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训练:黄河,母亲河写作提纲本文中心:通过对黄河的描述,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和神往。全文按五个段落,分别是:第一段:抒发心中对黄河的赞美,统领全文。第二段:细写黄河蛟龙风采,描绘中华千年魂魄。第三段:过渡。第四段:略写黄河给予的内心感受。第五段:总结全文,表现黄河的震撼无声。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3.
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第23课<黄河的主人>. 师:你知道黄河吗?谁来说说你了解的黄河. 生: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 生: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因此,人们称她为母亲河.  相似文献   

4.
《治黄科技信息》2005,(6):16-16
黄河网报道10月18日上午,世界上第一个流域水伙伴——黄河全球水伙伴正式成立。全球水伙伴主席卡尔松夫人和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为黄河全球水伙伴的成立揭幕。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第11册第七课《黄河象》介绍了一具古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并根据化石及发掘情况假想了化石的形成情况。 《陕西教育》1992年第4期曾刊登一篇《黄河象来历的质疑》。我在实际教学中又发现《黄河象》一文还有以下三处不妥。 一、黄河象的尾椎骨哪里去了? 课文在第一节着重讲述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高大完整。介绍化石完整是这样说的——“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厘米长的末端趾  相似文献   

6.
正出版总第500期《黄河之声》1958年创刊,是以关注音乐人事,探讨音乐理论,挖掘音乐新人,展示音乐成果为宗旨的全国公开发行的音乐学术理论刊物。近年来《黄河之声》杂志不断扩大刊物的品牌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积极地推介和发行,在业内反映良好,特别是得到了音乐艺术界的作者和读者的欢迎。本期杂志是《黄河之声》顺利出版的总第500期,500期的《黄河之声》有很多很多讲不完的故事,有很多很好听很有意思之事情在其中发生。500期的《黄河之声》使很多普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断流日益严重□孙超/重庆壁山丁家中学黄河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574.50亿立方米,黄河属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八长河。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之一,黄河文明驰名中外。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黄河也呈现了...  相似文献   

8.
(配合第八册课文《黄河的主人》)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同学们一定想问,"黄河的主人"是谁呢?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其实,课文的最后一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已经将答案告诉我们了。问题的关键在于作者如何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需要我们从文章的  相似文献   

9.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9册第10课的教学内容,是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阅读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后,了解黄河的演变过程和变化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红领巾》2009,(11):6-17
问:我国的第一长河是黄河还是长江?答:是长江.它全长6300千米,也是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但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黄河全长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  相似文献   

11.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第九册第三组教材的一篇阅读课文。全文首先以三个自然段概括介绍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到近2000年来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这一变化,接着用三个自然段着重讲黄河变化的原因,从自然的和社会的两方面加以说明;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述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的方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和湖泊"中"黄河的治理"这部分教材内容主要围绕对黄河的整体评价、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方案的研讨而展开。其中,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及其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对下游的影响),是本部分教材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通  相似文献   

13.
人教(实验)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作文要求: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3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不屈精神,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15.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11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传说中被黄帝打败的炎帝部落生活在 A.黄河上游 B.黄河中游 C.黄河下游 D.黄河中下游 2.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阻力来自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农民 D.皇室 3.黄道婆的棉纺织先进技术学自 A.白族 B.黎族 C.彝族 D.山越族 4.明朝北京的紫禁城是指 A.京城 B.宫城 C.皇城 D,外城  相似文献   

16.
<正>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这样的句子:"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其中的"河内""河东"课文下边的注释是这样的:【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相似文献   

17.
《黄河颂》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歌词三首》其中之一。歌词节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二章,作者光未然。讲授本课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地理教科书上说黄河注入渤海,可是为什么歌词是‘从昆仑山上奔向黄海之边’。是不是作者写错了?”我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图书馆,翻找资料时又发现作者在《黄河大合唱》第三章《黄河之水天上来》中描述黄河“注人浩浩的东海”。  相似文献   

18.
《黄河的主人》这篇散文,热情赞扬了艄公战胜了惊涛骇浪,他被誉为“黄河的主人”。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第8自然段中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落实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艄公操纵着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  相似文献   

19.
我省许多小学毕业生都有的数学练习册《想一想,练一练》70面上的第5题,是“黄河比长江短955公里,长江比黄河的1(1/5)倍少14公里。求长江、黄河各长多少公里?(用解方程)”我以为这道题  相似文献   

2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建议□昆明市武成小学唐朝霞《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第九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及演变的过程,告诉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课文开篇就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概括介绍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