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是一个军旅作家,搞创作有50多年了。大约两年多以前,《下一代》杂志社王卓社长知道我有一段抗美援朝的战地生活,他听我讲过我在当战地记者时曾几次见过毛岸英(虽然当时我并不知道那就是毛岸英),搜集了一些毛岸英在朝  相似文献   

2.
我的家乡在汶河边上,周围的风景十分优美,但是经济条件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爸爸小时候,小孩子也没有什么娱乐项目.但是听我爸爸说,他的童年是听着奶奶的三国故事长大的.虽然我没有见过我的奶奶,据说奶奶七八十岁的时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宋词等,还能张口就来.这些都让爸爸和伯伯们十分受益,这也是他们最初接受的启...  相似文献   

3.
黄顾初教授是我的良师.从60年代听他讲授现代文学作品,到70年代在他和张源潜老师主编的《语文函授》上发表文章,到80年代多次听他的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讲座与报告,再加上平日经常的通信交谈,他的语文教学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顾黄初教授十分重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主张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4.
她不曾见过他,他也从未看见过她美丽的倩影。她叫左左。他叫阿右。他们只是桫桫的两只耳朵。“阿右总是很耐心,我不开心时,他总会讲笑话给我听,想方设法地逗我笑,每次我捉弄他,他也从来不生气,反而跟我一起哈哈大笑,还有啊,阿右唱歌真的好好听,尤其是他唱的那首《白桦林》,我感  相似文献   

5.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一个男孩。 男孩的脚下摆着一本二胡十级等级证书。来来往往的行人,总会驻足观望片刻,单听他的二胡声。所有人都很安静,包括他自己。 我走近一点,站在人群前面,静静地看着他,听他拉出的柔软的琴音。那是JAY作曲的《青花瓷》。  相似文献   

6.
<正>我到北京开会看见茅盾同志,他还是那样意气昂扬,十分健谈,不像一位老人。这几年中间我见过他多次,有时在人民大会堂,没有机会长谈;有时我去他的住处,没有干扰,听他滔滔不绝地谈话,我仿佛又回到了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日子。我每次都想多坐一会,但又害怕谈久了会使他疲劳,影响他的健康。告辞的时候我常常觉得还有许多话不曾讲出来,心想:下次再讲吧。同他的接触中我也发现他一年比一年衰老,但除了步履艰难外,我没有看到什么叫人特别担心的事情,何况我自己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相似文献   

7.
<正>这天,是元旦的第一天,我和《詹天佑》、《少年闰土》相约去《山中访友》,拜访《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因为他住在山中,《有的人》只见过他《一面》,我也很少见到他,现在恨不得长上一对《彩色的翅膀》,早日见到他。  相似文献   

8.
白鹭     
听朱老师说,我们学校大操场西边的田野里有种很神奇的乌儿,叫白鹭。说老实话,“白鹭”这个词,我只是在杜甫他老人家的《绝句》里见过:“两个黄鸸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虽然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可白鹭到底是啥样,我还真没见过。等到下午作文课时,朱老师宣布今天去看白鹭。一听到这个消息,我可真是欣喜若狂,激动万分。很快,大家便排着整齐的队伍,  相似文献   

9.
我心目中的黄炎培施今伟黄炎培,字任之,号抱一,上海浦东川沙人(1878年-1965年),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我只见过黄炎培一面,那是1948年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念书,听他到校做报告时见了他,他老人家不认识我。尽管素昧平生,但是只要...  相似文献   

10.
回忆我四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涯,我感到最值得一提的有三个课例——《跳水《》田忌赛马》和《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它们生动而集中地体现了我在语文教学上的三次飞跃。上世纪80年代,我的代表课例是《跳水》。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他的著作《教海漫记》中有这样的描写“:靳家彦饮誉四海的《跳水》,我听了三遍,就像听梅兰芳的《霸王别姬》一样,韵味无穷,百听不厌。它的内涵很难用语言说清楚。因为艺术——包括教学艺术——是不可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的。”他在实录了“取乐”一词教学片断后感慨地说“:靳老师显然不仅仅是在解释词语‘,我…  相似文献   

