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代中国粮食问题的解决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密不可分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央相关决策者认为粮食问题"既是经济工作,又是政治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代中国粮食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措施。作为一项重要举措,粮食统购统销的提出,又是与中国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等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一制度在中国运行几达40年之久,其正负效应交互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既深且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一国国民经济、国家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粮食金融化加重了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在粮食被"金融化"或者"美元化"的背景下,中国要解决粮食供给市场的"三高"问题和满足日益变化的粮食需求市场问题,国外粮价与国外粮价的联动规律和相互影响机制问题就必须要考虑。着眼未来,中国政府应该继续深化机制改革、强化信息扶持并落实多样化的粮食供给,以确保中国粮食市场安全。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民经济不断高速增长的同时,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显,如何维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大国崛起的最大障碍之一,是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中国能源安全不仅仅是一个国内保障供应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关于国际能源供求和能源地缘政治的战略问题.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同时,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开发,制定新的能源战略政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中国粮食自给率水平与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粮食自给率水平的高低 ,不仅关系到国内粮食的生产与消费 ,农业的发展方向 ,而且对世界粮食市场的稳定和繁荣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 ,关于中国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国际粮食贸易就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经对中国粮食自给率所涉及的若干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 ,中国粮食自给率的合理阈限以 85 %~ 90 %为宜。这一自给率水平下既不会威胁到中国的粮食安全 ,又不会造成外汇的短缺 ,还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5.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同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这门学科是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综合课程。研究的问题既有全球性的、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而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例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如何实现我国的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解决以上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应该起些什么作用?诸如此类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大显著特点。目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影响到中国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因此,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已成为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论点     
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究竟是一个科学问题,还是一种发展战略,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思考和探索。因为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直接指向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理念,表征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状况与理想状况的差距.也暗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和方法。而这三者恰好构成了其成为一个科学问题的一般结构:问题的指向、疑项和问题解的应答域预设。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有一个“应然”与“实然”问题:有一个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协调问题;有一个地方化与国际化问题;有一个共生与竞争问题。不难判断,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种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抗旱持久战对市场的影响(1)农业对干旱最为敏感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旱灾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因为旱灾造成的粮  相似文献   

9.
刘燕 《现代企业教育》2008,(16):133-134
粮食问题在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是统治者极为关注的问题。粮食与其他商品的交换也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的市场结构。粮食问题研究是研究清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本文通过对清代汉口粮食贸易路线、数量分析、价格分析等来总结这一时期汉口粮食贸易的特点及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地方粮食储备是我国粮食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储备的职责是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加强市场调控的最重要、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它应该是维护粮食安全、维护市场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文章分析了地方战略储备粮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并以湖北省为例,梳理了地方战略储备粮在安全性与经济性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地方粮食战略储备库与粮食加工企业合作、地方粮食战略储备库自办粮食加工企业、建立粮食储备风险调节基金、优化地方战略储备粮的品种结构及调整库点布局、调整地方储备粮的轮换期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陕西作为农业大省,在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业所占比重应引起重视。基于农产品名牌战略,联系陕西“三农”问题,通过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创立名牌农产品,增强陕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提高农业收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为解决陕西“三农”问题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2.
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主产区对全国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城镇化路径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基于利益驱动、稳定需要、农民要求、资源优势等原因,粮食主产区城镇化要求强烈。然而其城镇化呈粗放状态,表现在重数量轻质量、缺乏区域特色、与农业生产争人争地现象严重等方面。充分考虑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城镇化路径的顶层设计,通过规划、引导适当控制粮食主产区城镇化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模式,不失为既不使粮食主产区错失经济发展机会、又承担起保卫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3.
吴康 《太原大学学报》2007,8(2):132-134
“三农”问题是由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全局性的系统问题,甚至连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分别都是由系列问题组成的问题组。“三农”问题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需要系统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民生既是关乎社会稳定的关键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分析民生问题,研究民生问题的唯物史观基础,对于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解放具有重要的作用。民生问题具有深厚的唯物史观基础,生产方式与民生问题、历史观与民生问题、群众史观与民生问题都有着密切联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唯物史观的视角解决现代中国民生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是当前我国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瓶颈。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始终坚持加强、支持、保护农业不动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以人为本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6.
近期,全国各地粮油价格不约而同地上涨,永州市的粮油价格受整个市场的影响也一路上涨,价格问题是市民们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采集了2003年-2004年永州市的粮油价格,通过这些已有的数据使用经济计量学计算机软件Eviews对此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建立合理的粮油价格模型,再用已建立的经济数学模型去分析预测以后的粮油价格走势.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当前,农民子女受教育的年限和受教育的质量都与城镇居民的子女有较大的差距,现在的首要问题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真正使农民的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时,采取各种途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城乡差别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分析其原因,在于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降低外贸依存度,必须扩大内需。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在农村,只有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真正激活农民有效需求。农村现有的生产方式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约着农民增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将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和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论文最后提出了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措施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粮食生产自2003年以来取得十年连续增产的佳绩,但国家粮食安全压力不减反增。主因是中国粮食增产的面积贡献率32%难以维继,实现粮食全面增产已不现实。中央及时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和"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目标,谷物和口粮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项,进口谷物成为必选项,这就需要关注世界粮食。基于世界国别和三大谷物生产的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小麦和玉米增产潜力分布在57个国家、53个国家和92个低产能国家(地区),增产潜力很大。全球化加快发展扩大了国际粮食市场规模,粮食国际贸易率随之提高。相对于小麦和玉米,大米市场扩容、贸易率提高和价格降低,有利于扩大进口,但国际大米市场只有小麦市场的26%和玉米市场的36%,是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需要格外加以重视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国“三农”问题的历史由来和现状分析,罗列了一系列由于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选择的失误,导致了中国今天“三农”问题趋于严重的事态,是公共政策制定功能的“紊乱”、法律意识淡薄的体现,也是个人意志或集团意志的体现。这可以说已经动摇着我们的执政“根基”①。针对问题的“症结”笔者提出了公共政策选择与“三农”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