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春的力量     
曾经有一位大人物说:“人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今天有一位小人物说:“人休息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休息。”那人便是我。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班主任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有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基本合格;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很优秀;可是,如果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那么这个班主任无疑是失败的。”我信奉这段话。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尤其是农村小学的班级,班主任工作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3.
[命题形式]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不同呢?”亚里士多德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请你以“活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  相似文献   

4.
有人曾问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您和平庸的人有什么区别?”他回答说: “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哲学家巧变语序作答,可谓生动犀利,言简意赅,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5.
《汉书·郦食其传》曰:民以食为天。可见,吃,对人而言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基本保证。人吃饭,首先是为了活着,这是物质层次的吃;但人活着,却不单纯只为了吃,而是让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这就是精神层次的吃。人的一生,有“三道菜”是必吃不可的。第一道菜:吃苦吃苦是人生要学会品尝的第一道菜。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见挫折,经历风雨。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  相似文献   

6.
有人曾问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您和平庸的人有什么区别?”他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哲学家巧变语序作答,可谓生动犀利,言简意赅,不同凡响。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写了一首诗《有的人》,开头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只把“活”与“死”的语序变换了一下,就鲜明地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凌驾于人民头上的,灵魂腐朽,如行尸走肉,虽生犹死;甘做人民牛马的,精神永存,虽死犹生。近代大草书家于右任是国民党的元老,曾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可那时…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二条提出“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这是对班主任角色的新认识。这种提法在已有的教育理论和过去有关班主任工作的规定中是找不到的,它是对多年来“做人教育”的再强调。它要求,中小学班主任既要管理好繁杂的学生事务,又不能淹没在事务堆里,见事不见人,而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人生发展,从人生发展的高度来处理具体事务,透过具体事务的处理来助力学生的人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文丽 《新疆教育》2012,(10):132-132
曾经有位班主任说过:“有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基本合格;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很优秀;可是,如果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那么这个班主任无疑是失败的。”我赞成这段话。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尤其是农村小学的班级,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活着     
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观点:为了眼前的尊严而活着。这又勾起了我的思索。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假如一个人连“为什么活着”都解决不了,还堂而皇之地“活”在这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上,是不是有点儿可笑?而当他真正把这个问题作为正式问题来思考时,他又是可敬的。今年暑假,我与妻都参加了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处的研究生班。参加学习,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充足的时间和昂贵的学费。时间倒是充足得很:我带的初四毕业班已于7月份参加完中考填报完志愿,可以松口气了;妻带的高三毕业班也已顺利完成了任务,有一大批学生以相当高的分…  相似文献   

10.
人生价值观的选择是每个人都必然面对的非常严肃的问题,不同时代,不同阅历,不同文化素质的人会作出不同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合乎时代要求的人生价值观,为什么搞市场经济还要讲奉献精神,本人谈点粗浅的认识。人生价值观是人生观中的核心问题人生价值观是人生观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人生观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人生现中的核心问题。首先,人生价值观指导着人生目的的确立。人活在世上,总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的和理想,解决活着为了什么,追求什么的问题。人生价值观正好对此起着直接指…  相似文献   

11.
美哉,生活着     
《新作文》2002,(Z3)
爸:您身体还好吗?心想事成了吗?几经坎坷,儿子终于要为高考一搏了。停靠在考场外锃亮耀眼的“公爵王”,手腕上的“飞亚达”,以及口袋中的人参、鹿茸,这一切都深蕴着父母“望子成龙”的一片苦心,同时也昭示着我生来逢时的好运。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我一直在追寻着一个答案。当茶余饭后您苦口婆心要我“承继父业”时,我在想这个答案;当回味着母亲的临终嘱托时,我在想这个答案。这人生的方程该如何去求解?有位哲人说,人分两种,一种是活着的人,另一种是生活着的人。活着的人仅仅是活着而已,有说有笑,有苦有悲,但无精神上的追…  相似文献   

