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罗蒂的文本阐释观源于其新实用主义或后现代的哲学立场,表现为反形而上学思想和"意义即使用"的反本质主义思想。剖析罗蒂创造性的文本阐释观及其深刻的哲学背景,可以勾勒出阐释学发展的新动向之一,即在新实用主义的影响下,传统的、主流话语的阐释权威正在逐步消解,多元的、宽容的、实用的阐释方法正日益成为阐释学的主流范式。  相似文献   

2.
经典散文的教学往往面临相似的困境,即在多元阐释与刻板印象中寻求出路。立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提出经典散文的教学策略:返璞归真的"文本细读",探幽析微的"问题情境"创设,拨云见日的"比较阅读",由言语到思维,由知识到文化,通过师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以期进入现代经典散文阅读教学的文化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道与逻各斯一直是东西方文学阐释学谈论的主题,而文学阐释学离不开阐释者、文本及文本作者。阐释者在对文本做出解释时,必定要深入作品之中,同时对作者进行了解,进而才能深刻解读作品,才能够帮助经典的代代相传。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是审美创造的主体,文本是审美创造的产物,阐释者的活动就是审美创造的参与者。阐释者要凭借自己的背景知识,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去对作品加以解释,而审美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所以,审美创造在道与逻各斯这一主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玲 《浙江教育科学》2009,(3):60-61,63
西方的阐释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随着阐释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从阐释学萌芽时期的“局部阐释循环”理论到古典阐释学阶段的“一般阐释循环”理论再到现代阐释学时期的“哲学阐释循环”理论,其基本内容也从文本内部的阐释循环发展为理解与生命的阐释循环再发展为存在的阐释循环,它们各不相同,但又有着承继性。萌芽时期的“局部阐释循环”,主要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提出了圣经自解原则,圣经阐释学才出现了初步的阐释循环。古典阐释学的代表人物是施莱尔马赫,他把消除误解、恢复作者原意,视为解释学存在的依据,还停留在经验主义哲学上。至狄尔泰,  相似文献   

5.
苏莹  乔春娟 《文教资料》2010,(12):73-75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文本观用辩证的哲学观去看待文本意义,认为文本意义是无限性和方向性的统一。这种文本观打破了译者必须追寻作者原意的魔咒,冲击了作者至上的权威地位,破灭了"终极译本"的幻想,同时也动摇了"忠实"传统翻译标准的核心地位。伽氏的文本观让我们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译者,充分肯定了译者作为"创作者"的新角色,从更加多元的角度界定翻译标准,并应该持有哲学阐释学文本观来对待文学翻译。本文作者在系统阐述了伽达默尔的文本观之后,从这个视角对《当你年老》的四种译本从意义层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编辑视角】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随着本体论阐释学、接受美学、文本学和读者反应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当代文本解读观正在发生变革。摒弃过去只注重"作家—作品"的解读模式,把文本解读的重心转向文本—读者,视读者的解读为文本的本体存在,把解读活动作为文本构成不可或缺的本体层次。由此诞生了各种各样的文本解读提法,比如"文本素读"、"文本细读"、"本色阅读",不一而足。本期选刊三篇文本阅读的文章,以激起大家对"文本阅读"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我国先秦时代的文本阐释,是我国古典阐释学的滥觞,它奠定了我国古代阐释学的基本特色,注重实用性。采取以“误读”为基础的实用性阐释,着重揭示文本大旨,对后世阐释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诗歌翻译中,一诗多译的现象经常出现。本文以阐释学为视野,以同一首诗歌的不同译文为实例,结合文本含义与文本意义、作者本意与文本本意的关系阐发了一诗多译的缘由——诗歌翻译中的阐释多元性。  相似文献   

9.
阐释学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释学简论李建东"诗无达诂",阐释学的解码天地在上古时期,宗教的经典和文学的文本都充满了可能产生歧义的难解之处,于是解经说文的阐释就成为一种普遍的需要。古代的巫师和预言者占卦圆梦,后来的神父、牧师讲经布道,乃至学者和批评家注疏古代典籍,评论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爱尔兰小说家弗兰克·奥康纳的小说《我的俄狄浦斯情结》为文学文本,以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依据,剖析新历史主义文本阐释模式的重要特征"颠覆与抑制"、"振摆原则"和"逸闻主义",从而全方位、多维度地对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模式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根据运用语法学、语义学等方面的理论,把语法意义、语义意义、语境意义三方面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在"副 名"结构中,副词修饰的是在进入组合的名词的语境意义,即名词的附属义。  相似文献   

12.
语境决定语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可分为五个方面进行讨论,结果发现语境对话语意义和书面语意义都起作用,语境对话语意义的作用超过对书面语意义的作用,意义离不开语境。  相似文献   

13.
夏莲 《海外英语》2012,(8):270-271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color terms can make language more vivid.The use of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color terms in the works by many authors can make it more attractive.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color terms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zes how the author use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color terms to express cruel war and bright future.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品的经典意义,在近一个世纪中经历了反封建性、革命性、启蒙性的变化。从1990年代开始,鲁迅研究的意识形态功能不复存在,"鲁迅"遭遇了寂寞。这一动向反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就是依据新课标对鲁迅作品的选目作了调整,总体上减少了鲁迅作品的数量,特别删除了涉及对传统文化批判的篇目。这一变化提醒我们要重新思考鲁迅作品的经典性。中学语文教学对鲁迅作品的讲解要淡化其与时事政治的关系,专注于发掘其更为内在、更具有久远价值的文化意义;可以把鲁迅作品的讲解与提高民族素质、抵制粗俗文化的目标结合起来;要把鲁迅当作一个人来认识,让中学生透过其内心世界去感受其品质;要对鲁迅及其作品采取一种历史的辩证的观点,适当向学生展示不同阐释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成语的魅力主要不在其表层义和指称义,而在其隐含义、引申义和联想义。成语的词典翻译不同于文学语境下的语用翻译:前者往往是孤立静止的,后者则是灵活多变的。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学”+“翻译”,其中成语翻译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从近代到现代、后现代,艺术作品的内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文章将艺术作品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从历时与共时两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7.
曹丕的诗歌独具个性的内在之“气”,有着丰富的含蕴,它具体地体现在作家及其作品的“真情”、“个性”和“风力”之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寓言"理论及文体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使用源于《庄子》的"寄寓于言"手法创作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包含有"寄寓之言"的寓言故事,也包括中国古代特有的"寓言诗",以及一些有寄寓之义的散文和比喻。由此可见,源于《庄子》的中国古代的"寓言"文学,应是一种广义色彩的"泛寓言"体式。还原《庄子》的"泛寓言"理论,探讨其深远影响,对于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的"寓言"观念及其影响下的"寓言"创作,比较中西及古今寓言的异同,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语境问题一直是语言学、语用学、哲学等所关注的问题。语境是普遍存在的,又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系统,与意义的生成是互生互存的。基于这个理念,文章尝试提出语境生成"三分说",即语境与意义的生成是通过语境建构、语境凸显与语境转换三个层面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杨璐 《海外英语》2012,(14):252-254
形、音、义是组成语言的三要素。其中词义负责表达思想、承载信息;语音和意义之间没有任何逻辑联系,但在特定语境中,说话者可以运用重音、音素、节奏、停顿、音调等语音手段改变词句的语用意义。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语音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体现在语境、审美、辨别、及其民族文化心理等四个方面。只有深入了解语音的功能,英语学习者才会对语言产生浓烈的兴趣并从中获得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