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德安 《收藏》2006,(8):110-112
20年前与青花瓷片一次偶然的邂逅,使我对青花纹饰画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收藏界对青花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收藏界对青花瓷的研究重在釉色、器形、胎质、窑口和断代,而对解读纹饰画意似乎重视不足,我就从文学创作的平台“趋虚而入”,迷上了“青花花”。  相似文献   

2.
周方清 《收藏》2006,(10):69-70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已经走向成熟,制瓷原料已由传统的瓷土“一元配方”改为采用瓷土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并在青花器烧制上有了新的突破,在胎体上用钴料描绘纹饰,然后施影青釉、白釉、卵白釉等釉料,在高温1200℃左右一次烧成。元青花瓷以它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纹饰风格,为收藏界所珍重。  相似文献   

3.
清代德化青花瓷装饰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汉杰  卢金钊 《收藏》2001,(9):30-34
德化窑青花瓷具有典雅的艺术魅力,素为世人青睐。明代德化窑青花器品种尚不丰富,且多为粗瓷。进入清代,德化窑白釉瓷退居次位,而青花瓷却跃居主导地位。它是开放在中国瓷苑上的一枝充满生机的奇葩。其制作和装饰以其独树一帜的地方风格和鲜明感人的艺术特色,形成了“德化窑”流派,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4.
朱纪 《收藏界》2010,(4):66-68
这一组民窑青花瓷,是在长期不经意中积攒成的,购买时凭的是“好看”和“直觉”,价格也是工薪族所能付得起的。官窑和民窑青花精品在中低档市场难觅,这些青花粗器便是学习青花瓷器知识的媒介载体。资料中大量的图片可以摘录,游历中时有佳品可以拍照,都不抵把玩实物时的那种心境和真真切切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马起来 《收藏》2006,(5):60-60
珍贵的元青花双兽耳大罐,又称“僧帽盖钮青花缺勤”(如图)。高47.5厘米,口径16.6厘米,1973年在安徽蚌埠市东郊曹山明初大将汤和墓出土,是景德镇窑元青花瓷中一件难得的大器。  相似文献   

6.
元朝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后,使景德镇瓷业出现了许多新工艺、新装饰、新器形和新画面。其中青花瓷就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它的成功烧造,使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和装饰艺术在全国窑业中名列前茅,也凶此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下面根据文献和笔者在窑址调查中对出土元青花瓷片和窑具的仔细观察分析,结合高仿元青花的实践体会,来复原元青花瓷烧制工艺中主要的四个部分。抛砖引玉,与同行们研讨。  相似文献   

7.
李朝春 《收藏界》2010,(2):62-64
滇南名城建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元、明时期的建水(即临安府),不仅是滇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被誉为“滇南邹鲁”,而且还是云南乃至于全国著名的青花瓷器产地。  相似文献   

8.
王蔚华 《收藏界》2013,(2):47-51
青花瓷器自烧制成功,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它釉色白中泛青,青花色青翠欲滴,幽静雅致,清新明亮,是艺术与实用的完美结合,被誉为瓷器中的明珠,不仅中国人喜爱它,在国外也同样受欢迎,并以使用中国瓷器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青花瓷是外销瓷中的畅销产品,现将鲁德集团季先生收藏的外销青花瓷器选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理 《收藏》2010,(5):14-19
本刊上期推出的青花瓷专题“青花妙彩”上篇受到了读者的热情欢迎.本期刊发下篇.继续阐述不同的学术观点,并将青花瓷的范围延伸到云南明代地方青花、民国龙泉窑青花、越南古代青花瓷等青花瓷周边领域,同时介绍一批民间收藏的元青花瓷画。  相似文献   

10.
雅馨 《收藏》2012,(8):11-11
大美青花瓷中之王 700多年以来,青花瓷一直在陶瓷领域居于霸主地位,是中国陶瓷的象征,被誉为“瓷中之王”。元明清三朝,青花瓷都是宫廷重要的御用物件,誉满全球。近年来,青花瓷拍卖价动辄上千万元,领跑收藏市场。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拍出了折合人民币2.3亿元天价,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  相似文献   

