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川 《中国钓鱼》2006,(4):38-39
相信不少钓友有钓到泥鳅、刺鳅等鳅科鱼类的经历。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些鱼一般都是个体小,体表光滑的底层杂食性鱼类,钓到的人看到意外上钩的小家伙,往往会付之一笑,将其扔回水中。但当你钓到一条斤来沉,甚至几斤重鳅科模样的鱼,再加上它美丽绝伦的外表,在惊喜之余,就难免产生疑问了。生活在熊猫故乡的侯先生就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于2005年6月13日的早上,在涪江中钓到了一条长34厘米,重350克的长薄鳅。  相似文献   

2.
古清生 《垂钓》2007,7(2):56-57
品尝了几个地方的土鱼,不论称土鱼、金钱鱼、杨条子鱼还是小白鱼,它终究是那神农架里的小鱼儿,便也如神农架的山水般清新与自然。[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侯放 《中国钓鱼》2006,(8):37-37
看到贵刊关于长薄鳅的文章和图片,顿时在我内心像有一条中钩的鱼,搅起一阵波浪。我也曾钓起这当时不知名的鱼——长薄鳅。  相似文献   

4.
青海裸鲤     
小溪 《垂钓》2001,(6):29-29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河流湖泊众多,水面类型多样,水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鱼类为鲤科裂腹鱼亚科的冷水性鱼。主要鱼种有花斑裸鲤、青海裸鲤、光唇重唇鱼、哲罗鱼、条鳅等40多种。  相似文献   

5.
缴桂跃 《游泳》2009,(2):27-27
海洋中有一类鱼叫[比目鱼](flatfish),是两只眼睛长在一侧的奇怪鱼类,据说需要两鱼并肩而行,方可游进。而[尔雅]中的[比翼鸟]更为神奇,传说它只有一个翅膀和一只眼睛,必须成双配对,方能飞行。但本文说的不是童话,更不是爱情,而是泳池中的人。  相似文献   

6.
《钓鱼》杂志第2期“钓友之家”栏目刊登了《你认识它吗,它姓甚名谁》一文,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文中所提及的那尾“怪鱼”学名叫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属鲈形目,刺鳅亚目,刺鳅科,刺鳅属。俗称:纳锥,石锥,粗麻割,辣椒鱼,刀枪鱼。英文名:Large spinyeel。此鱼体细长,前部稍侧扁,尾部扁薄。头长而尖,前端有1尖长的吻突。口下位,口裂浅,几成三角形,口角止于后鼻孔下方。上下颌均具绒毛状齿带;眼位于头的前部,被皮膜所覆盖。眼下斜前方有1尖端向后的小刺,埋于皮内。前鳃盖骨后缘一般具3枚短棘。体鳞甚细,侧线完全。背鳍基长,前部由35…  相似文献   

7.
一、空中钓鱼 云南瑞丽的野塘、荷池之中生活着一种肉质肥美的小型淡水鱼:细长、白鳞,最大者不超过500克,当地傣家人称之为“马刀鱼”。该鱼食性凶猛,护子性强。水底中钓不到它,只有在水面上10~30厘米处才能钓到。钓时,以黑昆虫穿钩,长竿短线。将钩送到水草丛中,轻轻抖动竿尖,“马刀鱼”即跃出水面抢食,频频上钩。 二、搅水钓鱼 云南潞西的田间水沟中,有一种类似江鳅的鱼,该鱼一般在300克以下,肉质极佳,为当地名鱼,是傣家人待客的上品。该鱼头两侧长有一对坚硬毒刺,刺人极疼,当地人称之为“挑手鱼”,该鱼只有…  相似文献   

8.
水库夏钓鲶     
颜恒 《钓鱼》2003,(18)
在自然水域,尤其是水库中,除了大量的有鳞鱼外,也广泛生长着许多种类的无鳞鱼,而其中尤以鲶鱼和江鳅为盛。要钓这些鱼,首先要了解它们的习性,一般无鳞鱼都有怕光易惊的特点,故它们多生活在较僻静、地形较复杂和光线相对暗淡的水域,又由于它们生性好静,具有较强的定居性,在水少水清的枯水季节更是不易钓获它们的,这样在许多钓鱼人中形成了这类鱼不好钓的印象,也因此少有人专门去钓它们。下面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获鱼的技法。首先在季节上——要钓鲶鱼以及江鳅,最佳的季节当数夏天以及秋初。鲶鳅等属喜温性鱼类,在相对水温中,温度越高其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钓鱼无定式     
一甲子 《垂钓》2007,7(5):34-36
钓鱼是一项充满变数的活动,把它过于简单化、不思变或跟不上变化是钓不好鱼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从2008年开始,大连地区的海钓对象鱼又多出一个热门鱼种——黄[鱼师]鱼。其实黄[鱼师]鱼每年7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都会在大连近海以及周边的几处群岛出没,只不过大连钓友.以前没发掘出行之有效的钓法。偶尔有人在海上拖钓鲅鱼或甩鲈鱼时会和黄[鱼师]鱼不期而遇,却往往因钓具难以承担黄[鱼师]鱼力如蛮牛般的挣扎,最终线断鱼逃。  相似文献   

