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陆尖端向南指 自从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大陆的轮廓入手,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后,地球表面大陆形状的秘密似乎完全破解了,大陆在板块运动过程中分分合合,形成了今天地球的海陆分布.  相似文献   

2.
西移的大陆     
从1912年魏格纳(A.L.Wegener)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开始,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人们对地球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建立了新的全球构造理论体系,即板块构造学说,使地球科学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但是这场革命主要发端于大洋地质的新发现,而对诸如大陆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板块运动的动力学等问题仍然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越来越多的地球科学家认识到,全球构造的形成与演化是否只依赖于板块的运动,  相似文献   

3.
“板块论”和“相对论”、“量子论”一样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科学理论之一。“板块”是加拿大人威尔逊在1965年提出的,他认为连绵不断的活动带网络将地壳划分为若干刚性块体,它厚度大约为10~60千米,但相对6371千米的地球半径来说,只能算是薄板了,所以把它称为板块。板块论自20世纪60年代末被提出后,很快风行世界。它是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  相似文献   

4.
地球的大陆一直在以肉眼观察不到的速度缓慢移动,运动的动力来源就是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地幔在地下的缓慢移动,带动了地表处的岩石也一起运动,每年移动的速度只有几厘米,但是经过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的运动,就会使大陆漂移到数千千米远的地方。这就是板块运动学说所描述的板块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德国青年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认为我们脚下的大地犹如浮在水上的船只,在不知不觉地缓慢地移动着。现代地幔对流和板块构造学说已证实了魏格纳的猜想,但是,是什么力量在驱动大陆漂移则是一个一直悬而未解的谜团。笔者通过对太阳中微子和地球内部结构的考察,提出了中微子地球演化理论,为揭开大陆漂移之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我们知道,地球的内部跟其外层大气一样呈圈层结构。大气层的各种圈层是由于各种宇宙射线和不同频率的太阳辐射分别在不同的高度与大气层物质作用形成的。如大气物质吸收带电粒子形成电离…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德国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发表大陆漂移学说100周年。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开启了20世纪地球科学革命的序幕。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海洋地质学家H.H.赫斯(Harry Hammond Hess,1906-1969)和海洋地球物理学家R.S.迪茨(Robert  相似文献   

7.
自从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板块学说之后,人们开始了对地球的地壳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经过人们的努力,人们发现:地球表面的地壳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几大板块组成,如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大陆板块、非洲版块、南北美洲板块、大西洋板块。  相似文献   

8.
地球的大陆一直在以肉眼观察不到的速度缓慢移动,运动的动力来源就是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地幔在地下的缓慢移动,带动了地表处的岩石也一起运动,每年移动的速度只有几厘米,但是经过上亿年的运动,就会使大陆漂移到数千千米的远方。这就是板块运动学说所描述的板块运动过程。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是深刻的,它改变了整个地球的地形,让一些地方高耸入云,让另一些地方深不见底。板块运动还导致了地球物质的循环。例如,植物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动物以植物为食,动植物将气态的二氧化碳转化,最终,大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或者溶…  相似文献   

9.
许汉奎 《百科知识》2012,(18):16-18
正地壳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所组成。"板块"这个术语是加拿大人威尔逊在1965年提出的,他认为连绵不断的活动带网络将地壳划分为若干有限的刚性板块,它厚度大约从几十千米至200千米,这个厚度相对于地球6371千米的半径来说只能算是薄板了,所以称它为"板块",全称为"岩石圈板块"。地球的板块构造板块构造理论也称新全球构造理论,它是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的地震不是毫无规则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的。地震住往集中在一些狭窄的地带内。这是为什么呢?而且为什么火山和山脉也出现在这些地带呢? 一种解释可以在板块构造学说中找到,该学说的概念在最近十年使地球科学的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板块构造学理论把大陆漂移(最初于1912年由德国的奥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提出)和海底扩张(最初由普林斯顿大学的哈里·赫斯[Harry Hess]提出)的许多概念结合起来。板块构造学告诉我们,地球的刚性外壳(岩石圈)破裂成镶嵌状的大洋板块和大陆  相似文献   