11.
赵燕翼同志没见过闻一多先生,但读过他的诗集《红烛》、《死水》,珍藏了闻一多先生的木刻头像。他受闻一多先生影响拿起刀笔走上文艺和革命的道路。他一直把闻一多尊为“心中的老师”,写了一篇文章登在《群言》上。我也从未见过茅盾先生,但我有《茅盾文集》乃至《全集》,其中的很多作品我曾反复研读过。更为难得的是,在我还是学生时,以及后来当了教师,茅公曾数次复函赐教,并为我荐发作品,直到他逝世前几年还帮我审定  相似文献   

12.
郭敬明是我的文学偶像之一,我一共见过两次,都是在虎年. 第一次,在电视上.他领着他的《最小说》团队登上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乍一看,他比女生还玲珑,皮肤细白,杨眉柳腰.主持人汪涵介绍:这就是“中国作家富豪榜”魁首人物郭敬明!我骇大了嘴巴:原来大名鼎鼎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的霸主就是他呀!太意外,和那些一脸忧国忧民的老作家形象相比,简直是对传统的颠覆.  相似文献   

13.
听,我们呱呱坠地时就一直在听,听这世间一切奇妙的声音,它们都令我无比好奇. 我所认可的听是从音乐开始,我喜欢听旋律优美的音乐,这些音乐总能带给我奇妙的感觉.听《梁祝》,在缠绵的音乐中我能听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丽爱情以及离别时的无限伤悲;听《夜莺》,在优美婉转的旋律中我仿佛有一种在空中徜徉的奇妙感觉;听《琵琶行》弹奏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人生感叹.听《阳关三叠》,听《高山流水》,听《二泉映月》……  相似文献   

14.
1 课间休息,我在走廊上发呆.长发遮住耳郭,也遮住乳白色的耳塞.这对耳塞我已经戴了快一年了.小右知道,自从阿沈不来学校起,我几乎没听过课.我戴着阿沈送我的MP3,一直听一直听.阿沈最喜欢Eason,所以他的歌我都会唱. 学校的艺术节上,我唱了女声版的《明年今日》.唱完之后,掌声雷动,第二天,书桌里莫名多了好几封信.我想起阿沈,如果他在,一定不会这么庸俗.  相似文献   

15.
乞笑者     
杜漪婷 《同学少年》2008,(11):37-37
那天,我在车上遇见了他。说实话,不算破旧的衣服,干干净净的人,挎着把吉他,怎么也不能将他与从前我见过的那些卖唱者联系在一起。开唱前,他讲了一小段话,没有人注意听,大概因为司空见惯了吧,不听也能猜到。  相似文献   

16.
朦胧中的记忆———鲁迅在我心中●李燕杰在我读小学时,从父亲的著作中翻到一本他早年的游记:《长城明陵游记》,封面有周作人题写的书名。我问父亲:“您见过周作人吗?”答:“我不仅见过周作人,而且见过鲁迅。”家父还告诉我:“在你三岁时,我还带着你见过鲁迅呢。...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文学的长河中,韩东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有个性的文人。早在80年代初,韩东就以《你见过大海》和《有关大雁塔》为代表,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8.
我的爷爷     
我虽没见过爷爷。但我很崇拜他,敬佩他。我虽没见过爷爷,但我很崇拜他,敬佩他.我爷爷是个了不  相似文献   

19.
这是我的一个朋友讲给我听的故事,她讲完就完了,我一直记到现在。因为我的朋友讲故事时用的是第一人称,所以,为了忠实于她的风格,下面我用第一人称讲。她当时讲这个故事给我听是为了让我了解我所处的环境,现在我重复她的故事,是因为我发现可能并不是一两个人面临这样的环境。"我大约有六年没有见过他了,在朋友的沙龙上见到他的时候,他正一个人坐着。那个沙龙上全是文化名  相似文献   

20.
周谷城先生是我大学时代的老师。他是历史系的教授,但有一年主动要求给我们中文系五年级学生开课。一门是《形式逻辑》,一门叫《史学与美学》。后一门是讲座式的,外系外班的学生和青年教师都来听,大教室挤满了人,还有在走廊上站着记笔记的。周先生声音宏亮,言词犀利,颇富幽默感,很受学生的欢迎。但他的湖南口音不好懂,我有时便帮他做点翻译,因此就熟了,课内课外接触比较多。那时他已年逾花甲,大家都尊称他为周谷老。周先生是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事,又曾多次见过毛主席,大家对他很敬重。但要求他讲讲与主席的交往时,他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