12.
语序是指各级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次序。在交际中,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巧妙变换语序,常能涉笔成趣,化腐朽为神奇,使语言顿显“亮色”,令人拍案称奇。老舍先生曾说:“幽默与讽刺二者常常在一块露面,不易划分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巧妙地变换语序,既幽默风趣,又生动犀利,还能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有这样一则幽默的对话,有人问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的人有什么不同?”他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答话,表面上只是前后两句互换了语序,实际所含主旨却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3.
一个智慧的班主任,应该当好“梦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心理学家”。 当好“梦想家”。还学生一个美好人生。一个智慧的班主任,要努力成为学生的梦想导师。现在的孩子,处在做梦的年龄。却很少有梦想。  相似文献   

14.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生不再称我“班主任”而改称“老班”了,先是背后这样称呼,后来干脆当面也这样叫起来。即将船到码头车到站,青年教师又这么多,心想再也轮不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去当这个孩子头了;谁知阴差阳错,学校又给我戴上一顶班头的乌纱帽———学生们俗称的“老班”。在外校不知能数第几,在我们学校50多位班主任中,我的年龄可是第一大,于是一时间成了新闻。关心者有之,问候者有之,同情者有之,劝退者有之……在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中,已无退路的我走马上任了。平时人们都说班主任累,这也是真的。60多号人交给你,连吃饭…  相似文献   

15.
“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育工作者高喊“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就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相似文献   

16.
初三是一个非常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学生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既是一个多梦的季节,又有着升学的压力,作为班主任老师,既要当好“爹”——树立班主任的威信,让学生信服你,能拿捏得住学生,震得住场,同时,又要当好“妈”——管好学生的学习、生活、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琐碎事情,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初三班主任,我在品尝着辛苦的同时也在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成功与快乐。下面就谈谈我带初三这一年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吃饭的礼仪     
吃饭不仅为了活着,还是一种学习人生的机会。在饭桌上常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陶行知的育才学校订有“吃饭公约”,里面详细规定了吃饭的礼仪。一“、吃饭要细嚼,喝汤吃稀饭,勿使出声。”汤匙、筷子都不能碰出声音来。吃东西时闭嘴细嚼,也不能发出很响的声音。二“、需要说话,必须音轻。”吃饭时原则上不讲废话,更不能大声喧哗。如有事必须说话,只能低声说;只能与领座低头俯耳交谈,绝不能站起来大声招呼别桌的人,更不能用筷或匙指着别人说话。三、应把饭菜全吃完才能离座。如胃口不佳,应注意事先告知分饭菜的值日生,少取饭菜。离座时,向…  相似文献   

18.
章敏 《辅导员》2010,(4):29-30
作为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不在于对学生“高压”,也不在于做学生的“保姆”,而在于要有贯穿始终的鲜明的“管理理念”:一个班没有鲜明的管理理念,其学生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伟大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班主任思想的贯彻也只能“一暴十寒”。这样的班集体很难算是一个优秀团队。  相似文献   

19.
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会有哪些因素呢?我想:他应该首先是一个爱学生的班主任,其次是一个有理想的班主任,再次应该是一个有智慧的班主任,而一个有智慧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懂得“勤”的班主任。但是班主任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到“勤”呢?笔者认为班主任应该做到以下“四勤”。
  “眼勤”指班主任要勤于观察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要想从一切方面教育人,就必须从一切方面了解人。”实践证明,班主任深入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面貌、智力情况、健康状况、生活经历、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及生活环境等。同时,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班主任能把握班级的动态,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班级工作。深入学生可以有多种的办法,而最简捷的方法就是多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北大名教授陈平原说:“学者不是为了学问而活着,而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而做学问。”话外之意就是,学问不等于人生。陈教授长年累月坚守书斋,穷经皓首,著述丰硕,尚发此感慨,可见,人生的意义和乐趣确实不只体现在学术论文的数量上。做一个有学问且有情趣的“人”,而非做一台学究“机器”,应该是黄坚教授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