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钱钟书年轻时就饱读诗书,而且聪慧过人,被时人誉为"民国第一才子"。也正因为如此,钱钟书颇有些自负,甚至恃才放旷,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曾多次让自己的老师吴宓难堪。有次上完课,吴宓很"谦卑"地问钱钟书:"钱先生,你认为我的课讲得怎么样?"钱钟书头一昂,不屑一顾地说:"不怎么样!您讲的都是我所知道的,希望您以后能讲些新鲜的东西……"钱钟书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即刻爆发一阵哄堂大笑。吴宓似乎并不气恼,颔首唯唯。1933年,钱钟书本科毕业,校长冯友兰打算破格录取他为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2.
徐亭 《柳州师专学报》2004,19(3):116-119
通过对钱钟书的文化哲学思想进行考察,认为钱钟书的文化哲学是以探索人的心性灵魂奥秘为目标.途径是不通过形而上学的方法,而通过大量具体文化元素的阐释来达到这个目的。因为钱钟书优越的先天和后天条件,使他取得的相应成就非同凡响,和新儒家哲学的大师相比,钱钟书的文化哲学思想具有别具一格的独特意义,对未来的文化创新将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笨服人     
钱钟书年轻时饱读诗书,聪慧过人,被誉为"民国第一才子"。也正因为如此,钱钟书颇有些自负。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曾多次让自己的老师吴宓难堪。有次上完课,吴宓很"谦卑"地问钱钟书:"钱先生,你认为我的课讲得怎么样?"钱钟书头一昂,不屑一顾地说:"不怎么样!您讲的都是我所知道的,希望您以后能讲些新鲜的东西。"钱钟书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吴宓并不气恼,颔首微笑。  相似文献   

4.
徐长才 《课外阅读》2008,(10):58-59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是个"狂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得先从他读书时说起。1933年初秋,钱钟书从清华大学外  相似文献   

5.
紫墨水     
1946年,英若诚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读书。一次,他在图书馆一本冷门书的卡片上发现只有两个借阅者,一个是万家宝(曹禺),一个是钱钟书。被英若诚称为"简直有照相式的记忆能力"的钱钟书,有着一个同样智商极高的女儿钱瑗。当年钱钟书任教外文系,在家批阅卷子时让女儿记成绩。一次,钱瑗没头没脑地对爸爸说:"英若诚跟吴世良要好,他们是朋友。"钱钟书问:"你怎么知道?"钱瑗指指课卷:"全班学生的  相似文献   

6.
当代文化昆仑,一代宗师钱钟书先生,1994年有手订《槐聚诗存》出版,1999-2000年笔者曾著《钱钟书<槐聚诗存>注释》,本文试对其1966-1974年诗歌注解,以请高明指正,同时让大家了解当代著名文学家钱钟书当时的处境,以及学习他的人品和诗作。  相似文献   

7.
在钱钟书的文学阐释思想中,文学作品的"阐释循环"过程应包括心理分析,只有洞察"典型心理",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字词的意义、了解作者的修辞、把握作品的宗旨、判断作品的内容。此种思想的依据是认定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甚至不同文化之间"心理攸同",这是钱钟书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主张。钱钟书的这种文学阐释思想对于西方阐释学中关于"心理学解释"的争论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东西方文化相通是钱钟书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态度.这个不只表现在他的学术著作里,而且特别表现在他的小说<围城>里,他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负面的批判、对半殖民文化的批判,表现了他兼容并蓄的精神,以及试图打通中西文化的用心.  相似文献   

9.
孙梦云 《留学生》2009,(6):62-64
1935年7月,时年不足25岁的钱钟书踏上英国的土地,来到著名的牛津大学,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活。之后的三年间,年轻的钱钟书从牛津大学行至巴黎大学,接受不同地域文化的熏陶,大量阅读各类文献,为后来的学术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围城》中部分人物的原型,也来源于他这段异国见闻。  相似文献   

