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守高中生在心理发育过程中,独立性增强,又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特别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在繁重的课业负担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下,解决好"留守高中生逆反心理矫正"问题,不仅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课题,而且是教育为人本质的要求。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班主任如何帮助留守高中生矫正青春期逆反心理"的问题探究,总结工作实践经验,更希望引起同仁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的代名词,“留守儿童”的教育不是一种“帮教”性质上的“扶差”教育,它的基点是预防性的,因此,在正确认识“留守”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留守”本身的正面的教育意义,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塑造为一种“特色教育”,通过“留守”本身所蕴藏的教育内容来预防“留守儿童”所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另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村“留守生”的教育问题是当前社会转型期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它事关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留守生”的教育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广东农村“留守生”普遍存在学习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农村中学教师必须在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和创新教育职能三个方面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提高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在考察了湖北省老河口市教育系统“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情况的基础上.着重总结了该市教育系统关爱“留守学生”的基本经验,分析了“留守学生”教育与社会管理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力度,积极筹建寄宿制中小学,多方协作,共同营造关爱“留守学生”的社会氛围,动员“五老”组建辅导站,建立与“留守学生”父母信息联系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明确的概念界定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前提。“留守儿童”较之“流动儿童”概念更加复杂。“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总体的统计与分析,也关系到决策部门的判断与决策。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六类定义进行梳理与探讨,并试图剖析“留守儿童”的概念。笔者认为要以开阔的视野,从多个层面或多个维度来界定留守儿童的概念。因此,本文从七个维度构建了留守儿童的概念。这对深入研究留守儿童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准确把握全国留守儿童的总体状况,为决策部门制定相应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小玲 《课外阅读》2011,(11):176-176
留守孩平时父母与他们的交流极少,他们的心理状况极差,多数感到缺少亲情的呵护,心理焦躁不安,逆反心理强,任性心理上有偏差。  相似文献   

7.
“留守学生”教育案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学生”问题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民工潮”开始,这个问题就相伴产了生;“留守学生”问题却是一个热点问题,除人数越来越多、已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外,更在于它关乎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关于国家未来建设的整体素质,是建设和谐社会稳定,关乎国家未来建设的整体素质,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留守学生”问题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留守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更应该是政府的责任。 本刊继2006年11期《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天》对我省“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经验进行了综合报道后,本期我们又选取了三所学校,从三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以期能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可鉴之资。[编按]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吴承红  蔡澄  邰启扬 《教育探索》2005,(12):100-101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于2004年6月15日至7月15日分别对甘肃、河北、江苏三省五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据调查报告反映.在中国广大农村已经出现了因父母外出务工而急需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关注的一大批青少年儿童。《中国教育报》2004年9月16日第6版发表了刘亚、孙晓军撰写的《留守儿童,“心事”向谁说》的章。该揭示了留守儿童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四类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9.
爱心直播室     
《母婴世界》2013,(12):13-13
手拉手,让留守儿童笑起来——三生留守儿童关爱活动走进四川大邑 10月25日,“手拉手,让留守儿童笑起来”(简称“手拉手”)爱心探访活动在四川大邑启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社会问题。然而,在这种关注下,“农村班”的划分悄然而生,留守儿童被视为问题儿童日趋成为人们认识的一种常态,这种对留守儿童“标签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更造成了留守儿童发展的举步维艰。探析“标签”观照下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留守儿童“标签化”后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切实策略,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熊磊  石庆新 《教育探索》2008,(6):132-133
当前留守儿童已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群体,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很多留守儿童出现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人际交往障碍、性格与行为偏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父母教育缺位、监护人教育不当、学校教育不足、社会教育不良等。应采取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教育留守儿童加强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等措施,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经济欠发达地区“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困扰家长、老师、学校的普遍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文就“留守学生”的生存现状、心理感受、思想行为表现等方面作了调查与剖析,结合本校实际,就如何加强与改进留守学生的管理与思想教育试着提出几夸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经过20多年研究,围绕乡村“留守现象”的诸多问题达成一定共识:父母流动并不必然使儿童陷入行为等问题,教育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要避免从“身份”角度简单化、片面化留守问题;乡村教育受限于乡村系统环境,“留守问题”的实质是“乡村留守”。本文分析“留守问题”新趋向——“泛留守”现象及其后果,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破解乡村文化凋敝、乡村资源匮乏及乡村“泛留守”问题的必然选择。针对“泛留守”问题,需要改变乡村教育格局,回归乡村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并与乡村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补;推进“县管校聘”等改革制度,让教育资源分配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型;通过壮大学校师资力量、强化家庭教育等策略提升教育水平;从“资源共享及整合”视角,构建以乡村社区发展为基石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持久而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学习品质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20多年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其子女大多留在农村,由其祖辈、代养人或学校照料,形成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作者对“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性格特征、学习状况、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留守儿童”培养教育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缺失、隔代抚养的缺陷以及农村幼教发展滞后等使得留守幼儿的“留守”处境比学龄留守儿童更为艰难,“留守”给他们的发展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他们是更“容易受伤害”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利益急需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6.
学生的鼓励     
“留守儿童”是每个农村学校都面临的问题,这些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很多孩子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学习上的后进生,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对此,我们学校在开学初要求班主任详细登记,建立“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卡,对特殊的留守学生还建档立案,即进行个案分析,跟踪管理,在做好这些常规工作外,学校突出强化了“留守儿童”的“三自”教育。  相似文献   

17.
何云贵 《重庆师专学报》2014,(4):110-112,152
通过两个研究,调查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现状,并探究“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影响。研究一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实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验,发现留守儿童在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维度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客观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研究二选取两组留守儿童,并实施“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前测。第一组参加“留守儿童之家”活动;第二组不参加。12个月后,对参加留守儿童、对照留守儿童实施后测,并对同年级非留守儿童施测,对各项指标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参加组留守儿童的客观支持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而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显著高于对照组。参加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没有显著不同。“留守儿童之家”提升了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留守儿童的概念应该定义为:因为母亲长期外出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和就学的未成年人。“留守状态”可以分为“励志型”、“平常型”、“困苦型”和“颓废型”,这四种类型对留守儿童具有极不相同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特征应作为制定教育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应该把“留守状态”当作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让它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加强在学习方法和生活自理方法方面的指导、提高家长学校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及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同伴交流场景等应是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大量增加,其身心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关注。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完成了“补偿性关爱”及“留守儿童”的界定,从多个角度分析了“补偿性关爱”的心理成因及外在表现,在探讨“补偿性关爱”对留守儿童的多种不良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消除不良影响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危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社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性格内向、自卑、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逆反心理强等问题。作为班级工作的管理者与引导者,班主任应把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放在工作的重点位置,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让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