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 在我国历史上,儒、释、道三家源远流长,而儒道两家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可谓根深叶茂,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儒道两家的学术思想,早已扬帆世界,成为国际上的重要热门学派。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并且在世代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过:“老子是极大智慧的古代哲学家”,“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传入中国以前,古代哲学家中老子是杰出的无与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传统化可以被看成是“儒道合流”的化.而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在儒道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中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大音希声”和庄子的“至乐无乐”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根源性的论点,并对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前关于道家和儒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有三种看法,儒家主干说、道家主干说和儒道互补说.论文倾向于刘笑敢先生提出的"儒道相通"的观点,主要从原始道、儒两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孔子思想的相通性来论证"儒道相通"的观点.老子和孔子的交往是儒道相通的现实基础,而<易>则是儒道相通的文本基础.  相似文献   

4.
《老子》是战国时期成书的一本哲学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篇,81章,5000余字;上为《道篇》37章,下为《德篇》44章。因其在汉代以后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关于《老子》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它反映了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曲乡人老聃的思想。《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典。以《老子》道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为基础形成的儒道互补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老子》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气功和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中,对后世中华文化的流变产生重要而深刻影响的,当推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和由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李泽厚先生认为,虽然无论是在审美的人生态度上,还是在人格理想上,亦或是在审美趣味方面,儒道两派都有各自的主张,看似相互对立,但从精神上来说,两派并不全然对立,而恰恰相互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6.
<正>高中开展"儒道互补"选修课,意义自不待深言。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人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而老子同样是一位智者,被誉为"中国哲学之父",其辩证法体现出的清醒、冷静、理智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中国式智慧。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千百  相似文献   

7.
老子其人是道家的鼻祖 ,《老子》一书是道家的元典。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线 ,对老子的一元论思想加以确立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朱得之《老子通义》之诠释特色有三:一为注重字训考据,在注经风气较为随意的明代,《老子通义》是一部难得的字训与义理并重的老学著作;二为以自然为宗,朱氏以“自然”作为《老子》思想之核心,认为万事万物皆不能外于“自然”,展现出不同以往的诠释路径;三为会通儒道,朱得之为阳明之弟子,受王学“三教合一”思想之影响,其在《老子通义》中也力图突破儒道对立论,从而会通儒道之学。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5,(4):53-58
公理化方法源于数学领域,旨在建构学科的演绎系统。公理化方法运用于诠释传统经典《论语》《老子》是一种新的尝试,而考察《论语》《老子》中的核心概念及其准确含义,是运用公理化方法诠释两书的前提。《论语》中的"道"属于伦理学范畴,指有利于人类社会和谐生存的价值取向;《老子》中的"道"属于哲学范畴,指万物生成的本源和运行的规律。《论语》《老子》二书中的公理,在万物本源、政治理念、修身养性、学习求知等方面都存在着异同,体现了儒道两家思想体系的区分。这种区分与春秋后期的历史背景关系密切,对于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老子》和《四书》屡屡谈论治国方术,集中表达了儒道两家的治国思想,由于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不同,各自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意境差异较大,从而治国安邦的方略各表一枝。儒家的理论核心是仁,在政治领域体现为“仁政”。道家的理论核心是道,主张清静无为。儒道两家在国治之标准,如何治国等问题上均有歧见。无论儒家,抑或道家,其治国思想都具有中国上古时代的农业化思想的落后性,儒道治国思想的差异性又统一于共同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魏晋玄学主要探讨名教与自然之关系.魏晋时期,儒学顺两汉独尊传统,仍深居人心,孔子亦继续保持圣人形象,在此情形下,很多玄学家便不得不正视儒学,何晏与王弼都注释了<老子>、<周易>、<论语>三部经典,其中两部属于儒家.王弼一方面顺文化传统,认孔子是圣人,主张孔子高于老子;另一方面又深契道家,不觉便以老解<易>、以老解孔,多有不当之处.通过辨析王弼对儒道两家三部经典的注解及圣人体无论,来评价其儒道融合思想.  相似文献   

12.
李丹 《文教资料》2010,(13):91-92
先秦儒道音乐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理论的滥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二者既对立,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本文从先秦儒道音乐思想的核心内容、社会功能、审美准则三方面对儒道两家音乐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诗经》二雅与竹简《老子》的契合主要表现在写作旨趣相近,表现出“绝智弃辩”的思想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所不同的是:二雅所描绘的多是些具体的现象,而《老子》则从哲学的高度对其进行抽象的概括。两者的相同之处,反映了春秋时期儒道两家思想的融合;不同之处,反映了由西周到春秋学术个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民族灿烂、悠久、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之中,以孔子思想为宗脉的“儒家学说”以及以老子思想为宗脉的“道家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脉,在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儒道两家起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二者相辅相成,汇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滔滔大江。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与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深邃的哲理,其基本范畴,基本概念,涉及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思想教育、立身处世等方面。对中国思想史和世界思想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这里,笔者仅撷取他们博大精深的思想中各自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所提出的政治主张这一方面加以比较,以便通过此能对二者的精深思想略窥一斑。  相似文献   

15.
孔子和老子廉政思想因产生于相同社会土壤而有着相似内容,他们都主张爱民、提倡节俭、注重加强道德修养.但作为儒道两大学派的开创者,二者在廉政思想的核心、主体、手段和目标等方面都有着较大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新理学的理是接着中国儒道的宇宙本体论讲的,它不可能不受这个儒道互补的哲学传统的影响。冯友兰受到过西方新实在论完备的逻辑方法训练,他讲理的宇宙本体意义不可能不更新儒道互补的哲学传统。所以,他只能接着宋明道学中的程朱理学讲,而程朱理学已经是中国哲学中的儒道互补在宇宙本体论方面的一种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一、儒道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在管理中的体现中国文化内涵丰富,气势恢宏,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道是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是核心;佛教是异质文化,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秦汉以降二千年的封建社会中 ,以儒道两家影响最为深远。无论是儒家、道家 ,其思想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需要不断对其原有的思想内容、文化产品进行新的阐释 ,注入新意 ,使之重新焕发活力。而在这个革故鼎新的过程中 ,新旧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峙、交融与互补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 ,其意义是深远而常新的。其间 ,以儒道思想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教化思想与模式的形成及建构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延续、保持、创新 ,民族性格的形成、发展、定型均产生着悠久而长远的影响。研究儒道最高文化理想及各自为理想之实现所构建起的…  相似文献   

19.
画像石作为一种重要的墓葬形式,为我们展示的是古代先民对于另一个世界的想象,而儒家、道家与佛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影响深远。通过对孔子见老子这一汉画题材的研究并结合对西王母信仰的分析,从女神崇拜下的儒学敬孝传统、道教成仙仪式所必经的"得道授书"、佛教的善与缘三个方面探究儒道释三种思想交汇下汉代独特的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20.
儒道两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不仅其两种迥然不同的处世哲学为历代士人提供了不同阶段的人生指导,而且其各自哲学影响下的诗学理念也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张衡作为汉代文学发展中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本文试图通过对他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及其儒道诗学指导下的赋体创作进行探讨分析,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他在汉代社会及汉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儒道传统文化对汉赋这种文学样式产生的独特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