影,皆是在现世界与异世界互文的平行时空中展开反类型化的弥散性叙事.原著小说以文学语言构建的异世界及其情感系统,使其在文学性的堡垒中获得"电影小说"的画面感,然而电影改编所依循的镜头语言促使导演路阳在电影性的多重叙事空间中落实异世界及其情感系统的真实性与独立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当代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以鲜明的草原文化立场描写内蒙古草原与黑龙江兴安岭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通过儿童、动物等叙事视角进行文化阐释与民族历史的书写.作者创作儿童文学、动物文学和乡土文学等题材时以流浪者的形象和符号对作品整体加以建构.流浪叙事既有对人性美的精神期待,也有对草原游牧游猎文化的追问与思考,以及对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