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外宣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形象的塑造。我们的一些企业虽然具备"走出去"工作成熟的案例和经验,却未能及时地善用外宣媒体进行有效的国际传播,时常选取一些内宣意味很浓厚的素材。《对外传播》杂志经常会刊登外宣中的好案例、外宣战线采编人员的优秀经验,笔者以为,机关、企事业外宣工作者应多读《对外传播》,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对外传播》不仅是采编人员的业务交流平台,而且在提升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人员对于外宣工作的认知方面更是"切实所需"。它是外宣工作的集萃、点睛,处处都紧贴外宣工作实践,引领外宣工作者最前沿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1995年,我刚进入一所重点大学的新闻系读书时,教专业基础课的老师们都不约而同地推荐我们看《对外大传播》(2008年改名为《对外传播》)。从那时起,看《对外大传播》便成了我们新闻系学生的每月必修课之一,成为我们吸收养分、增长知识、交流思想、开拓视野的园地。大学四年,《对外大传播》始终是我的精神家园,求知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对外大传播》2007,(8):4-4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外宣工作者,看到《对外大传播》后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没想到外宣领域有如此兼具广度和深度的专业刊物。如谈到对外传播的意义时,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说:“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正>11月5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的2015全国外宣工作协作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会上,《对外传播》编辑部发布了2015年度"对外传播十大案例"(地方系列),会议对十个省市的地方外宣优秀案例进行了表彰。为促进对外传播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围绕创新对外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外传播》开展了2015年度"对外传播十大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经《对外传播》杂志编辑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对外大传播》2007,(12):4-4
重庆市委外宣办廖明我很幸运在一个特殊的时刻接触到《对外大传播》,暂别大学三尺讲台,参与到外宣工作中,本是略感陌生的领域因为细细品读了一本又一本《对外大传播》让我格外地对外宣工作充满敬意。在卷首语中,我总能找到一种仰望天空、俯瞰大地般的国家情怀。  相似文献   

6.
20载峥嵘岁月,见证了中国对外传播的发展,也见证了《对外传播》杂志的起步与成长,驻足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催生了《对外传播》杂志。在有关领导机关、中国外文局领导的关心与帮助下,依靠对外宣传战线同仁的支持,杂志编辑部的同志们排除万难,悉心经营,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转型",使杂志从以反映我国外宣战线情况和信息为主,往理论和学术方面不断开拓,从而在对外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结合方面有了一定的发言权。本期刊登了朱穆之、曾建徽等一批领导干部和社会知名人士对杂志创办200期的祝词,以及访谈、专文,从中可以看到各界对于杂志的肯定和期许,鞭策编辑部继续努力,不断创新,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对外宣传发展迅速,成为全国外宣大格局中一个突出亮点。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中心收集了4年来《对外传播》杂志"地方成功外宣100例"栏目中特色突出的60个案例,汇编成这本《地方外宣成功案例研究》,以一种新的形式把各地的经验呈献给大家。60个案例,分为七个部分,它们的共同之处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对外大传播》2014,(9):F0003-F0003
正近期,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选编出版了成立十周年研究文集。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十年来已发展为国家重要的外宣理论研究基地和思想库。此次出版的研究文集共有十本书,内容涵盖国际涉华舆论、对外传播学理论发展、新媒体、政治话语等多个方面。《境外媒体涉华舆论年度分析报告》《国际涉华舆论热点透视》分别按照时间和热点事件进行舆情分析,展示了一幅立体动态的国际涉华舆情"图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9.
《对外大传播》记者有幸在 “2005年全国外宣工作会议”上听 到了中国驻日大使馆文化参赞黄星 原先生的发言,很受感动。他说: “每当我们的外交工作处于最困难 的时候,总有一个坚强的臂膀在我 们身旁,这就是国务院新闻办的同 志。”那一天,与会的外宣工作者深 切地感觉到外宣与外交之间的关系 是如此之近。《对外大传播》两次与 东京电话连线,交流中更使人感受 到作为外交官的黄星原对外宣工作 者的殷切期待……  相似文献   

