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1986年11月起,在纽约时报度过了大半生的马克斯·弗兰克尔成为这家报纸的总编辑。这项任命,受到纽约时报760名记者编辑中大多数人的欢迎。弗兰克尔1930年4月3日生于德国,1940年随家到达美国。象许多德国犹太移民一样,他们定居在纽约城“华盛顿高地”区。10岁的弗兰克尔被送到小学一年级学习英语阅读和拼写的基本知识。他感到很难为情。弗兰克尔回忆说:“在那些小椅子中间,我活象‘格列佛’,我真受不了。”他下决心改掉他的德国口音,而且要把英语讲得“比任何其他人更美国味”。在哥伦比亚大学学新闻时,弗兰克尔就担任了哥伦比亚旁观者日报的总编辑及纽约时报的校园记者。实际上,他的所有业余时间都是在时报度过的,与时报的明星记者混得很熟,他通过仔细地分析他们的文  相似文献   

2.
《纽约时报》记者弗兰克尔在一九七二年五月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向基辛格提问关于美苏高级首脑在莫斯科会谈的所谓“程序性问题”:“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成批地发表协定呢?”基辛格答:“你看马克斯同他的报纸一样多么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真实,人所皆知。但具体到一篇报道,是否做到客观,有时看法就不一样了。《纽约时报》前总编罗森索说过这样一段对我们有所启发的话:“时报同仁深信,完全客观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所有的新闻,均系由人所写所编,错误与主观在所难免,但是时报的记者及编辑们却有责任,尽一切努力,做到尽可能客观的程度。”(引自李子坚:《纽约时报的风格》,长春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相似文献   

4.
李子坚,曾任台湾《自立晚报》记者、驻美特派员。1964至1994年间,历任《纽约时报》新闻助理、实习编辑、新闻版面组合编辑、资深组合编辑。30年的美国报人经历非常珍贵难得,作者将其所见所闻记述了下来,其中最为精彩的,也是在《纽约时报》历史中最光辉的一页,应该是1971年时报揭发与刊载美国国防部如何卷入越战始末的最机密文件,时报为此与美国政府之间展开权利冲突的诉讼。这个关系国家最高机密之不容泄漏,以及新闻自由不容政府干预与限制的抗争,最后经由美国最高法院做出终审决断,支持时报继续刊完这份“最高机密文件”。这虽然是时报的胜利,也是整个美国新闻界不同凡响的胜利,时报为此获得1972年普利策新闻类,以及新闻界与社会的肯定。本刊摘选部分内容以飨中国读者。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04,(10):13-13
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1931年,沃尔特·李普曼在结束了《世界报》社论版主编的职务后,接受《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聘请,撰写“今日和明日”的专栏,每周两次,后又在《新闻周刊》开此专栏,前后持续30多年之久(1931-1967),他于1967年3月25日写完《新闻周刊》最后一期专栏文章时,是78岁。“今日和明日”专栏成为20世纪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专栏,并通过“专栏辛迪加”在美国及世界各国200多家报刊上刊登。拥有读者近5000万人,“整整三代人都靠沃尔特·李普曼指点政治事务的迷津”。他与《纽约邮报》的戴维·劳伦斯、《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马克·沙利文和《巴尔的摩太阳报》的弗兰克·R·肯特成为了20世纪严肃型政治专栏的四大代表性人物。詹姆斯·赖斯顿:《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此人被认为是时报的一大功臣。他逝世之日,时报在头版撰文,称之为“一位举世无双的报人”和“美国新闻界的巨人”。他开创了时报的社论版对页。在1971年9月26日开始推出的  相似文献   

6.
封面链接     
对美国报纸的编辑和记者来说,今年春天非常艰难。大大小小的职业道德丑闻把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编辑部弄得乌烟瘴气。《纽约时报》的杰森·布莱尔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引出的“记者门”(writergate)事件导致了该报两位顶层编辑的离去。其他的丑闻包括《盐湖城论坛报》的两名记者背着报社向《全国问  相似文献   