10.
成熟的麦穗     
正当钱钟书先生逝世时,余英时教授说:"中国的古典艺术和19世纪结束了……倒下的亦是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钱先生一生博学多才,学贯中西,始终淡泊名利,谦虚平易,恰如田野中的麦穗:最饱满的,永远是腰压得最低的。钱钟书先生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同样享有盛誉。有一位外国记者曾说:"到中国来,一是为了看看万里长城,二是为了拜访一下钱钟书先生。"可见先生的影响之大。但面对那些前来拜访的中外人物,先生却常常闭门谢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邀他讲学,半年即付他1600万美金,并可偕夫人前往,却被他婉拒。有人问他为什么?他笑着说:"我都姓了大半辈子‘钱’了,难道还迷恋这东西吗?"的确,先生虽风华绝代,却淡泊名利,活得低调。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在文学创作中运用他独有的带有解构主义倾向的语言策略表现出对"五四"以来新文化语境中启蒙叙事与现代性追求的瓦解,体现出了强烈的文化反讽和文化解构的力量,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独特的,本文试图从语言和思想两个角度解读钱钟书作品中的"反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著名作家和学者钱钟书是现代文坛上有名的低产作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围城》被海外学者誉为“一支独秀走天下”,国内读者也因为《围城》而称钱钟书为“文化昆仑”。钱钟书及其《围城》获如此高的声誉,除了《围城》题材的开拓,作者刻画人物的维妙维肖以及小说绚丽流畅...  相似文献   

13.
世人皆说钱钟书淡泊名利,佐证如下: 1991年,全国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名人录》,将钱钟书列为第一辑,被他婉拒。别人告之将酬谢他钱,他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 一些人把他看作中国文化的奇迹,不远万里,从港台、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来“朝圣”,他常闭门谢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被学人誉为"文化昆仑"。钱基博是这位"文化昆仑"的父亲,一个认真、勤勉、方正,且在文学上多有建树的老一代学问家、教授。读傅宏星编著的《钱基博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不仅为老先生渊博的学问所折服,也为他有趣的趣事所击节感佩——他一丝一毫不马虎,不徇情。考试60分及格,可就是差那0.1分,也不高抬贵手放学生一码。  相似文献   

15.
君子修为     
吕麦 《高中生》2013,(1):48
学者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聪慧过人,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青年时期的钱钟书颇有些自负。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教授的得意门生。他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吴宓对这个弟子更是"青眼相加",常在上完课后,"谦  相似文献   

16.
大爱无声     
袁恒雷 《课外阅读》2013,(16):26-27
<正>钱钟书先生说,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有两个人很重要,一个是"不宽恕"的鲁迅先生,一个是"大爱无声"的傅雷先生。我最初知道傅雷先生是通过他的名著——《傅雷家书》。性格内向、不事张扬的他用一封封折射其思想光芒的书信教导他的大儿子傅聪。这些家书百分之百体现了他的思想,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他无拘无束,心里是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审查",也不用担心"批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是蜚声国内外的"学界泰斗",他学贯中西,所著的<谈艺录>、<管锥编>等书,极其博大精深.那些年,从天上给他"掉金子"的事不胜枚举,可他却视同草芥.……  相似文献   

18.
1998年12月19日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在北京去世,他留下的遗嘱对自己的身后事作出了这样的安排:"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钱钟书先生的丧事,留给了他六十余年相濡以沫的夫人--杨绛先生.  相似文献   

19.
《学子》2003,(2)
钱钟书先生的作品,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在一个历史转型时期的特殊结晶。他幼承家学,天资过人,尤其在记忆力上,青少年时代就练就了文史方面的“童子功”。他对我国古代的经、史、集很多篇章都能倒背如流,尤其对宋诗和古典诗歌,几乎每一篇都能随口吟诵。他所著的五卷《管锥篇》是当代学术的一座高峰。不仅如此,钱钟书还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等,而且对西方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哲学、心理学颇有很深的造诣和透辟的理解。凡是钱钟书的朋  相似文献   

20.
他是知识的泰斗、文化的昆仑,是中国古典文化最杰出的传承者,是20世纪的中国最智慧的头脑。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其实,如果没有《围城》,也许多数人并不知道钱钟书,但是看过其学术专著《管锥编》的人却都有这样的惊叹: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