11.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的学说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就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于生物学、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对于生理学一样重要。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  相似文献   

12.
26年前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理论是地学领域的一次革命。按照这种理论,把现在地球的外壳(包括洋壳和陆壳)分为七大刚性的块,即板块。板块漂浮在由地幔顶部热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圈上,随软流层的运动而向各自方向运动。而软流层的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热能所造成的地球内部的对流。这种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大陆的漂移、海底的扩张、大洋盆地的形成、发  相似文献   

13.
据说一天,魏格纳观察世界地图,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互相对应,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正好可以拼合起来。他想,会不会是这些大陆本来是一个整体,后来才漂移分开的呢?于是,后来魏格纳便创立了大陆漂移学说。但是,魏格纳创立了大陆漂移学说,远非像这个广泛流传的故事那么简单。他为此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工作。为取得气象和冰川资料,他曾四次考察格陵兰,最后在50岁生日那天牺牲在那里。 1906年夏天到1908年秋天,魏格纳第一次前往格陵兰考察。在丹麦港,他饥寒交迫,只有用繁忙的科学考察来冲淡饥寒交迫的痛苦。并且,和他一同去的队长  相似文献   

14.
正当世界地图上大西洋两侧海岸线的诡异性邂逅爱德华·休斯关于冈瓦纳古陆的文章,我们的跨界大师——魏格纳让大陆漂移假说顺利呱呱落地。有别于传统野外实践发现,诞生于杂耍般拼图游戏的稚嫩学说,在地质学菜鸟魏格纳的精心呵护下奇迹般走向成熟。宗派林立的地质学界,又有哪些障碍在等着大陆漂移说,魏格纳怎么应对这些严苛的挑战呢?请继续关注——  相似文献   

15.
海洋和大陆岩石圈下的混合地幔对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参量化模型方法,建立了海洋岩石圈板块和大陆岩石圈板块下混合地幔对流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的相互作用,造成在地球演化的晚期海洋岩石圈板块和大陆岩石圈板块下的地幔幕式翻转不同步,导致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缘地带成为构造活跃地区.  相似文献   

16.
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相对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漂浮在相对软弱的软流圈之上作欧拉运动.岩石圈与软流圈间存在边界面称为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提出一种半解析方法来确定大陆LAB:定义其为有效黏度取极小值所在的深度.该方法得到的LAB,综合考虑了大陆岩石圈地幔介质的热学和流变学性质,故称其为热-流变底部边界.对3个著名克拉通(Kaapvaal,Fennoscandia和Slave)的研究表明:3个克拉通的热-流变底部边界在~250km,与大地电磁测深等其他地球物理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因为热-流变底部边界是从力学的角度来定义的,且提供了岩石圈板块浮于软流圈上运动的极大可能性,因而与板块构造理论的定义更为接近.在该边界及附近,主导的流变机制是湿橄榄石的扩散蠕变,有效黏度极小,差应力小,应变率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7.
Q我在网站上看到一些说法,可以将核废料封在混凝土中,然后埋在地球地幔的隐没带中加以销毁,这种方法可行吗?(初三学生)A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865千米,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隐没带指地球的岩石圈中对流的沉降流所在的地区。隐没带填入是在原子能时代的早期所提出来的,用来处置放射性的废料。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德国气象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发表大陆漂移学说一百周年。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开启了20世纪地球科学革命的序幕。  相似文献   

19.
正nature地幔对流模型Nature封面:地球一个对流模型的粘度场和表面。Nature杂志第7610期封面文章报道了地幔对流的研究进展。地球的亚表层以由各种不同大小和形状的构造板块或岩石圈板块构成的一个连锁网络形式出现。地幔流动与地质构造之间之联系的性质以及板块布局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Claire Mallard等人建立了具有类似板块行为的地幔对流  相似文献   

20.
月历     
《科学与生活》2009,(11):14-14
<正>2009年11月1880年,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诞生。魏格纳喜爱冒险,曾乘坐热气球参加耐空比赛,打破过当时的世界记录。他留意到非洲大陆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海岸线很相似,因此推测大陆原本是相连的,1912年出版《大陆与大洋的起源》,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