7.
“技术编辑”是随着资讯产业兴起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行业。新闻媒体的技术编辑,既要懂得信息技术,又要熟悉新闻业务;他要把新闻业务的需求转化勾对技术的需求,并负责骗写成业务技术文件;他是编辑、记者与技术人员之闾不可或缺的联系纽带。《纽约时报》的高级技术编辑沃特’巴瑞格先生在交流会上作了《2008业界动态》的发言,会后我们又对他作了专访,请他谈谈《纽约时报》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贾媛媛 《青年记者》2016,(22):74-75
近两年,国内外多家媒体将写作机器人引入新闻撰写环节,“机器人记者”受到关注.本文探讨的“机器人记者”是指通过特定的编辑软件对指定信息进行甄别、运算、分析等处理,并基于预设模板进行批量新闻写作的人工智能技术. 最早的“机器人记者”出现在美国.2014年,美联社启用机器人进行财经领域的新闻撰写.《纽约时报》和《卫报》的机器人编辑的主要职责并不是写文章,而是为编辑挑选优质的话题稿件提供帮助.还有一些“机器人记者”的工作更加专门化:比如《华盛顿邮报》的Truth Teller专注于核实新闻的准确性,《洛杉矶时报》的智能系统则专门服务于地震新闻领域.国内,腾讯财经2015年9月首次刊发了机器人Dreamwriter的作品《8月CPI涨2%创12个月新高》,引起诸多关注.  相似文献   

9.
《纽约时报》的一位总编辑阿贝·罗森塔尔说“头版呈现给读者的并非只是一些重要新闻还包括本报编辑们对重要新闻的判别能力。头版不仅是新闻而是新闻加《时报》声誉”。  相似文献   

10.
余亚莉 《新闻界》2004,(6):68-69
众所周知,《纽约时报》的“更正”栏是由1977年上任的执行总编辑艾布·罗森索创设,它是将散布在各个新闻版面的更正项目集中在一起,从而自成一个“更正”专栏,时报也因此被誉为最负责任的报纸。但比“更正”栏的创设意义更为重大的则是它的另外一个栏目“编者的话”的设立。罗森索认为,新闻更正“不足以概括记者及编辑们在新闻写作和处理上所有的缺失。”①新闻报道有时在事实上并无缺失,但由于记者和编辑的一时疏忽,有意无意的遗漏一些重要部分,从而造成新闻意义的失实,导致对当事人的不公平。另一方面,有些事实有其重要性,但时报没有报道,…  相似文献   

11.
在《堪萨斯城星报》和《堪萨斯城时报》举办的体育记者为期两天的专题讨论会上,《堪萨斯城星报》的主编迈克·沃勒强调,写体育消息必须访问运动员本人,不能单凭发布的新闻稿写报道。在那个讨论会上,《费城问询报》体育版执行编辑杰伊·塞西和《纽约时报》的体育副编辑肯·芬克尔也谈到了改进报道和编辑体育新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1996年4月,我被调到教育时报。负责副刊的编辑工作。 《教育时报》一直强调要有“四性”,即新闻性、丰富性、贴近性、独家性。我想,真正吸引读者的还是独家性,就是要发一些时报有而别人没有的东西。经过反复思考,在得到总编的肯定和支持后,于1996年7月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栏目——《时报专访》。它以“全新视角、关注教育、深度报道、透析生活”为宗旨,在每月月末版一版以整版篇幅刊发时报记者、通讯员采写的长篇报道。每期专访的主题很突出,围绕一个中心,采用各种手法,把文章做足,显示出浓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3.
从1980年9月15日开始,《国际先驱论坛报》在地球两侧的巴黎和香港同天发行了。这在世界报界中是第一家。国际先驱论坛报是一家国际性报纸,在巴黎编辑。它刊登美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和社论摘要,还有合众国际社、美联社、路透社、《洛杉矶时报》以及它自己记者和  相似文献   