11.
江鳅     
王宝生 《垂钓》2008,8(9):54-55
我见过的江鳅有两种,土生土长的本地江鳅和外来的埃及江鳅。本地江鳅好像属于稀有品种,因为除了家乡和附近的几个县份,我从没在其他地方见过它。它的个体不大,最大的不过尺把长,一斤左右重,样子和埃及江鳅一模一样,只是略小,好似埃及江鳅的袖珍版本,人们往往将其混为一谈。它们的区别在于味道,且区别极大。  相似文献   

12.
罗拓 《钓鱼》2005,(8):49-49
越是上游鱼越少,这是四川五条大河的共同规律。品种少,仅三五种数量当然就更少。岷江上游例外,居然有五种半之多岷江鱼(也称白鱼,是冷水性裂腹鱼的一种),猫鱼(就是狗鱼),石冈鳅,麻鱼儿,石爬子,黄河裸鲤(由黄河经白河进八岷江,因其非本地鱼,也不多,故只能算半种)。猫鱼已经濒临灭绝,石冈鳅和麻鱼儿都属小儿科,只5~8厘米的个头儿,不值一钓。然石爬子数量众多,且属鱼中饿鬼,十分好钓。  相似文献   

13.
蓝水整理  蓝水图 《垂钓》2010,(10):11-13
为什么众多海钓发烧友对钓黄[鱼师]鱼如此津津乐道?钓黄[鱼师]鱼有哪些难度?看过此文,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4.
郅辽 《钓鱼》2005,(22):40-40
在生产性钓鱼中有一种用于排钩,俗称歪嘴钩的鱼钩。它的特点是钩尖内折,钩颈与钩柄不在同一平面,故又称翘立钩.用它钓整、德、鳗鲡、黄颡等直吞不吐的鱼效果奇佳。后来,有人把它移植到不用浮子的手线和插竿钓组上,头天晚上抛钩,第二天收线,中了钩的鱼居然不能脱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黑鱼趣事     
聂占起 《垂钓》2007,7(9):60-60
这里所说的黑鱼是乌鳢鱼,也叫黑鱼棒子,还有的地方称生鱼、财鱼、乌棒、蛇头鱼、草鳢等。它生活在淡水中,有别于大连朋友常说的黑鱼(黑鳕)。提起黑鱼,便想起那些和黑鱼有关的故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我钓鱼使用的鱼护是参赛得的奖品——大眼圈网,50克以下的小鱼丢进去可以轻松逃掉。平时钓到小鱼,明知它会逃走也随手丢进鱼护,只图个痛快。看过2005年第八期《[can]鲦出水只有3秒钟的生命一文,顿时为已放生的[can]鲦生命揪起心来。因我个性稳慢,钓上[can]鳖鲦,从它出水到摘鱼下钩都会超过3秒钟,尤其是双钩上鱼时。难道我所放生的[can]鲦鱼都真的不能存活了吗?!很长时间我都为此事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17.
王啸 《钓鱼》2007,(11X):50-50
钓鱼活动为大家所喜爱,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很好的户外活动,而且因为在岸上的钓鱼人并不了解水下鱼的情况,只是靠猜测和蹲守待鱼上钩,这也许就是这种活动的魅力所在吧。有许多人经常钓不到多少鱼,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按人的思维去考虑鱼的行为,而有经验的钓鱼人是按照鱼的习性和活动规律主动向鱼进攻,因而每次出钓都收获顿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钓鱼》2003年第2期刊出“你认识它吗,它姓甚名谁?”一文,笔者初步可以断定:“这是一条大刺鳅”。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Lac.),俗称尖刀鳅,刀鳅。属鲈形目,刺鳅科。我国产的只有刺鳅一属。一是刺鳅(M.aculea-tus Basil)体长在20厘米左右,二是大刺鳅(M.armatus Lac.)体长超过30厘米。从报道来看,体长为48厘米,故推定为“大刺鳅”。大刺鳅的最大特征(刺鳅亦如此),背鳍延长,与尾鳍相接,但它的背鳍有棘33~36枚,臂鳍亦有棘为3枚亦与尾鳍相连,因它坚硬无比,故名“刺鳅”。它平时常生活在沿江河浅滩有泥沙的缓流处,有时将半身埋入沙泥…  相似文献   

19.
陈彦斌 《垂钓》2007,7(10):57-58
这种弱小的鱼类以多取胜,它们选择成群结队地活动,即使有个别的黄姑子鱼被敌人吞食,它的种群也不会惨遭灭亡之灾,绝大部分的鱼可以保留下来,继续繁衍生息。[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渔人美食     
《钓鱼》2007,(4X):69-70
珊瑚芒果鱼仁;仙桃玻璃鱼;横百浓汁鱼;农家竹晾鱼;天下第一嘴。[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