10.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三位在海外学成归国,工作中成为所在领域佼佼者的人大代表接受了《对外大传播》记者的采访,结合他们在海外的经历、感受和思考,积极为中国的外宣事业建言献策。他们的所思所言,让外宣工作者扩展了视听,倾听到世界的回音。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新时期外宣工作对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要求,2008年,《对外传播》编委会调整了编辑方针,杂志将以提高我国对外传播实力和影响力为目标,更加关注新时期传播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发展趋势,探讨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对外大传播》2007,(11):4-4
人民武警报 认识《对外大传播》有些偶然,被《对外大传播》吸引并成为忠实读者则是必然。《对外大传播》以独特的外宣视角,用充满理性而又不乏激情的表达,诠释着“让世界走进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理想——这样厚重的特色使得它不仅在外宣领域独领风骚,还在新闻传播领域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对外大传播》2008,(8):6-6
中国网张梅进入外宣岗位工作以来,我就成了《对外传播》的忠实读者。进入一个新的月份就会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新一期的杂志。我工作的对象国是日本,所以对有关日本的消息比较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与新闻和外宣结缘 《对外传播》:您1945年从中央大学外文系毕业后为何选择了新闻这一行?  相似文献   

15.
“让事实说话”,这是对外传播的一条基本原则。怎样做到“让事实说话”,看似简单,实则大不易。正如沈苏儒先生在他的《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所说,“只有掌握了这一原则,才算领悟到了对外传播的精义,才能达到对外传播的最高境界。”作为地方外宣期刊的编辑、记,在十余年的采编实践中,对这条原则有着自己的遵循过程和一管浅见。  相似文献   

16.
《对外传播》是对外传播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传播信息、交流经验的园地和展示研究成果的舞台,也是一本对外宣理论和实践多维度认知的、有一定综合性的期刊,至今已经走过了200期的发展历程。她虽然还比较"年轻",但在对外传播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200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特殊节点,既要对过去二十  相似文献   

17.
沈苏儒同志的来稿向我们外宣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和盼望——加强传播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他在阅读了杨正泉同志的《我与广播》后,对杨正泉同志注重广播理论的研究深有感触,认为在我们对外传播系统缺乏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他希望外宣工作者,不一定要工作了三四十年或更长时间之后,再去把自己丰富的实践提高到应有的理论程度,而应随时注意去做。我们《对外大传播》杂志,是外宣工作者笔耕的一块园地。我们响应沈苏儒同志的呼唤,注重传播理论的研究。同时,我们也要按杨正泉同志向我们提出1998年工作重点第九条时所指出的那样做:加强对书刊外宣传播理论的收集、选择、整理和出版工作,大力提倡和加强业务理论的研讨,并将其体现在《对外大传播》杂志的内容上。在此,我们也号召外宣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把你们宝贵的经验、丰富的实践,上升到传播理论的高度。《对外大传播》将是你们的一个阵地,随时等待着您的来稿。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对外传播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跨文化传播论坛”余音绕梁,为业界瞩目,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同时,由研究中心精心策划的《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智慧传播——赵启正论交流艺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危机事件报道案例分析》等图书也颇受业界好评。研究中心的境外涉华舆情研究也在对外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借助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平台,将引进来并走出去的相关成果供读者交流分享。 本文作者林戊荪,曾任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本文源自作者在中外著名记者爱泼斯坦逝世一周年追思会上的简短发言。文章以爱泼斯坦的四本书为例,探讨了作者视角下爱泼斯坦写作的特点和风格,给外宣工作者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吴齐 《对外大传播》2011,(10):31-32
对外经济信息报道在创造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外宣功能,能够及时有效地呈现真实的中国形象,是增强新时期国际传播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是我近两年来为英文出版发行的国际著名风电杂志《风电月刊》(Wind Power Monthly)供稿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地方外宣事业也呈蓬勃发展的态势。他们在构建当地的外宣思路,着力探索建立全方位的外宣格局。以地方资源为补宣重点.以开展各种活动的外宣平台,充分展示着各自的地方形象,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如今.地方外宣已经成为我国外宣事业上的一史强大的生力军。他们在多年的外宣工作中不断地探索着对外传播的规律和理念.尝试精对外传播的各种渠道和方式方法,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此.本刊特开辟《探索借鉴》专栏.以期借助这个平台达到交流,沟通,探索和借鉴的目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