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古代学界有"三耕"之说,即"目耕"(读书)、"舌耕"(教书)、"笔耕"(写作),作为教师,这"三耕"风光占尽,班主任更是得天独厚:业余时间,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召开班会,口吐珠玉,舌"服"众生;典型个例,纳于胸中,积累于案上.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2.
古人称教师从事教学为“舌耕”,把它与农夫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力耕”相提并论,实在是一语中的,道出了个中甘苦,教师是在塑造人的园地里,用笔头耕耘,用心血和汗水浇灌,既有“抗旱排涝锄草施肥”的辛劳,也有“秋来黄金满地”的喜悦。但“舌耕”不同于“力耕”,它是一门艺术,它耕种的是块块心田,如何在心田上播下知识和真理的种子,使幼苗长成栋梁之材,是一种异常复杂的劳动,不是简单的耕耕杷耙撒撒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而在中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最集中地体现了“舌耕”的特点,笔者“舌耕”十余年,听过许多语文公开课,综观之,让人如坐春风者有,让人如坐云雾者也  相似文献   

3.
三耕说     
年愈不惑,始知来者可追,复生读写之爱好。数载勤耕不辍,遂得一“耕”字。读书日增,方知史有三耕。三耕者,乃舌耕、目耕、笔耕也。吾将三耕合一,其义益深远矣。吾欲引为座右之铭,以自勉也。吾尝详查史书,始得三耕之源。舌耕者,出自晋代王嘉《拾遗记·前汉下》,曰:“贾逵门徒来学……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口倦,世所谓舌耕也。”此乃以教书谋生也。目耕者,源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下》,书曰:“王韶之家贫好学,尝三日绝粮,执卷不辍,家人诮之曰:‘困穷若此,何不耕﹖’王徐答曰:“我尝目耕耳。”此喻读书…  相似文献   

4.
中国以农为本,耕作是百姓最基本的生计。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也衍生了一些带有耕字的营生。中国古代学界就有三耕之说,何谓三耕?乃舌耕(教书)、笔耕(写作)、目耕(读书)也。  相似文献   

5.
一、闪现寻回 把一些旧知识用一些有特别意义的图案展示出来,并标上其内容意思,在平面上清晰地闪现后即消失,就是闪现寻回.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刚看到的东西或写出来. 1.每组闪五个单词(连闪三次),然后把看到的单词写在练习本上,这是听写单词的一种变式.看谁写得多,写得快,进行比赛.如初中三年级Module 6"Save our world",呈现重点单词并让学生写下来:pollution,reduce,plastic,product,energy.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习作时常出现四种现象: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有话写不出来,三是写不具体,四是提笔忘字。针对这四种情况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提供先行组织者,让学生把话说出来;提供"脚手架",让学生写具体,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产生知识的溪流”。对于教师来说,语言既是工具。又是艺术。我们的祖辈曾把教师形象地说成是“舌耕”,颇有道理。俗话说:“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观摩一张嘴”,道出了。舌耕”的艰辛。班主任工作绝大部分是靠语言来实现的。因此,班主任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是提高工作艺术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们的教师中《包括语文教师》不动手写文章的人不在少数。在此,笔者以“舌耕不息,笔耕不辍”为题,谈谈有关教师文章写作能力方面的肤浅认识。 一、不善写、不去写的教师,不能称为合格教师。  相似文献   

9.
表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提升专业表达能力,须遵从一定的规律。从“心里有话”到“嘴里有话”再到“笔下有话”直至“人心有话”,是教师专业表达的四级绿色阶梯。心里有话就是心里有内容,有表达的源泉;嘴里有话就是能够把心里的东西用嘴表述出来,能够我口说我心;笔下有话就是能够把心里的话或者嘴里的话用笔写出来;人心有话,就是说出或者写出来的东西,能够在别人心里留下印象,别人心里能够装有你的话,并有把你的话与“第三者”分享的欲望,这是一种更高的要求。教师按照“心里有话一嘴里有话一笔下有话一人心有话”的程序磨砺自己,专业表达能力必然得到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文是书面形式的表达。表达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出于自己的某种需要,非得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写出来)不可,这是一种完全主动的表达。第二种是占很大被动因素的表达,如命题作文,参赛作文,等等。第三种是完全被动的表达,如代写书信等。"主动"就是自主。没有自主,哪有主动?我认为"自主式"作文教学应遵循以下的教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日记就是把我们周围的生活写出来,把我们平日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的写出来。"日记"作为一种书面言语活动,对小学生书面表达水平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聋校,从三年级开始,聋生开始学习写日记。在启蒙阶段,我们聋校的要求是,从"每日一句"练起,一两句话、简单记录见闻就行。不过,这对于聋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做到。因为,聋生的书面语学习难起步、难习得,打开他们的日记本,你会发现,要么是词语贫乏,不知道写什么;要么语句颠三倒四,不晓得如何写。作为聋校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针对这些现状,引导聋生学会融合身边素材,掌握规范、乐于表达,学写起步日记。  相似文献   

12.
在幼儿教师职业生涯中,教学反思是一个很重要的生命旅程,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些都说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引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相似文献   

13.
闫晓燕 《教师》2014,(25):93-93
正细心的老师一定会发现,新《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不再沿用作文这一说法。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习作,这就明确了小学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因此,我们应该以常态的心理看待学生的作文。正向叶圣陶先生所说:"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  相似文献   

14.
写作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对于儿童而言,写作更应该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但是,往往有很多儿童,担心自己的真情表达会"冒犯"教师。儿童觉得写作难,不是不会写,而是怕写出来不是教师、家长想看的。一个真正拥有儿童观的教师,会给予儿童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只有儿童放心了,真正把教师当"自己人"了,写话才是真写话,而不是一个叫写话的作业。  相似文献   

15.
教师、家长,都习惯这样的事件:孩子从学校放学回家,要么马上放下书包就开始写作业,要么等吃完饭再做.孩子做家庭作业而且是书写式(书面巩固练习)的作业,在中国老百姓的眼中,是件天经地义的事情.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小侄子才两、三岁,有一天,他去请在书房做事的爷爷出来吃饭,小侄子进去看到爷爷在书桌上写东西,回来告诉大家:"爷爷正在做家庭作业."这把全家人都逗乐了.  相似文献   

16.
<正>纵观很多名师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成为名师的必经之路是要会做科研。即会研究、会反思、会写作。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一语中的说出教师的教学反思对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在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下,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能否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重要保障,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催化剂。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折射出教学反思对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怎样写教学反思呢?我认为教学反思可以从上课环节、学生生成问题两大方面着手。一、上课环节反思我们一般将教学设计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研究者""专家型"的教师.数学教师在新课改中如何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其他各科知识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它是现实生活在学生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作文写得好坏既和学生的思想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又和老师的指导讲评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作前指导、作文评改、作文讲评。下面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1.写前指导。在写前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  相似文献   

20.
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有这样一道习题:‘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中的‘抽出'用得真好,我们一起来找找这样的词语体会体会。人教社配套的教师用书对这道题给出了示例:‘抽出'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很生动形象;枝条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