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美学将重建人类的存在、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平衡互动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思考的核心,它的兴起是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走向生态美育由此成为生态美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美育以生态审美观建构为核心,它可以实现生态美学多重话语资源的平等对话、沟通互补,最终达到融通化合。生态审美观建构应基于现代生态整体观和生态中心论价值理念,体现多元互补原则,融通化合多重生态智慧,并要注意纠正生态主义的极端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生态美育作为生态教育和美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开辟了"以美育人"的新境界,完成了传统美学教育的生态价值转向,表达了中国审美素养发展的当代诉求.开展生态美育,是建构正确的生态审美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基于大学生生态美育的现实困境,剖析其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大学生生态美育的实施路径:生态美育...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天人合一"生态美学思想兼具荒野美学和环境美学的审美目标,以情感和感知为审美途径,以实现精神和现实上的人与自然主客统一的完善审美境界。这种东方式生态美学思想对中越文学的影响深远,如在《金云翘传》中,青心才人与阮攸巧妙地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自然书写结合起来,通过以自然之美比貌、以自然之造化示命、以自然之景寄情、以自然之灵性喻神魂、以自然之理明志,创造了一个骨肉丰满的传奇女子王翠翘,还营造出一个个人与自然相合的美学意象。  相似文献   

4.
"亲和"的美学--关于审美生态观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美学维度上,审美生态观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把握而建立起来.它把生态存在当作"非技术性"对象,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内在平衡性方面,致力于从"非私利"立场思考复杂的生态现象及其问题,以便有效地确立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整体意识,包括对生命的虔敬与信仰、对自然存在的感受而非占有、强调生命的内在充盈而非以"创造"名义实行对外改造.在生态领域,美学的基本目标是构建以"亲和"为核心的审美生态观,这既是对于生态存在的新的美学认识,又是一种人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价值体验方式,一种新的美学价值论.  相似文献   

5.
文化生态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现今我国德育存在着低效性,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对文化生态的认同不够造成的,因此有必要加强文化生态与德育的关系,构建德育生态化之路.其基本路向应包括构建德育生态场、建立生态型师生关系、开展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为内容的"三生"德育活动、遵循理解型德育原则等,回归生活世界检验,形成德育生态化的系统.  相似文献   

6.
围绕生态美学开展翻译一直是翻译工作者关注的课题,文章以生态美学理论为指导,探讨印第安文学史翻译中展现出的语言结构形态美和文化意象美,揭示美国印第安人敬畏土地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学思想,期望能为生态美学的研究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下,研究对象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生存危机和现代深层生态学密切相关。蒲宁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自然之美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从生态美学观的主要范畴"身体感官"、"诗意地栖居"、"位置感"三个维度对该文本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揭示蒲宁小说中丰厚的生态美学意蕴,而且可以使蒲宁小说的研究具有关怀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人本质"解释"美本质"是实践美学及后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点.一切美的其它范畴由此发轫而来.但是,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无论如何论争,都难以取得建设性成就.笔者认为美学研究要摆脱如此困境,必须重新审视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基点,其"美本质"即"人本质"的思想观点值得商榷.审美发生及美本质所依赖的因素不仅仅是人的一般本质,而人的智能发展水平,是决定审美发生及美本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世界美学史上公认的"普罗米修斯"。他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提出"美是生活"的新定义,打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的垄断地位,开始书写唯物主义的新篇章。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所提出的"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生活"和"艺术的另一作用是说明生活"则是其"美是生活"定义的具体应用。本文详细地从他的两个具体应用——"再现生活"和"说明生活"展开论述,更直观地挖掘出其美学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0.
生态美学审美经验的本质是一种家园意识。生态美学的家园意识是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类与自我和解的方式。它来源于现象学对人的有限性研究。生态美学将自然视为人的有限性的原因。对话将这一原因内化为此在的意识。对话的基础是对自然构成人类限制性条件的理解。在生态美学的对话中,对话的过程可分为人与人、人与他人及人与自然的对话。对话是解决生态美学困境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生态美学,从广义方面说,即是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学,应从大历史观着眼,从经济与社会、哲学与美学转型的视角认识这种转型的必然性;从狭义方面说,生态美学是当代的自然生态美学,不同于人化自然的实践美学,关注的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共生之美。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为“生生美学”。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英语词组"ecological aesthetics"在国内被翻译为"生态美学"。但是在汉语中,"生态"是一个名词,而在英语中,ecological则是一个形容词。基于此,在《生态美学引论》一书中,程相占明确指出:"生态美学"就是"生态的美学"。这样一来,"生态"就不是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存在于生态美学的知识框架中,而是作为一种"生态的"哲学思维方式与美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罗斯金的一部小说《金河王》作为结构上的切入点,从中提取"自然"与"道德"这两个罗斯金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元素,指出无论是在对美与自然的体悟,还是美与道德的思辨之中,罗斯金的美学思想始终关注审美主体的感受,以及审美过程中审美客体对主体引发的道德思考,体现出了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美学论相结合的特点。罗斯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西方古典美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理论家。  相似文献   

14.
由于思想渊源与文化传统、社会历史与背景、语言文字与文艺实践等不同生成原因的影响.中国美学主要是生命体验与超越美学、生态与意境论美学以及抒情美学,具有智慧美学、宇宙生命美学和和谐美学精神;西方美学则主要是审美知识与经验美学、艺术与典型论美学以及叙事美学,具有知识美学、人的生命美学和对立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生态美学将重建人类的存在、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平衡互动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思考的核心。文章以当前江苏高校大学生生态美学教育为研究对象,在对大学生对高校开展生态美学教育的意愿度及心理预期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生态美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对共生与和谐这一审美境界的追求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描述的人类生活场景是桃源中人与这一“绝境”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共生状态”的描述。这种共生与和谐的生活状态,已超越了世俗社会中的时间观念、利益关系以及王化礼教等人为羁绊,达到了一种生态美学所追求的共生与和谐的极致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7.
庄子美学是生命美学,它以生命为逻辑起点构建起"道"的美学体系.它追求生命的自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天合天",通过"心斋"、"坐忘"与物同化;追求"大美",追求绝对自由的美,达到一种至高的审美人生境界.庄子美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的生命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使其美学思想中的美与自由有了必然的联系,从而可以进一步得出审美有着"自由"这一本质基因以及审美在康德美学中起着通向"自由"的中介作用的观点。康德关于美与自由关系的思想对于我国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它要求教育应引导人们发现美与自由的关系,应借鉴美的思想使德育回归自由本质,应引导人们体会并领悟教育过程中的美。  相似文献   

19.
在济慈的诗中,"真"和"美"的探索贯穿始终,这不但体现了济慈的美学思想,更体现了其哲学倾向。"真"是浅层的,表面的,其意义主要指向情感层面,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美"则是更深层次的,代表着审美作用下强烈的欢愉。本文主要通过济慈诗歌的创作及诗人济慈简介、诗歌外延美与内涵美的唯美主义诗歌表达及其恋诗情节和审美风格分析其审美心态的"真"与"美"。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美学的初创时期,张竞生的美学观可谓独树一帜,他主张美"以用力少而收效大"为大纲,标举"关的人生现",力倡"美的社会组织法".坚信爱与美的信仰,宣称美与人的生命创造力密不可分,力图把日常生活提升到美的境界,使爱与美的主张贯穿于人生社会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