11.
于迎雨  杨靖楠 《收藏》2007,(4):56-57
青花瓷器之所以能在泱泱中国陶瓷之林卓然而立,除了它拥有其他品类瓷器所共有的立体造型之美外,更因为其所独有的瓷画艺术。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6,(3)
正2015年夏秋之际举办的"芙蓉出水——清代康雍时期外销青花瓷展",是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自成体系的外销青花瓷馆藏品展,展品包含清代康雍时期的外销青花瓷106件。这批青花瓷不仅造型各异,且品相完整,甚为难得,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在此特将展览中的展品以器型、纹饰为别,分为七个部分,择精品供广大陶瓷研究及爱好者共赏。罐——素罐勾勒落梅花盖罐是外销瓷中最常见的器型,远赴重洋的它们被成排成列地装饰在欧洲王室宫殿  相似文献   

13.
杨玉彬 《收藏》2006,(2):52-53
1973年11月,安微阜阳市在阜城镇建人防工程大楼挖地槽时,发现一处青花瓷器窖藏,由于施工人员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出土器物被当场挖烂,市文物部门闻讯后派人现场调查处理,收缴了这批文物。现将其中一组墩式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近日笔者获赠《青华苑藏元明青花瓷》一书,该书2005年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耿宝昌先生题写书名,藏品点评则由新加坡饮流斋陶瓷鉴赏会会长、中国古陶瓷学会海外理事林亦秋先生执笔。编者黄俊贤先生十余年来潜心收集元明青花瓷器,已收集元明两代各种造型的青花瓷器300件,书中收录即为新加坡青华苑藏瓷的精品。在对青花瓷纹样进行交流研讨后,黄先生又惠赠了该书的全套出  相似文献   

15.
紫玉 《收藏界》2011,(4):62-67
素肌玉骨、沉静典雅的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博得了中外人民的共同喜爱。中国的青花瓷器经过元代的发展,至明代进入全盛时期,它的制造技术也随着青花瓷的外销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国家以及伊朗等地,最后传到欧洲,  相似文献   

16.
康熙青花瓷器,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短暂萧条后迅速崛起,烧造出许多新颖别致的器型和格调高雅、令人耳目一新的青花瓷器精品。康熙青花瓷器,色泽青翠艳丽,绘画优美精湛,器型赏心悦目,令世人所瞩目,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邱向军 《收藏》2012,(10):82-87
造型特征 康熙青花瓷造型丰富多彩,器物种类之多、器型之繁杂冠于有清一朝。其造型也分琢器和圆器两大类,器物的名称根据其用途、器型变化、时代的更迭而有不同的命名。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云:“古人制器载酒,用以飨神。牺尊、象尊,导源至远,此尊之权舆也。尊一变而为瓶,用以插花、清供,殆缘后起。  相似文献   

18.
周宇婷 《收藏》2007,(3):56-58
民国时期是青花瓷的衰落期,后世皆以珠山八友及其新粉彩为民国瓷的代表,然而,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上,民国瓷却以“青花大王”王步的作品遥领风骚,频频刷新拍卖纪录。  相似文献   

19.
曹淦源 《收藏界》2011,(12):53-59
二、民窑弘治民窑有纪年款和纪年墓出土的青花瓷器(以下列为A类),是分析这个时期纹样特征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20.
周方清 《收藏》2008,(2):91-91
景德镇元代延祜期青花瓷与至正中、晚期青花瓷有所不同。至正期青花釉色白中泛青,釉质莹润细腻,延祜期青花瓷施青白透明釉,显山青褐色,胎釉莹润透亮,釉面不光滑显出哑光,手摸似懦米感。瓷胎质较疏松,往往器身胎中留有小颗粒石显青色,这是胎土淘洗不细所致。延祐期瓶罐内壁不施釉,腹下部修胎明显,器物内壁采用分段制作,瓶罐内壁颈部多有接口,内壁腹中部有接胎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