14.
仲夏 《新闻天地》2006,(6):36-37
在上世纪70年代带领《纽约时报》走出困境,并将《纽约时报》变成美国报界“标尺”的传奇报人,《纽约时报》前总编辑亚伯拉罕·罗森塔尔于2006年5月10日因中风引起的并发症去世,终年84岁。在美国,很多报纸的总编辑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看《纽约时报》,以检验自己报纸是否漏掉哪些重要新闻。而《纽约时报》在美国报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地位,主要归功于执掌《纽约时报》长达17年的罗森塔尔。罗森塔尔是世界报业的“殿堂级”人物,他一生都供职于《纽约时报》,他去世后,《纽约时报》专门撰文称,罗森塔尔凭借不懈的努力,最终从一个普通校园记者成为美国新闻业的传奇。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采访中,“抢”字值千金。然而,千万别抢过了头。美国著名记者.后升为《纽约时报》副社长的特纳·卡特利奇,在他所著的《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一书中叙说了他的“记者生涯中一次最惨痛的失败”。那就是因为他抢过了头。1927年春,密西西比河洪水泛滥。特纳·卡特利奇当时身为《商业呼声报》记者,前去报道水灾。他从伊利  相似文献   

16.
1971年,越南战场依然硝烟弥漫。3月,《纽约时报》获得了一部《关于越南问题的美国决策过程史》的研究报告,通称“越南档案”或“五角大楼文件”。6月,《纽约时报》开始刊登这部绝密文件。联邦地方法官下令《时报》停止刊登。官司一直打到美国最高法院,最后仍以《时报》胜诉告终。那么,《纽约时报》是怎样获得这部绝密文件的呢?索尔兹伯里《无所畏惧、无所偏袒》一书披露了不为世人所知的内幕。  相似文献   

17.
德赖富斯出师不利小苏兹贝格上台掌权苏兹贝格经营《纽约时报》25年,因劳累过度,心脏衰弱,不得不于1961年退离第一线,由他的女婿奥维尔·德顿富斯接替《纽约时报》发行人的工作。德赖富斯上台后雄心勃勃力取创新,他为了让住在洛山矶、旧金山、圣地亚哥和太平洋西岸的读者,每天早上能买到在当地印刷的《纽约时报》,于1962年10月在洛杉矶印刷《时报》西部版。西部版的报道内容,靠纽约总部大楼用电传把新闻送到洛杉矶,整套电子设备,花了巨额资金。西部版发行包括美国西部13个州,总销数仅12万份,每个州匀不到1万份,读者  相似文献   

18.
"技术编辑"是随着资讯产业兴起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行业。新闻媒体的技术编辑,既要懂得信息技术,又要熟悉新闻业务;他要把新闻业务的需求转化为对技术的需求,并负责编写成业务技术文件;他是编辑、记者与技术人员之间不可或缺的联系纽带。《纽约时报》的高级技术编辑沃特·巴瑞格先生在交流会上作了《2008业界动态》的发言,会后我们又对他作了专访,请他谈谈《纽约时报》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1996年1月1日,严冬的济南街头出现了一批穿红马夹的卖报人。《济南时报》的编辑、记者手捧着刚刚创刊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纸,穿行在大街小巷。“卖报,卖报,《济南时报》……”一声声叫卖,兴奋中夹杂着忐忑,羞涩中饱含着期待。红马夹的出现,给了济南人一份惊喜,“咱济南人也有自己的晚报啦!”人们奔走相告。创刊的当日,《济南时报》发行量就达6.7万份,被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协会喻为“全国新创刊报纸中罕见的奇迹”。一年后,《济南时报》发行量又达到15.6万份。中国晚报协会特批《济南时报》于去年9月加入了中国晚报协会,使之成为144个协会成员中唯一的一家“时报”。  相似文献   

20.
1888年2月17日,一个男婴在立陶宛的一幢农舍里诞生了。这孩子长得又瘦又小,哭声有气无力,因此他的父母称他为“病猫”。也许是由于先天不足,“病猫”长大后,身材矮小,体质虚弱。然而,这没有妨碍他成为美国最著名的科学家,成为世界第一次原子爆炸试验时在现场采访的唯一的记者,成为美国空军用原子弹轰炸长崎时唯一的非军职见证人。出众的才华他就是《纽约时报》科技记者威廉·劳伦斯,即美国新闻界熟知的“原子比尔”(“比尔”是“威廉”的昵称)。1905年,他从立陶宛移居美国,根据波士顿一条大街的名称为自己取了“劳伦斯”这个姓。1921年,他在哈佛大学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纽约世界报》工作,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1930年,他转入《纽约时报》科技部工作,很快就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