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5·12”汶川大地震使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经历了一次彻头彻尾的洗礼。无论是政策上的引导、媒体的自觉行为,还是受众对真相的渴求,都给突发事件的报道方式留下了大范围的可供思考的空间。本文选取了出镜记者这个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灵魂人物加以探讨,结合电视的媒介特性,肯定了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公共危机中传媒对受众的心理引导,本文以汶川大地震为个案,对灾区受众媒介接触及对媒介的心理反应两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从受众接触媒介的情况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各有优势,互补互动;从受众对媒介的心理反应看,受众的需要、情绪、认知、评价等心理特征和媒介影响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在如今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手段多种多样。尤其是新兴媒体的大量出现使得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面临用户量急剧下降的局面,针对这一问题电视新闻媒体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要想抓住受众的心理需求,记者们面对突发事件时所持有的态度和报道的质量是影响竞争的关键,因此,一个有着过硬职业素养的电视新闻记者是难能可贵的。面对突发事件,尤其是一些具有负面影响的事件时,引导舆论导向、传递社会正能量、传播爱与美、不造成民众恐慌和骚乱是记者的天职。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电视新闻记者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希望能为广大的读者和新闻媒体的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是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媒介,电视新闻凭借着其视听结合的方式,能够满足受众收视的心理需求。但是,随着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新兴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给电视新闻带来了竞争压力。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受众的关注,电视新闻节目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改革出更高质量的新闻节目。  相似文献   

5.
现代媒介环境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影响 现代媒介给电视新闻报道带来了有利的影响,使新闻传播主体更加多元,特别是突破了传播主体的界限,使电视新闻媒体和网友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楚,因而可以通过互动来提升传统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但现代媒介也给电视新闻报道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通过对这些不利影响进行分析,能够更清晰地判断现代媒介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制约,有利于电视新闻报道更好地适应现代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6.
张舟 《新闻前哨》2012,(7):39-41
本文试图讨论在危机传播背景下媒介的发展方向。以危机传播中媒体所扮演的角色和受众的需求为切入点,详述了媒介融合对危机传播的影响。从受众的注意力分化和媒介自身的优势分析媒介融合之后最终的发展目标是媒介分化。在危机传播中,分化更有利于不同媒介发挥各自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在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报道中,作为主流广播媒体的中国之声,详细报道了矿难事故的发生、施救,获救矿工情况等.从中国之声的报道中,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媒介角色,对于思考传播中传播者角色、受众心理诉求,尤其是风险社会中媒介传播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都很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为了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电视新闻的主流媒体地位,需要重视受众的主导作用,以受众的心理需求为核心,对电视新闻采编进行创新和优化,促进电视新闻事业长远发展。本文首先对目前电视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的现状以及当代受众的心理需求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基于受众心理电视新闻采编创新发展的相关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受众心理机制影响着受众能否产生媒体接触动机、是否愿意接受媒体的宣传,深刻地影响着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的传播效果,因此,媒体报道策略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受众心理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以大众媒体的医患关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从受众心理人手,探讨医患关系报道中受众的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剖析其心理特征.并提出媒体引导受众心理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当前多媒体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突发性事件新闻已逐渐成为受众最为集中关注的焦点。电视新闻要想在报纸、广播、网络、手机等多媒介竞争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记者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就必须发挥特色,这就对采访突发性事件的电视新闻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突发事件,尤其是重大的突发事件,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潜藏着危险性。如果政府处理不当或媒介引导失当,将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本文主要从媒体角度出发,分析突发事件是如何演变成危机事件,浅议新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应如何履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各种危机事件频繁发生,这些危机事件会给国家造成显而易见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也对人们的内心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我国媒体通常以实现主流媒体管控,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主流媒体形象重塑,体现主流媒体人文关怀的传播效果为目的。然而,这些效果的实现无一不需以剖析受众心理为前提。因此,在危机报道中,媒体还应重视对公众心理的引导,实现社会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于瀛 《东南传播》2013,(5):69-71
区别于其它媒介以及一般的电视新闻报道类型,调查类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将以理论和实践经验双线入手进行浅析,以央视《新闻调查》为代表的调查类新闻为例,探讨调查类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以及现场报道中记者的角色定位,分析现场报道对受众的收视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前,突发性事件是受众注意的热点,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其中尤以那些可能对公共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的突发事件最有可能成为受众关注和媒体聚焦的对象。 本人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深入分析受众心理,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播技术也日趋完善,网络媒体更让传播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受社会现实、市场经济和媒体利益的驱动,跨文化传播及受众心理需求的影响,我国电视新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出现娱乐化趋向,对电视新闻传播效果产生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就需要电视媒介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保证电视新闻健康有序。  相似文献   

16.
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自然灾害与人为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我国,公众还没有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意识,所以作为公众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媒体就有义务在灾难时期为民众提供心理关照和援助。关注灾难阴影笼罩下的受众心理健康,分析灾难下不同时期的受众心理特点,对准确完成媒体责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研究受众心理、新闻受众群体心理以及总结反省媒体由于缺乏受众心理分析而在报道中出现的误区,例证了在新时期全球背景下,一个有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媒体,面对灾难,在做到传递真实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灾难新闻的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17.
在突发事件频发的时代,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不能盲目追求爆炸性、独家性,而应充分考虑突发事件报道的社会影响.议题属性设置理论为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提供了一个视角:议程是由一系列议题组成的,不同的议题被赋予不同的显著度,因为在议程中每个议题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而每个议题本身又包含着许多不同方面印每个议题都有其自身的属性,这些属性可以用来评价或思考这个议题.正如媒体对不同的议题的设置会影响该议题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媒体对于某个议题不同属性所赋予的不同显著性,会影响受众对于该议题的认识.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通过对于事件属性的选择,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在受众中长期形成的信任感和权威性,是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和能力。公信力不但决定了一个媒体所影响的受众面,更决定着它影响受众的程度与效度。毫无疑问,公信力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舆论监督是媒体赢得公信力的利器。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与其它媒体比较,电视舆论监督的公信力一直是很高的。然而,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电视舆论监督正面临着公信力危机。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电视舆论监督公信力的危机?如何重塑电视舆论监督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最能反映一个电视新闻记者的能力。记者需要在事件突然发生后的最短的时间内报道出真实、详细和最有价值的新闻。电视新闻节目想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新闻记者的素质,本文就我国电视媒体上近几年的突发事件报道为例,探讨电视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并进一步分析他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同时也为电视新闻记者今后在报道突发事件时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冷梅 《军事记者》2011,(6):16-17
分配不公、官员腐败、假冒伪劣等现象,也影响人们的心理情绪。这些社会矛盾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往往集中释放,使事件的影响无限放大,甚至会将单纯的偶发事件演变为社会危机事件。因此,对突发事件特别是可能引发公众的心理波动、影响社会稳定以致造成局部危机的突发事件,需要运用传媒的力量,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社会心理波动,换取最大的舆论认可,减缓乃至化解矛盾和危机,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这是社会对媒体的要求,也是媒体的职责所系。为此,媒体必须提高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尤其是要增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